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6311518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武邑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邑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选出四个备选项中的最佳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据史载,年幼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辅政的周公人贺,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周公曰:“天子不可戏。”遂封叔虞于唐。这反映出当时A. 周公权倾朝野飞扬跋扈B. 注重维护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C. 分封制度己经遭到破坏D. 己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礼乐秩序【答案】B【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周公权倾朝野飞扬跋扈,排除A;材料意为周天子应该有威严,不可随意,体现了注重维护天子一言九鼎的至高无上地位,故B正确;C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不出己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礼乐秩序

2、,排除D。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D.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既要上下相和又要保证贵贱等级的思想,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体现了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故C正确;材料体现了既要上下相和又要保证贵贱等级的思想,“君子庶人日趋平等”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B体现了礼乐制度中的“乐”,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同样“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只体现了礼乐制度中“礼

3、”的思想,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3.公元前七世纪末,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以“夫谁非王之姻亲”自夸。这一现象说明A. 分封制渐趋衰落B. 宗族姻亲维护王畿稳定C. 宗族凝聚力增强D. 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夫谁非王之姻亲”反映了周王室血缘关系通过庶子的后代逐渐疏远扩散,体现了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不能说明分封制渐趋衰落,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周代宗族姻亲维护王畿的稳定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宗族凝聚力增强,而是说明周王室血缘关系逐渐疏远扩散,故C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夫谁非王之姻

4、亲”,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血缘关系和嫡长子继承制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4.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A. 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B. 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C. 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D. 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答案】D【解析】在夏、商、周时代就存在“九州”的地域区划,故“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错误,排除A;“九州”的地域区划和诸侯国的划分并不冲突,故B错误;C与材料无关;根据战国九州“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说明华夏文明发展,周边的少数民族之地也成为中国九州的一部

5、分,故D正确。5.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 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B. 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C. 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 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答案】C【解析】题干中孔子主张德和礼,而荀子的主张则是礼乐和法数,可以看出两者相比,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又吸收了法家的思想,所以选C。AB与材料原意无关,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这一题以孔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比较来命题,要求考生找出二者主张的不同,并分析其实质。这种考查变化的题目在高考命题中占有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因为比较是将

6、历史知识深入探讨的方式之一,需要引起考生的关注。6.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范蠡、白圭、桑弘羊等用阴阳五行推算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都以两年或三年为周期。这种循环论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有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依据。其主要依据是A. 小农脆弱的程度B. 农业休耕的制度C. 占卜决事的经验D. “天人感应”学说【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用阴阳五行推算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有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依据”可知,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对农业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依据,而这种事实和经验依据与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直接相关,故B正确;小农脆弱的程度与两年或三年的周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占卜决事的经验与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没有

7、关联,排除C;“天人感应”学说也与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无关,排除D。7. 战国时期流通货币种类有刀、布、钱和爰金,刀币是齐国货币。考古发现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亦有大量刀币流通,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A. 齐国铸币业发达B. 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C. 齐国征服了燕赵等地D. 刀币较其他钱币易于携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刀币是齐国货币。考古发现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亦有大量刀币流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错误,秦国征服了燕赵等地;D项错误,金属货币比较重,不易携带。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8、古代商业的发展货币【名师点睛】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8.耕田歌曰:“深耕概(稠密)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锄)而去之。”这是西汉初城阳王刘章借农谚歌为名所作的一首隐喻诗,暗申诛除诸吕之意。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A. 统治者体恤民情的思B. 地方诸侯势力的极度膨胀C. 政治斗争对经济的破坏D

9、. 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成形【答案】D【解析】材料中可以看出,用锄耕地体现了精耕细作生产技术,故选D;材料中并未体现体恤民情,排除A;诛杀吕氏有利于打击诸侯势力,排除B;精耕细作导致生产水平的提高,排除C。9.秦始皇亲近法家,儒家没能占据统治者的主流体系,但在云梦秦简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种种训导,恰恰充斥了儒家式的劝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法家思想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 儒家思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C. 下级官吏抵制中央坑儒政策D. 郡县制度未能得到儒家支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但在云梦秦简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种种训导,恰恰充斥了儒家式的劝诫”,说明秦始

10、皇也适当吸取儒家的治国主张,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法家思想不足以支撑其政权,在法家思想之外还要需求其他对巩固统治有用的理论。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项。10.据秦律置吏律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吏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A. 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B. 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C. 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D. 国家官吏的腐败现象严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关制度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B项“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与题干信息“可随时调换或补缺”不吻合,排除;

11、C项“随意性”解读有误,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腐败现象的问题,排除D;A项“一定灵活性”与题干信息“可随时调换或补缺”相吻合,正确。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概况及认识11.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小农经济的发展B. 宗法纲常的束缚C. 专制制度的强化D. 科举制度的僵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中“委身皇权”这个字眼可以看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

12、因是皇权强化即专制制度的强化而造成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种变化和小农经济无直接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宗法纲常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委身皇权”和科举制度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2.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A. 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B. 体现了政府的专卖政策C. 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 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出将一部分产品像商人一样

13、投入市场获利,与商人争夺市场利润,体现了对商业的限制,反映出政府抑商政策。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政府对物资的控制,并没有涉及到解除封国的权利,所以不能解决封国对中央的威胁。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将一些物品转运其他地区获利,并没有说对哪一些物品进行掌控,没有体现专卖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将收上来的产品进行分配,没有涉及到增加农民的税收,也不会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排除C项。13.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 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B. 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C. 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D. 中央

14、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提拔布衣亲信卫青、孔安国等近臣构成中朝,逐步取代三公九卿的地位,结合所学,“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故选A项;汉武帝时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正统思想,表现为外儒内法,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汉承秦制,汉武帝时中枢机构仍是独相,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故D项错误。14.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

15、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点睛:本题以察举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契合高考改革的时代热点,也是海南卷高考的高频考点和主干知识,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概念、特点、选官标准、选拔方式以及各自意义都要重点掌握。15.东汉光武帝时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唯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与尚书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当时京师称之为“三独坐”。光武帝设置“三独坐”的主要目的在于A. 体现对人才的重视B. 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 实现对皇权的制约D. 保证监察官的权威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