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东山一中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469349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东山一中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福建省东山一中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福建省东山一中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东山一中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东山一中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下列问题。1、 注音:肇( ) 埋没( ) 彷徨( ) 嘹望( ) 授予( )2、理解词义:格物: 致知: 彷徨: 修身: 清谈: 诚意:正心: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3、找出文中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找出本文论点,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4、什么

2、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怎样解释?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的结论是什么?三、小组合作学习:(一)、阅读25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1、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格物致知”出自何处?2、作者对大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3、传统的中国教育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吗?为什么?4、作者用什么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5、作者认为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失败?然后提供佐证材料: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3、二)、阅读612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1、提示这一段大意的语句哪一句?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哪一句?“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2、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3、作者用什么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这个例子典型吗?4、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有哪两个方面?四、归纳练习:1、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2、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3、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2)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五、扩展迁移: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说一说,这是不是符合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