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课《核舟记》(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472301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课《核舟记》(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课《核舟记》(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课《核舟记》(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课《核舟记》(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课《核舟记》(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3课核舟记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新课: 2分钟二、回顾上节课研讨的问题:教师明确,3分钟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记叙文

2、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内容的知识性;(二)材料的科学性;(三)语言的通俗性;(四)表达方式的解说

3、性;(五)结构的条理性;(六)功能的实用性。 三、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5分钟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

4、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 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做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贻余核舟一为人五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四、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5分钟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内容: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

5、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不是“奇巧”之“奇(q)”。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认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五、课堂小结 5分钟六、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