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民必修三课件: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6491129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PPTX 页数:20 大小:39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民必修三课件: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民必修三课件: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民必修三课件: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民必修三课件: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民必修三课件: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民必修三课件: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新学优历史同步人民必修三课件: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 宋明理学 一二三四 一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 历史背景 1 东汉末年 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 魏晋时期 道教和佛教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 的地位 2 基本过程 1 唐代中后期 韩愈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 提出了儒家的 道统 思想 李翱提出必须从 性命之源 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2 北宋士大夫们推崇 春秋 中的 尊王攘夷 之旨 主张以儒家 的纲常伦理巩固中央集权 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3 重大影响 大开研习儒经义理之风 重忠孝 讲廉耻 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 渐形成 促使理学在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 一二三四 二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 主要贡献 1 周敦颐建构了关

2、于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 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 原合而为一 2 邵雍重新排列 周易 的六十四卦 试图揭示宇宙规律 进而 解释人类命运 3 张载严格区分了天 道 性 心等概念 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 本宗旨和精神 4 程颢 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 天理 认为 仁 是天理的 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 2 共同影响 将儒家的忠 孝 节 义提升到了 天理 的高度 形成了一整套 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标志着理学的创立 一二三四 三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 主张和活动 1 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逻辑上理先于气 同时 气有变化的能动性 理不能离开气 2 区分了教育的 小学 和 大学 两个阶段 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

3、渐进 3 强调 仁 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强调获得精 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 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 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 三纲五常 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 设法 正君心 5 将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集为 四书 并对之 加以注解 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一二三四 2 基本评价 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 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 系 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到了重 要作用 自主思考 朱熹的学说有何意义 提示 朱熹的思想不仅对中国的社会政治 文化结构 思维方 式 伦理道德 风俗习惯乃至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且对东 南亚国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 儒学文

4、化圈 的形成发挥了重大 作用 一二三四 四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 陆九渊的思想主张及其地位 1 主张 提出的核心命题是 心即理也 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 支 离 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认为 物欲 和 意见 是人心之 弊 2 地位 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并深刻 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2 王守仁的思想主张及其地位 1 主张 认为人是天地的心 天理就是本心 良知 主张 致良知 是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 特别强调 知行合一 2 地位 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3 陆王心学的历史意义 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 成 探究点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材料

5、导入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 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 生 活奢侈无度 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朱熹提出了 存天理 灭人欲 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 须知天理只是仁 义 礼 智 之总名 仁 义 礼 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 欲 和 人 欲 欲是正常的 饥而欲食 渴而欲饮 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 是 人欲 又叫 物欲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本在君王心术已 受蒙蔽 应当根据 大学 之教 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 本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 他提出了 格物致 知 之旨 即要求人要 推究事物的原理 以获得知识 摘编自洪映萱 另一种声音 对朱熹 存天理 灭人欲 等理学观念

6、的反思 当堂检测 探究点 材料二 夫人者 天地之心 天地万物 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 困苦荼毒 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 不知吾身之疾痛 无是非之心 者也 是非之心 不虑而知 不学而能 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 王阳明集 互动探究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 根据材料二 概括 良知 的内涵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王守仁 提出的 致良知 的方法 提示 1 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 关注国家政治 崇尚道德 强调道 德对社会的重要性 主张力行 具有务实倾向 2 内涵 要有是非之心 关心民众疾苦 方法 努力加强道德修养 恢复良知本性 当堂检测 探究点 名师精讲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当堂检

7、测 探究点 典例剖析 例题 著名作家曹聚仁在谈到宋明时期两位儒学大师时 曾 经这样比喻 第一个人 看见敌机来了 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 飞机种类 性能以及防空方法 第二个人会让弟子闭目静坐 泰山 崩于前而目不瞬 不为机声所慑 第一个人 是 A 朱熹B 陆九渊 C 王守仁D 黄宗羲 题目立意 本题考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 所学知识的能力 当堂检测 探究点 解题指导 题干中的比喻意在说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认识论的 不同 程朱理学提出 格物致知 的认识论 认为 物皆有理 只有探 究万物 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 理 这符合第一人的举动 故A项正确 陆王心学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 只需反省

8、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这 符合第二个人的举动 故B C两项错误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进行批 判 与题意无关 故D项错误 答案 A 当堂检测 1 儒 道 佛三教合一的趋势最早出现于 A 西汉B 东汉 C 魏晋南北朝 D 隋朝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学 佛教 道教相互影响 出现了 三教合 一 的趋势 故选C项 答案 C 探究点当堂检测 2 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 五经定本 和新的五礼来垄 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 推定 三教 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 界的权威 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 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B 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C 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 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 解析 三教合流趋

9、势开始出现是在魏晋时期 故A项错误 材料 推定 三教 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说明统治者通过政治 手段影响思想文化政策 故B项正确 此时 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故C项 错误 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D项错误 答案 B 探究点当堂检测 3 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 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 是宋明理学的创 始人之一 他提出了 主静 的修养方法 强调 无欲 这一修养方 法的实质是 A 传播 无为而治 的思想 B 淡化儒家重视现世事功的主张 C 体现出佛 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 D 努力强化封建统治秩序 解析 周敦颐强调的是 无欲 不是 无为 所以A B两项不正确 C 项不是 主静 这一修养

10、方法的实质 强调 无欲 实质上就是要人们 安分守己 放弃任何反抗 服从封建统治秩序 故选D项 答案 D 探究点当堂检测 4 宋代 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 度是 A 三纲五常B 以法治国 C 万物本原D 抗衡佛教 答案 C 探究点当堂检测 5 朱子语类 中载 天理流行 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 川流山峙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之类 无非这理 这说明的是 A 良知即天理 B 理为宇宙本原 又存在于现实世界 C 格物以求理 D 存天理 灭人欲 答案 B 6 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 核心 北宋理学家程伊川说 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 中者 天下 之正

11、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 据此可知 中庸 的含义是 A 坚守正道B 不偏不倚 C 以和为贵D 偏听偏信 解析 题干材料 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 说明儒家强调 的中庸 应指正道和天理 故A项正确 不偏不倚是中庸的表象 不能 体现其实质 故B项错误 以和为贵是中庸的实现手段 故C项错误 偏 听偏信不符合中庸要求 故D项错误 答案 A 探究点当堂检测 7 王守仁在一首 示诸生诗 中说 尔身各各自天真 不用求人更 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 谩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A 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 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 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解析 王守

12、仁认为良知就是理 人天生就具有良知 故选A项 答案 A 探究点当堂检测 8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 其不可遗也 行五常 正三纲 得人伦之 大体 儒有焉 绝圣弃智 守雌保弱 道有焉 自因克果 反妄归真 俾千 变万态 复乎心性 释有焉 宋 智圆 闲居编 材料二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言欲致吾之知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唯于理有未穷 故其知 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 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 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 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 格 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 四书章

13、句集注 探究点当堂检测 材料三 夫人者 天地之心 天地万物 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 苦荼毒 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 不知吾身之疾痛 无是非之心者 也 是非之心 不虑而知 不学而能 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 王阳明集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对儒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2 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 在朱熹看来 认识事物的最 终目的是什么 3 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参考答案 1 现象 三教合一 影响 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 义理 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2 观点 格物致知 目的 穷理 朱熹把探究 理 作为认识事物的 最终目标 3 天理就在心中 要克服私欲以 致良知 探究点当堂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