《中外通史读本》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26503777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通史读本》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中外通史读本》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中外通史读本》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中外通史读本》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中外通史读本》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通史读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通史读本》(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从l70万年前至公元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可大致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及明清(前清)六个时期。 我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基本特色;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成就辉煌。先秦(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先秦”指我国境内自有人类活动开始至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习惯上划分为: (1)原始社会; (2)夏、商、西周;(3)春秋战国三个阶段。一、阶段特征中华文明

2、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原始社会是我国历史的开篇。这一时期“天下为公”,生产力水平低下,处于“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文明”因素开始出现,采集狩猎为主的野蛮蒙昧时代开始向农业文明过渡,人类社会逐渐出现权力的萌芽,以华夏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以血缘为纽带的早期政治体制开始形成,尤其是西周形成了较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但尚未实现中央集权。这一时期我国处于“青铜时代”。农业生产以集体劳作为主,土地国有(“王有”);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经济部门基本确立,并形成了中原地区长期领先的经济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一个

3、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主题。政治上,随着原有宗法统治秩序的瓦解,各诸侯国先后进行称霸争雄及社会变革,逐渐创建一系列新的制度(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等)。经济上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上,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学术领域异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科技、文学、艺术取得了重要成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高峰,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二、通史概说 中国境内约17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或原始群居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4、)。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处于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进入了氏族公社时期,出现磨制石器,开始人工取火。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人们能熟练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开始出现,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基本格局;制陶、麻纺等手工业出现。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原始社会步入后期。传说中的炎帝、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到尧、舜、禹时期,出现了民主推选首领的禅让制,这种显贵家族圈内的“禅让”是原始社会走向崩溃的信号。 夏商周三代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公元前2070年我国出现第一一个王朝一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形成了“天下为家”的局面,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

5、系。约公元前l 600年,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故商朝义称“殷商”),从此商朝稳定下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定都镐京(今西安)史称西周。周朝通过实行一系列较为完备的政治、经济制度,有效地巩固了统治。但西周后期出现“国人暴动”,西周走向衰落;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有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等(宗法制为核心表现)。早期政治制度有着浓厚的宗族色彩,保留着原始社会氏族制度中重视血缘关系的痕迹,血缘关系成为权力分配、财产继承的最重要依据(尤其是嫡长子继承制)。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度间相互配合的完整体

6、系,体现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成熟。 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生产力显著发展青铜器是这一时期文明的最典型代表,故夏商周三代亦称“青铜时代”;商周时期实行集体耕作的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工商业基本为官府所垄断,“工商食官”是这一时期工商业形态的基本写照。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我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破坏,一些诸侯国大臣掌握了大权,各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纷起,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各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增强实力,先后进行了革故鼎新的变法,创立了君主集权

7、制、官僚制及郡县制等一 系列新制度;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尤为彻底。形成了中央 集权制雏形,奠定了秦朝大统一的基础。 经济上,春秋战国之际我国进入铁器时代。农耕开始 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原有集体耕作的井田制,逐渐被个体生产的土地私有制取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一些独立经营的商人出现,形成一些以诸侯国都城为中心的都会。但重农抑商政策也开始推行。 思想文化上,在社会巨变中,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出现,个人著书立说蔚然成风。适应时代变化和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对后世影

8、响巨大的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一“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学领域的诗经、楚辞、诸子散文等对中国影响深广。这些都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历程,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这一时期的中国成为与古代印度、希腊及罗马交相辉 映的世界文明中心。三、必备知识 (一)早期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继承了原始社会氏族制度重视血缘关系的一面,并典型体现在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及礼乐制度中。 1分封制: (1)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基础:宗法制与井田制。(3)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4)权利和义务:权利:诸侯在封

9、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并对下属进行再分封。受封时得到土地和物资、人口等。义务: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5)结果与影响:影响:A西周贵族集团 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的等级序列,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使周朝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B使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结果:分封制崩溃。由于受封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壮大,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受到破坏。 2宗法制: (1)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继承、分配制度。(2)目的:

10、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特点: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4)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周天子为天下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5)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 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 3礼乐制度:为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周朝制定了 各种礼乐制度(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 则、礼节、仪式等;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以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西周时期政

11、治制度的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神权与王权结合,家国一体;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拥有较大权力,是一种等级分权体制(明显区别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制)。 (二)经济结构与特点: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指以提高 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为目标的农业综合技术体系。中 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耕技术主要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 水利建设、耕作栽培技术与经验等):(1)原始农业的耕 作形式是刀耕火种,传说中的神农氏创制这一时期重要的农具耒、耜,教民耕作。(2)商周青铜时代:由于青铜珍贵,在农业中很少使用;

12、此时农耕已运用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开始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主要有秦国兴修的都江堰和郑国渠)。从此,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1)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的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2)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 地所有制;起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西周井田制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名义上土 地为国家公有,实际由贵族占有,具有由公有向私有过渡 的特征。(3)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 日益破坏代之而起的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君主

13、私有、地主私有和自耕农私有),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据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小农经济:(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2)特点: 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 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认识: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重要贡献。在沉重的封建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繁重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遭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入贫

14、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决定了小农经济很难扩大再生产;成为近代生产发展的阻碍因素。 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纺织、冶金和陶瓷等部门的成就。其经营方式主要有三种(见下表)。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经营方式由官府经营,征调优秀工匠 进行大作坊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以纺织为主,为农户的家庭副业。产品去向生产军需品及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供民间消费的产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的产品。与市场关系与市场无关在市场流通剩余部分出售发展状况夏商周时期,形成“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主导地位,明清时

15、期其主导地位逐渐被私营手工业取代。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民营手工业出现;明中叶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唐朝以前,家庭手工业是私营手工业的主要形式;唐宋以后,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1冶金业:(1)青铜铸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早期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阶段,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等展示了商代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2)冶铁业:春秋晚期产生,战国时期推广。 2制陶业: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最重要成就,已形成彩陶、黑陶及白陶等陶器工艺。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3纺织业: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纺织萌芽,麻、葛是最早的纺织原料。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相传黄帝之妻嫘祖发明养蚕丝织。商周时期丝织业地位已相当重要(古代丝织品主要为上层社会消费)。西周时从事纺织的“妇工”列入“国有六职”。 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剩余产品和交换的出现,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已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后世称经商者为“商人”。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