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二Ⅰ群文通练五文人抉择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418583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二Ⅰ群文通练五文人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二Ⅰ群文通练五文人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二Ⅰ群文通练五文人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二Ⅰ群文通练五文人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二Ⅰ群文通练五文人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二Ⅰ群文通练五文人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一章专题二Ⅰ群文通练五文人抉择(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群文通练五文人抉择主题解说“进则朝廷庙堂,退则江湖山野”,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两条途径,要么出仕光宗耀祖以达治国平天下,要么入隐安贫乐道以求人格独立自由。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们,大多怀有强烈的、积极的出仕愿望,而这种出仕为官兼济天下的理想与道家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隐逸情怀并不能两相兼得,如此一来,在出仕与入隐之间,必定发生抉择上的碰撞,火花之下,古代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隐逸文化及文学作品就此产生。下面两文或许能帮助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遂初堂记归有光宋尤文简公尝爱孙兴公遂初赋,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书扁赐之,在今无锡九龙山之下。公十四世孙质,字叔野

2、,求其遗址而莫知所在。自以其意规度于山之阳,为新堂,仍以遂初为扁,以书来求余记之。按兴公尝隐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志,故为此赋。其后涉历世途,违其夙好,为桓温所讥。文简公历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而以遂初为况,若有不相当者。昔伊尹、傅说、吕望之徒,起于胥靡、耕钓,以辅相商、周之主,终其身无复隐处之思。古之志得道行者,固如此也。惟召公告老,而周公留之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兹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当时君臣之际可知矣。后之君子,非复昔人之遭会,而义不容于不仕。及其已至贵显,或未必尽其用,而势不能以遽去。然其中之所谓介然者,终不肯随世俗而移易:虽三公之位、万钟之禄,固其心不能一日

3、安也。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已者。当宋皇祐、治平之时,欧阳公位登两府,际遇不为不隆矣;今读其“思颍”之诗、“归田”之录,而知公之不安其位也。况南渡之后,虽孝宗之英毅,光宗之总揽,远不能望盛宋之治。而崇陵末年,疾病恍惚,宫闱戚畹,干预朝政,时事有不可胜道者矣。虽然,二公之言,已行于朝廷;当世之人主,不可谓不知之,而终不能默默以自安。盖君子之志如此。公殁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修复其旧,遗构宛然。无锡,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过之者登其堂,犹或能想见公之仪形。而读余之言,其亦不能无慨于中也已。(有删改)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按兴公尝隐会稽按:追究,查办B当

4、时君臣之际可知矣际:人们之间的关系C宫闱戚畹戚畹:外戚D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孔道:大路,要道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初堂建在无锡,书斋的名字取自孙兴公的遂初赋,宋光宗赵惇曾为其书写匾额相赐,尤文简的后代在没有找到书斋遗址的情况下重新修建了一个遂初堂。B伊尹、傅说、姜子牙等人原来只是奴隶、平民,后来得到赏识,来辅佐商、周的君主,他们的志向得到了满足,理想得到了实现,再也没有生发过隐居的念头。C归有光说,“后之君子”虽已显贵但仍“不安其位”,不免产生退隐之思。欧阳修“位登两府”,而有“思颍之诗”“归田之录”,便属于这一类情况。D归有光由遂初堂这一书斋的名字,引发了自己

5、对古人是隐居还是入仕的抉择的见解,虽是受人之托作记,但是却对书斋主人尤文简做了直接而严厉的批评。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则其高世遐举之志,宜其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而有不能自已者。译文:_(2)而读余之言,其亦不能无慨于中也已。译文:_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认为尤文简以遂初堂为书斋命名不合适的原因。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门山县吏隐堂记王若虚门山之公署,旧有三老堂。盖正寝之西,故厅之东,连甍而稍庳。今以之馆宾者也。予到半年,葺而新之。意所谓“三老”者,必有主名。然求其图志而无得,访诸父老而不知。客或问焉,每患其无以对也,既乃易之为“吏隐”。“吏隐”之说,始于谁

6、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小山林而大朝市。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因以藉口。盖古今恬不之怪。嗟乎!出处进退,君子之大致。吏则吏,隐则隐,二者判然其不可乱。吏而曰隐,此何理也!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而顾隐于是乎?此奸人欺世之言,吾无取焉。然则名堂之意安在?曰:“非是之谓也,谓其为吏而犹隐耳。孤城斗大,眇乎在穷山之巅,烟火萧然,强名曰县。四际荒险,惨目而伤心。过客之所顾瞻而咨嗟;仕子之所鄙薄而弃置,非迫于不得已者不至也。始予得之,亲友失色,吊而不贺。予固戚然以忧,至则事简俗淳,使于疏懒,颇有以自慰乎其心。及四陲

7、多警,羽檄交驰。使者旁午于道路,而县以僻阻独若不闻者。邻邑疲于奔命,曾不得一日休。而吾常日高而起,申申自如,冠带鞍马,几成长物,由是处之益安,惟恐其去也。或时与客幽寻而旷望,荫长林,藉丰草,酒酣一笑,身世两忘,不知我之属乎官也。此其与隐者果何以异?”吾闻江西筠州,以民无嚚讼,任其刺史者,号为“守道院”。夫郡守之居,而得以道院称之,则吾堂之榜虽曰“隐”焉,其谁曰不可哉?(有删改)注门山:地名。甍(mn):栋梁,屋脊。庳(b):低矮。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前一句指隐居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后一句指老子曾为周柱下史,隐于朝廷而终身无患。嚚(yn)讼:奸诈而好争讼。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

8、正确的一项是()A今以之馆宾者也馆:安顿B盖古今恬不之怪恬:安逸C然则名堂之意安在意:用意D亲友失色,吊而不贺吊:慰问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到门山县任职半年后,把门山县官署原有的“三老堂”修葺一新,并将其更名为“吏隐堂”。B作者认为做官和归隐不可混淆,既为吏,取俸禄,即使是“抱关击柝”之事,也应做到尽职尽责。C作者任职之地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城,亲朋好友都为他担忧,但作者从一开始就不以为意,淡然处之。D作者所说的“吏隐”并非世人所认为的“隐于朝市是大隐”,作者对边做官边隐居的尸位素餐者持批判态度。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何所不可隐?而顾隐于是乎

9、?此奸人欺世之言,吾无取焉。译文:_(2)及四陲多警,羽檄交驰。使者旁午于道路,而县以僻阻独若不闻者。译文:_8作者为什么要将“三老堂”更名为“吏隐堂”?请简要概括。答:_答案精析1A“按”在此处意为“考察”。整句话的意思是“据考察,孙兴公曾隐居会稽”。2D“直接而严厉的批评”表述有误,首先这篇文章是尤文简的后人请作者为遂初堂写的记,所以作者只是提出委婉的批评。另外由文中“文简公历仕三朝不相当者”可看出作者的批评是婉转的。包括后文谈到尤文简为官之不易,并举了欧阳修的例子,说尤文简有隐退之念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可看出作者批评时对话语分寸的把握。3(1)那么他们想过退隐生活的志向,应该时常表现在言

10、语文字里,然而有的人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2)如果读了我这些文字,他们也不能在内心里没有感慨吧。4遂初堂取自遂初赋,有出仕归隐之意,“遂初”即本初的意愿得到实现;尤文简三朝为官,到老也不能离开朝廷,违背了他本初的意愿。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找到原文表达作者这一观点的内容。“而以遂初为况,若有不相当者”的观点出现在第二段,原因就是其前的“按兴公尝隐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志,故为此赋。其后涉历世途,违其夙好,为桓温所讥。文简公历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理解分析其意思,分点作答即可。参考译文南宋尤文简曾经很喜爱孙兴公的遂初赋,就用“遂初”给他的书斋命名,宋光宗赵惇(死后葬在永崇陵)书写匾

11、额赐给他,书斋在现在的无锡九龙山下。尤文简的第十四代孙子尤质,字叔野,寻找遂初堂的遗址但没有人知道在哪里。他按照自己的猜测在九龙山的南面规划测量,修建了新的书斋,仍用“遂初”为匾额,写信来求我作记。据考察,孙兴公曾隐居会稽,放浪山水,有高尚的志向,所以才作这篇赋。那之后他经历的人生历程,违背了他本初的意思,被桓温讥讽。尤文简三朝为官,身受皇帝的知遇之恩,到老也不能离开朝廷;而他拿“遂初赋”作比照,似乎有不恰当的地方。古时候的伊尹、傅说、姜子牙一类人,原本是奴隶、平民,来辅佐商、周的君主,终其一生没有再生发过隐居的念头。古代那些志向得到满足、理想得到实现的人,原本就是这样。只有周朝的召公告老还乡时,周公挽留他说:“你睿智努力地辅佐大王,正是诚实地顺应了天命,思念文王德行,很好地继承了无穷无尽的忧虑。”当时的君臣关系可以想见了。后来的君子,再没有古人那样的际遇,而道义上不能不做官。等到他们已经成为显贵了,也许并没有用尽他们的才能,但形势上又不能马上离去。然而其中的所谓坚定不移的人,终究不肯随着世俗而改变;虽然高居三公的官位,享受万钟的俸禄,而根本上他们的心一天也不能安稳。那么他们想过退隐生活的志向,应该时常表现在言语文字里,然而有的人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宋皇祐、治平年间,欧阳修登上了两府的官位,际遇不能说不好了;现在读他的“思颍”诗、“归田”录,就知道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