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期末考试习复题.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6378680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期末考试习复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哲期末考试习复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哲期末考试习复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哲期末考试习复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哲期末考试习复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期末考试习复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期末考试习复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不

2、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P8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P1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地实践性。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

3、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的理论意义?p25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意识,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其二,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5.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及割裂两者关系的错误观点?p28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

4、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6.实践及其基本特征?p30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地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实践从一开始

5、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7.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4社会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8.联系及其特点?p35

6、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9.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36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的

7、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p3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1.矛盾是怎样推动事物发展的?p38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

8、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12.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39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

9、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3.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p40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

10、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15.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

11、有创造性。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p50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否认人的主观能动

12、性,必然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认,不承认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也是不科学的。17.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p57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18.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含义及其辩证关系?p6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13、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19.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p63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

14、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永远不会完成。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p65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推翻。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关系:真理是具体

15、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21.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p67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它就会变成谬误。2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68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如果在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