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

上传人:l****y 文档编号:126353720 上传时间:2020-03-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案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案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案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案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法制教育渗透:教育学生要懂得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

2、,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2)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在游玩景点时,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兴起,而在景点处乱写乱刻,每个人都要有公德心,有义务保护我们的每一处景色。)二、 探寻游踪,理清条理。1、 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2、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

3、览顺序)3、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4、 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 品读交流,理解深化。(一)品赏路上的见闻。1、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2、 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3、 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4、 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二)游览外洞和内洞。1、 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2、 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3、 我们随叶圣陶爷

4、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4、 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5、 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6、 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四、 情境再现,总结延伸。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

5、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4、 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一、学习生字新词。1、读准字音。浙(zh)呈(chng)稍(sho)是翘舌音;臀(tn)蜿(wn)蜒(yn)源(yun)是前鼻音。多音字:“盘曲(q)而上”、“系(j)着绳子”、“像桥洞(sh)的”2、注意字形。蜒、臀3、理解新词。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

6、木繁密。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三、整体回归。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二(23)讲路上的见闻。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六(8)讲乘船出洞。(在讲到出洞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我们又排队坐船出洞”,从这句话让我们又

7、体会到叶圣陶爷爷言传身教,教育我们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要拥挤,凡事都要讲究秩序,维护公共秩序。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游玩的更尽兴。你们说对吗?)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四、学习写法。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课外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完成学习辅导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板书设

8、计:教学反思: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我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我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打开班班通,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

9、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多么有意思的快乐学习。法制教育贯穿课堂中,这才是一堂扎扎实实的语文课,语文课不仅仅是学字词,还在学做人,只有这样受到文学,法制的熏陶和警醒,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真是一举夺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