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患病后药效不佳的心理因素分析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64473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年人患病后药效不佳的心理因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老年人患病后药效不佳的心理因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老年人患病后药效不佳的心理因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老年人患病后药效不佳的心理因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老年人患病后药效不佳的心理因素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年人患病后药效不佳的心理因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人患病后药效不佳的心理因素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老年人患病后药效不佳的心理因素分析作者:岳淑霞 张继琴 史艳华 李素琴 【关键词】 老年患者;药效;心理因素对 120 例老年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进行了全面观察和分析,发现不同老年人患同种疾病,服用同类药物,却收到了不同的效果。究其原因,除老年患者机体对药物敏感程度、耐受力及个体差异1外,用药时的心理状态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们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实施了相应的心理干预,收到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0 例老年患者中男 102 例,女 18 例,年龄 5575a。均系干部,享受全公费医疗。所患疾病多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1.2 方法 2对老年患者

2、在用药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制定响应干预措施。2 心理问题2.1 攀比自卑 老年患者由于脑动脉硬化而致脑功能减退,不同程度的患有痴呆,且常出现一种幼稚的、类似孩童思维的一种攀比心理。如在用药数量、种类、价格、医护人员查房时间长短等问题上与同类疾病,或同病室患者攀比。认为“医护人员可能与某患者是熟人或亲戚关系” ;“为啥护士先给他输液”等等。故出现自卑和抵触情绪,有时故意刁难医生,自述病情加重,甚至直接提出要求增加新药,从而影响正常治疗。2.2 依赖心理 老年患者由于缺乏“自我心理保健”能力,一切病痛都依赖于药物。如失眠、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常认为只有药物才能达到镇静、降压、降糖的目的,

3、忽略了心理失调的重要影响。心理失调是指心理活动过激或不足,或心理活动异常表现2 。32.3 求愈心切 老年患者常伴发多种疾病,同一脏器可有不同性质的病变,且多为慢性疾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当效果不显著或病情有反复时,就易悲观失望,意志消失,缺乏信心。但“长寿欲”又促使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新闻、报刊、杂志、电视广告、土单验方及道听途说上,总想“多药齐下” ,药到病除。2.4 迷信心理 老年患者多不懂用药知识,在接受治疗时,总认为进口药比国产药好、新药比老药好、贵药比廉价药好。尤其是公费医疗患者,不管对症与否,一味要求医生开“价格高、包装美、产品新、说明妙”的药,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2.5 抗药心理

4、 老年患者由于疾病的缘故,需长期打针、服药,不仅经受着“皮肉之苦” ,还要饱尝“酸、甜、苦、辣” ,如此便渐渐产生畏惧、厌烦情绪。有的不愿意接受某种治疗,有的不按时按量用药,或把药匿藏起来,随心所欲,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43 干预措施3.1 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解除消极情绪 通过交谈形式,与患者进行心灵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周到细致的服务,用热情感染他们,尽量满足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让他们体会到温暖3 。消除冷落感、孤独感、疑虑感、衰老感及不满情绪4 ,使他们转变角色,变消极心理为积极动力,使药物治疗达到最佳效果。3.2 健康教育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情绪、心理与疾病

5、的关系,防止发生心理失调,保持心理平衡。同时医护人员还要具备精湛的业务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患者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同情心。通过语言和行动,树立自我形象,给患者以最大的安慰和鼓舞。如给患者送药时,要衣帽整洁、举止端庄、态度和蔼、口吻亲切、称呼恰当,耐心讲解药物的名称、用法、剂量、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无陪护又行动不便者,应主动给患者倒水服药,输液时协助大小便,灌热水袋加温,经常巡视等。使患者感到自己像生活在温暖的家庭中一样,真正体会到医护人员的工作是认真的,作风是严谨的,态度是诚恳的。对同类疾病或同病室患者,应一视同仁,5从而赢得患者的高度信任与合作。3.3 理解患者,合理疏导

6、 老年患者具有病种多、病程长的特点,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求愈心切”和“抗药”的两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心理要多做疏导工作,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合理制订用药计划,解除患者不必要的恐惧、悲观、急躁情绪。同时也可让患者相互介绍用药经验和体会,互相启发、互相鼓舞。3.4 运用暗示治疗,满足心理需求 对“依赖心理”重的患者,可采用暗示疗法。如田某,男性,入院后各种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但患者整日诉说全身不适,夜不能眠,每晚必须用镇静剂,第二天则又头重脚轻,颜面潮红,精神萎靡,不思饮食,总怀疑自己得了“怪病”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满足了他的心理需要,晚上睡前给他两片谷维素,并嘱此药是“速可眠”

7、 ,效果特别好,且无副作用,但不能长期应用,否则会出现成隐性。经过数日治疗,患者自述夜间睡眠好,第二天头脑清醒,精神饱满,食欲增加,症状消失。3.5 消除迷信心理,重视药物的心理效应 6老年患者涉世深,见识广,就诊医院多,吃药种类繁,极易产生“迷信心理” 。所以,医护人员在利用查房、发药,或工休座谈时,因人、因病讲授通俗易懂的药理知识和用药常识,使患者用药时达到最佳心理效应。总之,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用药治疗的根本前提,而异常的心理反应,则是阻挠机体康复的大敌。心理干预正是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消除或减轻不良情绪导致的心理障碍。只有正确运用心理干预,调动机体内的积极因素,才能使药物治疗发挥出“药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1朱燕娜,张贵卿. 药理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29 322方君. 老年性疾病的预防与心理调节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 (3):1663于兆莉.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3):22474李雯华,王宇中. 医学心理学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3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