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文字版.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6365994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文字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文字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文字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文字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文字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文字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下)-文字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心理学教研室 郑萍E-mail:第五章 血液第一节 概述 一、体液和内环境体液:占体重6070。 细胞内液:占体液2/3; 细胞外液:占体液1/3,血液、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 机体内细胞物质交换都是通过细胞外液进行的。细胞外液构成了机体的内环境,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二、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一)血液的组成有形成分血细胞和无形成分血浆。离心(3000转/min,15min)分层红细胞(45)、白细胞和血小板(不足1)、血浆(55)。(二)血量 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幼儿体内的含水量较多,血液占总体重的9。

2、贮血库:肝、肺、腹腔静脉及静脉丛。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早在19世纪,Claude Bernard就指出: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自由独立生活的必要条件”。 维持血压,保证全身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失血量达20,血压下降,组织损害;失血超过30,昏厥或休克。 血液对内环境某些理化性质的变化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例如,血液中含有多种缓冲物质,可以减轻酸性代谢产物引起的pH变化;血液中水比热较大,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而使温度升高不多。第二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水:90 血浆溶质:10,蛋白质、脂类、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气体、激素、细胞代谢产

3、物和电解质。 (一)蛋白质 1. 营养功能 2. 运输功能 3. 缓冲功能 4. 形成胶体渗透压 5. 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6. 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二)电解质 (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二、血浆的理化特性 (一)血浆渗透压313mOsm/kgH2O(5330mmHg)。 晶体渗透压:电解质离子,小分子化合物 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对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生理盐水0.9NaCl溶液。 渗透性溶血红细胞脆性: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 (二)血浆的酸碱平衡 正常人血浆的pH值7.357.45,略偏碱性。 PH7.45,碱中毒 弱酸和弱酸的强碱盐组成缓

4、冲对,在一定范围内既能抗酸又能抗碱。 必须在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的配合下才能顺利进行。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一)数量、形态和功能 男性:450万550万个/mm3,女性:380万460万个/mm3。 双圆蝶形,平均直径8m,周边稍厚。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在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在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称为可塑性变形。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大,变形的能力越大,故圆蝶形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远大于异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球形红细胞。红细胞保持双凹圆蝶形需要消耗能量。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由血红蛋白完成。 (二)血红蛋白的组成及功能组成:珠蛋

5、白和含铁血红素(原卟啉和两价铁原子)(三)细胞的生成调节 蛋白质、脂类、糖类; 维生素B12是合成遗传物质DNA所必需的,每日所需量为12g。 叶酸直接参与DNA的生物合成,每日所需量为50g,缺乏会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铁用于红细胞的生成,每日所需量为2025mg,主要来自被破坏的红细胞。 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机体内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的数量基本保持平衡。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主要由肾组织产生,在肾外,如肝脏,也有少量生成。晚期肾病患者,肾脏产生的EPO已基本停止,但体内仍有小量EPO促使骨髓继续产生红细胞。其他一些激素,包括雄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6、,都可以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雄激素则有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这可能是男性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高于女性的原因。 二、白细胞(一)数量、形态和功能 含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 白细胞总数10000/l,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总数4000/l,白细胞减少; 4000白细胞总数10000l,正常。 血细胞渗出(diapedesis):所有白细胞都能做阿米巴样的变形运动,可穿过血管壁。 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体内具有趋化作用的物质包括:细菌毒素、细菌或人体细胞的降解产物,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白细胞按照这些物质的浓度梯度游走到这些物质的周围,把异物包围起来并吞入胞浆内,称为吞

7、噬作用。 (二)白细胞的分类和功能1. 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的第一线,被趋化性因子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借糖酵解获得能量的,因此在肿胀并流血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的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胞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放出各种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2)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1。胞质中存在有较大和碱性染色很深的颗粒。颗粒内

8、含有肝素和组织胺。近年来发现它参与体内的脂肪代谢。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与某些异物(如花粉)引起的过敏反应的症状有关。(3)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4。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增多。这种细胞数目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的。当血液中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当血液中皮质激素浓度降低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多。作用: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2. 单核细胞 体积较大,直径1530m。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 能吞噬杀伤并消化病原微生物、肿瘤细胞和损伤组织; 能在抗原或多种非特异性因子的刺激下分

9、泌多种物质; 激活淋巴细胞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3. 淋巴细胞(1)T细胞:在介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心调控作用。根据功能分为: 杀伤T细胞效应细胞,直接攻击和杀伤特异抗原(病毒、细菌、寄生虫、癌细胞,异体细胞); 辅助T细胞调节细胞,直接刺激已经结合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 抑制T细胞调节细胞,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2)B细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记忆B细胞三、血小板 血小板的生理活性时间是2天,没有参加血液凝固的血小板在血中的寿命为510天,然后在肝和脾中被吞噬破坏。 正常值:150000450000个/l 当血小板50000个/l,微小创伤或仅血压

10、增高也使皮肤和黏膜下出现血瘀点、瘀斑,甚至大块紫癜。可能由于血小板能随时沉着于血管壁以填补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而且,用同位素标记血小板示踪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血小板可以融合入血管内皮细胞,因而可能对保持内皮细胞完整或对内皮细胞修复有重要作用。当血小板太少时,这些功能就难以完成而产生出血倾向。 功能: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与凝血有关的因子:5羟色胺,钙离子,各种酶,ADP,PDGF。 四、免疫系统(一)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1. 先天性免疫:遗传得来,外部防御(皮肤、黏膜),内在防御(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清蛋白)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无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

11、unity);2. 获得性免疫:发育过程中与外界物质接触得来,T细胞和B细胞主要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起作用,具有特异性特异性免疫。(二)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1. 初始反应:当机体与某种特异性抗原第一次接触时,往往要经过510天的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检测到由这种抗原引起的特异性抗体。2. 主动免疫:血液中的抗体浓度在初始反应几天后达到一个高峰,并在几个星期内逐渐下降。在此过程中被激活的淋巴细胞能够连续分裂增殖,产生一个特异性克隆。3. 被动免疫:将机体免疫应答的产生的活性产物转输给非免疫的个体,以达到同一抗原的作用。第四节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血液由可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一、血凝的基

12、本过程及其原理 基本过程: 因子的激活; 凝血酶原(因子); 纤维蛋白原(因子)转变为纤维蛋白(a)。 血液凝固可在1015秒内迅速完成。 二、抗凝系统 1.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重要的抗凝球蛋白; 肝素:抗凝类酸性黏多糖,与抗凝物质结合,大大提高这些物质的活性。 2. 使纤维蛋白溶解和对抗其溶解的拮抗系统。 第五节 血型 一、人类的血型 凝集原:人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糖蛋白抗原。 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的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 红细胞的凝集: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血相混合,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和血浆中相应的凝集素发生了抗原抗体反应,以至红细胞聚集成簇,同时伴有溶血发生的现象。

13、 血型:血型是指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不相容的血液输入循环血液中时,在血管内可发生凝集,此时成簇的红细胞可以堵塞毛细血管,溶血将损害肾小管,同时可发生过敏反应,其结果可以危及生命。 血型分类: 1. ABO血型 2. Rh血型 二、ABO血型 1. ABO血型分型及物质基础 表52 红细胞抗原的ABO系统 2. ABO血型的检测方法 在双凹载波片上分别滴上一滴A型血清和B型血清,然后在每种血清中分别滴加一滴受检者稀释的血液,使红细胞和血清混匀并静置几分钟,显微镜下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发生。 新生儿的血液中还不具有ABO系统的抗体;在出生后第一年这种抗体才逐渐出现在血浆中,可以对抗自己血细胞上所没

14、有的抗原。据推测,由肠道细菌所释放的物质或某些食物成分进入体内能够刺激血型抗体的产生。因为某些肠道细菌具有与红细胞同样的抗原决定簇。 三、Rh血型 1. Rh血型的发现和在人群中的分布 在寻找新血型物质的探索中,当把恒河猴的红细胞重复注射入家兔体内,引起家兔产生免疫反应,此时在家兔血清中产生抗恒河猴红细胞的抗体(凝集素)。再用含这种抗体的血清与人的红细胞混合,发现在白种人,约有85的人其红细胞可被这种血清凝集,表明这些人的红细胞上具有与恒河猴同样的抗原,故称为Rh阳性血型;另有约15的人的红细胞不被这种血清凝集,称为Rh阴性血型,这一血型系统即为Rh血型。汉族中,Rh阳性占99,Rh阴性占1;

15、少数民族,Rh阴性的人较多12.3,塔塔尔族15.8。 2. Rh血型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四、白细胞血型 五、输血的意义及输血的原则 输血原则: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符;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供血者和受血者的Rh血型还要相符,以避免受血者被致敏后产生抗Rh的抗体。 交叉配血实验:即不仅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配合试验(试验主侧);而且要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试验次侧)。这样,既可以检验血型测定是否有误,又能发现他们的红细胞或血清中,是否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凝集原或凝集素,足以引起红细胞凝集反应。在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时,应在37下进行,以保证可能有的凝集反应得以充分显示。 如果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