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哲学与心理健康维护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64984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庄哲学与心理健康维护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老庄哲学与心理健康维护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老庄哲学与心理健康维护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老庄哲学与心理健康维护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老庄哲学与心理健康维护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庄哲学与心理健康维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庄哲学与心理健康维护(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老庄哲学与心理健康维护【关键词】 老庄哲学;心理健康;认知疗法【关键词】 老庄哲学;心理健康;认知疗法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在心理和社会功能上也处于完好状态。也就是说,身体的无病、肉体的无疾、生理的无痛,并不表示人就一定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灵的扭曲、精神的痛苦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更大。因此,怎样维护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本文拟通过老庄哲学思想的解剖,对现代人心理健康有一些启示。1 老庄哲学的处世养生之道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其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政治观。他著的老子的哲学思想得到了其继承者之一的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的阐发而发

2、扬光大,后世并称”老庄哲学”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完整的哲学体系,对后来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心理、政治和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中老庄的道德观、齐物论等对国人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有过重大的影响。21.1 道德观 老庄的道德观中,道是思想的理论基础,指的是当代人所说的事物存在的规律,德是道的展开和在具体事物中的应用,道犹如大树的根,德则是树上的枝叶花果。其主要思想是自然、无为、虚静、柔弱。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1 ,其意是指对人生、对社会都应顺其自然。各种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均有其特有的运动规律,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人的新陈代谢、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成长等等,都

3、无不有其存在的规律。老子的”无为” ,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要强作妄为和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办事。 ”道,无为而无不为”1 ,为而不争,只要认识和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并利用客观规律,不妄为、不争夺,才能冷静地做出决策,量力而为、尽力而为,以达到最佳效果,最终获取成功。可见,无为、不争,实际上都是”道法自然”的表现。老子的”虚静”并非指空虚不实, ”致虚极,守静笃” 1在老子看来,人的心灵本是虚明宁静、无私无欲的。过多私欲会使人陷入昏昧差错之中,所以必须尽力去掉私欲,使人心恢复到如水渊一样的虚静状态,达到”虚极、静笃”的境界,才能做到”旷兮其若谷” 1 ,即为人处世

4、胸襟宽广,豁达大度,就好像幽幽山谷,能包容人世间的一切。老子的”柔弱”强调要自觉置身于柔弱的地位,处事要低调,办事要节俭,柔弱胜刚强。 ”圣人3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 1 。可见”守柔居弱”有后发制人之功效。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1 ,不争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去争,其实也是”守柔居弱”的反映。1.2 齐物论 老庄的齐物论中,物即指天地万物,人与我皆物,仁义忠信等理念也是物。关于物的知识,便是物论。齐物论认为万物形异而质同,且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相互依存,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2 , ”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2 ,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

5、”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 ”2 ,不伤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会伤害他。正因为无所伤害,因而能够与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认为万物本无小大、轻重、高低、尊卑等区别,提示人们要破除人为的戒心,以平等的观念与态度去看待万事万物,而且”夫天下者也,万物之所一也” 2 。这种人天合一的齐物观使人摆脱主客观彼此的对峙胶着状态,摆脱生命的”靡常”局面,摆脱生命中多种不可知的可能性的干扰,摆脱人际的矛盾冲突,从而达到我与他的和谐状态,获得彻底的精神自由。庄子是追求高度的精神自由与和谐的,并将其作为人类生命最终应追求的境界目标,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

6、,彼且恶乎待哉!” 2超越一切束缚,达到完全自由,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精神自由状态。42 现代人的心理困惑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发展迅速、变迁频繁、优胜劣汰的时期,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社会竞争、趋于复杂的人际关系,给人们带来了生机也带来了危机。人们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同时也有了更多选择时的困惑;人们有了更大发展的可能,同时也潜伏着更多对失败的恐惧、焦虑与抑郁。现代医学成果表明,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人类在控制自然与利用自然方面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理化与生物性刺激因素所致的疾病发生率已大为减少,但随之而来的心理疾病和与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却在悄然增多。社会心理应激因素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已是不争的事实

7、3 。名利纷争、待业下岗、人际紧张等等因素,均可能使人们陷入困惑,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有研究显示4 ,近 2/3 的人在遭遇下岗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强迫、人际敏感及躯体化症状等。有些人在外遇到挫折,满腹怨气自难排解时,家中老小则可能成为其发泄的对象,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家庭暴力的发生,致使受虐者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障碍5,6 。可见,面对诸多的应激因素,如何正确认识局面、如何克服面临的各种困惑、如何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以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如果找不到适时的调解方法,一些人便有可能出现心理裂痕。而如果拥有良好的5心理应付方式,则可能改变自己对挫折的负性

8、认知与情绪反应,提高自己对应激的适应能力,藉以减少精神痛苦,求得心理平衡,从而维护心理健康。3 老庄哲学的启示老庄的思想教人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天地万物和人类众生生存的规律,就是相互友爱、和谐共处,就是相互理解、支持与帮助,顺应了这个规律,就能够以淡泊宁静的心态去对待世间万事,就能够保持宽容和谐的人生态度。即使物欲横流,也不贪不占、无非份之想;即使身居要职,也不利欲熏心,这样活得无挂碍、无烦恼、无恐惧,也就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繁忙的工作与快节奏的生活。老庄认为万物清静无为才可以回归根本、据守根本。做到原本是什么就安然于是什么,是花就开,是鱼就游,自己最适合干什么,要设法让自己知道, ”知人者智

9、,自知者明” 1 。中国人历来提倡这种”自知之明” ,并将其作为前进的动力之一。 ”自知”是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之一7 。既不能以为自己可有七十二变,好像什么都能做,否则必然会”妄为” ,结果可能一事无成;也不能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了,则是”不为” ,结果让瞬息的机会即逝。要让自己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理性的、准确的了解与估价,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过头,也不要不及, ”不失其所者久” 1 ,6永不迷失自己的目标与定位,这样才可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老庄的柔弱不争,教人知和处下。与人相处,谦下诚实, ”柔弱”有后发之功效,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 。水虽是地上最柔弱的东西

10、,随圆而圆,随方而方,但它却能怀山襄陵,穿石销金。老子还以水为例对”不争之德”称赞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1 。就是说,上德之人好像水一样,有利于万物而不争其功,立身处世如同水一样居卑却安于谦下,心如水一样清明,处世如同水滋润万物一样无私心8 。在现代社会中,柔弱谦下,有利于谐调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教人消除逞强自大、自以为是的陋见,远离纷繁事物中无谓的争斗。人际交往能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亦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6 。老庄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在于追求”与造化者同其逍遥”2的境界,也就是要像天地万物般自然和谐,要靠”齐物”的认识来达到

11、和谐。由于世间万事万物无一不在随时运动变化, ”若弛若骤,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2 ,所以要以发展辨证的眼光来看待是非、得失、荣辱、贫富、贵贱9 。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1 ,这样人们在春风得意,比如身居要位时不会忘乎所以、居功自傲;在遭遇挫折与失败,比如失业下岗、家庭7矛盾、人际紧张时也不至于将注意力固执于精神痛苦而灰心丧气或不当地发泄,而是去积极努力地寻求解决的办法,促使事物向积极的一方转化与发展,从而才可能尽快摆脱困境。以”齐物”的胸怀去对待世事,能化除心理上许多负性的坚持,能达到不为外在情境所烦扰的心

12、境,才能化解自身心理上诸多情感欲望的冲突,才能树立洒脱宽容的人生态度,也才可能达到心灵上的逍遥自在。这种精神的自由状态也就是人生的真实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的生活,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10 。人说心随境迁,殊不知有时境亦随心移。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工作生活、男女饮食,在宽松和谐的心境下则莫不自然而富于美的意境,在美的意境中生活,人与人之间都会充满关爱与欢乐,满怀感激地过每一天,每一天也都过得鲜活生动,这样的人才善于享受生命,才必定会远离失落、恐惧、焦虑与抑郁,这样的人也必然拥有健康的心理。一个人的幸福与否,或许并不完全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是否完美,一个良好的社会至多是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幸福首先

13、应取决于澄明的本心和良好的心理状态。领悟老庄的某些养生处世之道,可让人生活得似一尾徜徉碧水的游鱼、一羽散居山林的野鹤,即使身处乱世,也可能独善其身,精神上何等的潇洒自在。人生的旋律,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有一泻千里,也有九曲连环。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坎坷与崎岖,特别8是身处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忍辱与负重” 。那些在前进途中因纷繁而驻足或被荆棘而刺伤的人们,如能随身携一剂浮躁时用的清凉剂或创伤时用的”创可贴” ,则可能克服诸多心理困惑,保持心灵的安宁与心理的健康。而老庄的某些哲学思想恰能有此功效,给人以回味启迪。当然,老庄由于受时代的局限,自有其消极、落后与保守的

14、一面,恐不宜推广为常人的世界观。但如果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它作为挫折与困惑时维护心理健康的一剂良方,或许能起到古为今用、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参考文献1 张清华. 道德精华(第一册).老子. 鬼谷子.鬻子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3982 陆永品. 庄子通译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3613 杨德森. 行为医学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81 1204 徐慧兰,肖水源,陈继萍. 下岗工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4 ):26395 张亚林,曹玉萍 .家庭暴力与精神卫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336 张亚林.论家庭暴力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 ( 5):3857 张亚林. 心理健康新概念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2953108 葛荣晋. 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0309 吕锡琛. 道家与民族性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50 8010 王荛. 审美人生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93 1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