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南汇中学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486509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南汇中学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市南汇中学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市南汇中学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市南汇中学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市南汇中学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南汇中学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南汇中学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南汇中学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金敏华 审题:尹惠忠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共17分)上海越剧院为庆祝建院50周年,经过多年酝酿和准备,创排了20 05年版梁山伯与祝英台,近日公演,果然不负众望,再度大放异彩,令人耳目一新。重新排演这样一出越剧的传世之作,确实是有风险的。因为“梁祝”爱情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源远流长,家喻户晓。自上世纪50年代问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已成为当时戏曲舞台艺术一个原创性的标志性剧目,被拍成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它对音乐与舞剧等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享誉海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

2、梁祝源于这部作品。梁祝作为越剧的代表作走向全国后,几十年来在各地流传,它的剧本、唱腔、表演和舞美设计已经定型,在老观众中已家喻户晓,许多唱段耳熟能详。作为一部经典性的越剧代表作,要不要改,能不能改,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经典剧目也可以作适度修改。这涉及到一出名剧能不能在新时代做到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剧种和剧目而言,革新同继承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离不开继承,继承也离不开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是最好的继承。因为每个时代的精品,虽完美但不是无缺。在昨天,梁祝虽然被公认为越剧“四大精品”之一,但它在二度呈现上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越剧经典作品的守望和可持续发展,应当

3、努力做到有机的统一。因此,在今天,我们更应强调在发展中继承,把发展作为保存的生命载体。对于经典剧目,剧院不仅要传承前人的遗产,而且需要随着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要求变化进行再创造。进入21世纪后,这出传世之作的确具备了再创造,特别是新的二度创作的基础与较大的空间。越剧发展的历史也说明:越剧全盛之日,既是继承完美之时,又是发展创新活跃之时;反之,抱残守缺,停滞不前,越剧的生命力便萎缩,只能逐渐衰亡。近代学者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研究昆曲的盛衰时指出:“乾隆以上,有戏有曲;嘉道之际,有曲无戏;咸同以后,无戏无曲矣。”这是很有见地的。“无戏无曲”四字,形象地说明了许多戏曲剧种的衰落局面。如果越剧不思进取,

4、吃老本,那么,“无戏无曲”这一天,迟早也会到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梁祝的重排新版,有着很不寻常的意义。我们还注意到,越剧这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同古建筑这类物质遗产的最大的不同,即戏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样式,它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活体艺术,它的存在是离不开演出和观众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美学的基本原则。广大观众是谁也替代不了的、最有权威的终审裁判官。戏剧假如失去了观众的观赏,纵然台上花样百出,也是枉然。观众又是流动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观众,观众的欣赏趣味是不断变化的。21世纪的观众的口味,受到当代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生活方式进步和多种多样的艺术思潮的影响,显然是和20世纪60年

5、代的观众不一样的。今天的越剧是演给今天的观众看的。因此,越剧要在新时代为新的观众所认可,必须研究他们的爱好,研究他们的审美需求和情趣。这也是重排梁祝的又一个理由。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40年代的越剧改革中,袁雪芬等艺术家和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对越剧这个剧种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使它在美学形态上得到了整体的提升。梁祝这出戏,从剧本到表演,都作了去芜取精的整理改编,使之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焕然一新。近年来,袁雪芬、傅全香等老一辈艺术家一直提出重新创排梁祝。当2020版梁祝立项后,她们亲自给予指导,倾情支持和鼓励主创人员大胆创作。这种支持改革、老而弥坚的精神,特别难能可贵。京剧大师梅兰芳对京剧改革曾

6、提出过“移步不换形”的著名论点。这次上海越剧院重排梁祝,也做到了“移步不换形”。所谓“移步”,即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前进;所谓“不换形”,即力争做到尊重传统和老一辈艺术家创造的艺术成果,尊重观众欣赏的心理定势,对文本和流派唱腔不搞所谓“颠覆性的创作”。新版梁祝在保留戏的主要情节和人们熟悉的唱段的基础上,又按照现代审美取向,从过去由于时代原因偏重于反封建礼教的意念转换为赞美梁山伯与祝英台超越时空的生死恋情;从过去偏重于现实主义的创作转换为凸显作品的民间性、抒情性和浪漫性,力求更加悦目、悦耳、动情,使观众得到更大程度的审美满足。新版梁祝在艺术的总体构思中同样有许多出色的创造。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经典的

7、、脍炙人口的“十八相送”、“楼台会”等精彩唱段流派和富有特色的伴唱,从本质上保持了越剧的传统程式和精华,又吸收了现代戏剧的各种舞台表现手段,因而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加美妙,更具表现力,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2020年版梁祝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经典作品的守望和可持续发展统一的范例。尽管它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但它毕竟找到了一个越剧艺术传统与现代戏剧观念相融合的全新载体,展现了迈向新世纪越剧的异彩霞光。它既团结了老观众,又吸引了一大批新观众,使传统的经典名剧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1、 第段中“果然不负众望,再度大放异彩,令人耳目一新。”从全文看,要说明的主要是( )(3分

8、)A、强调梁山伯与祝英台重新排演十分成功。B、越剧改革重新编排大有前途。C、经典剧目在新时代应随时代发展进行再创造。D、肯定袁雪芬等老一辈艺术家的远见卓识。2、 第段中“虽完美但不是无缺”的原因是 (2分)3、 第段中“这也是重排梁祝的又一个理由”,根据文意,重排梁祝的第一个理由应该是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4、 第段中的“移步不换形”用文中另一种说法就是 (2分)5、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上世纪五十年代问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虽是经典剧目,但现在进行修改完全必要。B、任何剧种任何剧目都应在发展中继承,否则就将逐渐失去生命力。C、不同时代的观众有不同的欣赏趣味

9、,因此戏剧必须不断革新。D、袁雪芬等人提出重新创排梁祝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的整理改编工作不够成熟。6、 本文谈的是经典剧目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请举文学方面一例,阐述“继承与发展”。(80字左右)(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3题。(共22分)回望白帝也许来的不是时候,但我确实不能再等待了,我还想看看它原来的模样。一个阴霾满天的早晨,我匆匆踏上了奉节的土地。走在青石铺成的石板路上,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呆滞的面孔,喧嚣的人群,燃烧的垃圾,毁弃的建筑一切都是那么地茫然无序。依斗门两侧的老城墙裸露了出来,仿佛在诉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衰老的黄桷树低垂着枝叶,孤独地立在废墟中。我心中的感觉

10、如同西斜的夕阳,变得愈加地凝重、灰暗。就在此时,天色突然放亮,不远处,笼罩在雾霭之中的白帝城就在刹那间凸现在我的眼前。时间好像停滞了,倒退了,我依稀看到了红砖绿瓦、雕梁飞甍,看到了满面春风、挥手作别的李太白,满天云霞是那么灿烂神奇的白帝城啊,仍然是那么地扑朔迷离,让人向往揭开它的面纱,走进它记忆的深处。相传,西汉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公孙述踞蜀,见白帝城外一水井白雾升腾,宛若白龙, 以为是祥瑞之兆,遂自称白帝,并建白帝城。但是公孙述错了。一十二载黄粱梦,谁辨白衣与龙袍?汉光武领兵伐蜀的刀剑交鸣声终于惊醒了他的皇帝梦。公孙述到底是战败而亡,还是乘白龙升天而去,这都已不再重要了。江水奔流不息,历

11、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就其地理位置而言,白帝城不只是躲避灾难的堡垒,它更是三峡的咽喉。杜甫有诗日:“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劳关。”(夔州歌十绝句(其一) 当白帝城迷幻的外衣渐渐消散之后,它便更多地打上了另一种印记:刀光与剑影,兵燹与战火。所以,在今人的记忆中,白帝城似乎更多的与一种苍凉与悲壮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关于白帝城的最伤感的传说肯定是刘备托孤了。带着极强的个人恩怨的刘备冒然伐吴,结果经彝陵一役,狼狈败退。大火烧去了他的兵马,也烧去了他的万丈豪情。他自觉无颜再回成都,于是就萌生了永驻奉节的念头。据光绪年间奉节县志记载: “先主征吴,为陆逊所败。还白帝,改鱼

12、复为永安县,宫名永安宫。居之,明年崩。”应该说,这段史实还是很客观的,但一经三国演义的渲染,白帝城便浸染了更多的悲剧与传奇色彩,因此往往成为人们凭吊先贤和寄托同情与哀思的地方。此后,刘皇叔及其臣属便在这里理所当然地歆享人间的牲醴与香火了。余秋雨在三峡一文中说:“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种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余先生是睿智的,他一眼就看透了白帝城的内涵,一语就道出了白帝城的全部。是的,白帝城虽然久经战火,但它更是属于诗的。阅读古夔州的历史,里面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名字: 陈子昂,王维,李白,刘禹锡,白居易,苏轼,陆游不必一一列举了。此时

13、此刻,我把目光投向了我登岸的地方,我期望朋友们能够随我一同站在白帝城上侧身远眺,让视线投射到一千二百多年以前,去关注一位一生颠簸、穷困潦倒的诗人。也许是同一个季节,也许是同一条水道,一条小船靠岸停泊了。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拖着疲惫的步履踏上了古夔州的土地。他,就是杜甫。当李白乘着一叶扁舟顺江而下时,似乎还有一缕残存的盛唐气象伴随着这位心比天高的谪仙人。但是自从他离开之后,白帝的天空便暗淡了下来。饥肠辘辘的杜甫带着一路的疲惫和对大唐王朝的满腹失望,从成都一路漂泊,悄然来到了夔州,最后定居于城内的西阁(现属奉节)。耕田植树,种麦养鸡,生存的需要使这位老人不得不勤于农活。饥寒与疾病几乎压垮了这位倔强的

14、老人。虽然才五十出头,却已齿牙半落、肺病缠身。一壶浊酒、数亩柑林支撑着他对未来的希望,但真正能使他那颗衰老的心燃烧出火焰的,却依然是他一生不能割舍的诗。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安居了三年的老人又动身了,继续着他的漂泊动荡的一生。在他船入夔门、回望白帝城的一瞬间,昏花的老眼中似乎还翱翔着一只孤独的沙鸥。他带走的是贫苦、是愈加沉重的哮喘以及56岁的老迈身躯,而给夔州留下的,是四百余首凝结着诗人理想和生命的诗作。在此,我们不妨虔诚地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这位诗歌的使者留给夔州的绝唱吧。注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原白帝城部分古迹、名胜将被库区蓄水淹没。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划,它们被整体从旧城迁出。本文作

15、者即在搬迁期间寻访白帝城,写下此文。7、面对着井然有序的三峡库区古迹搬迁工程,作者看到的却是“呆滞的面孔,喧嚣的人群,燃烧的垃圾,毁弃的建筑一切都是那么地茫然无序。”对此,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那些忙于工作的工人,专心的只是搬迁工作,丝毫没有对历史的感怀与思考,所以面孔“呆滞”。B、整个搬迁工程实在浩大,所以工作场面看上去“杂乱”而显得“喧嚣”。C、让那些没有历史感的工人做古迹搬迁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燃烧”、“毁弃”古迹的行为,为此痛心。D、历史古迹从白帝城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极有可能使后人再难读懂白帝城的历史。所以感到“茫然”。8、按照例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特点,仿造句子。(3分)例句:“依斗门两侧的老城墙裸露了出来,仿佛在诉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衰老的黄桷树低垂着枝叶,孤独地立在废墟中。”仿句:9、第段中,“看到了满面春风、挥手作别的李太白,满天的云霞是那么灿烂显然是化用了李白的诗句“ ”(2分)10、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