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备课资料2 苏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284092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备课资料2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备课资料2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备课资料2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备课资料2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备课资料2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备课资料2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备课资料2 苏教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备课资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

2、一部书,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2、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二、生字正音记形:畎亩(qun)傅说(yu)胶鬲(g)拂士( b)同“弼”空乏( kng ) 曾益(zng)行拂乱(f)三、解释重点实词。【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举】被举用,被选拔。【筑】捣土用的杵。【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海】在海边(隐居)。【市】市井之间。【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是】指示代词:这。【苦】原来是形容词,使痛苦。【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3、劳。 【饿】使饥饿。【空乏】资财困乏【拂】违背、受阻挠。【乱】扰乱。【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韧。【忍性】就是壮大胆量。【曾】与“增”通假,增加。【益】本义是水漫出,后来引申为“增加”。 【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困】本义是树木被四壁围着,引申为“围困”,又引申为“困惑”。【于】都是表处所的宾语的介词。【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虑】思虑。【而后】连词,表示先后相连。【作】奋起,有作为。【色】脸色。【征】征验,表现。【喻】了解。【入】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通“弼”,辅佐。【出】国外。【然后】这样以后。“

4、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生】使动用法,使生存发展。【死】使委靡死亡。【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四、通假字1、衡于虑 衡:同“横”, 梗塞,指不顺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读bi,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五、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2、饿其体肤 饿: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 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3、举于版筑之间 :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4、举于士: 今义:士兵古义:狱官5、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六、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5、 痛苦2、劳其筋骨,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劳累3、饿其体肤,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受饥饿4、空乏其身,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受到贫困之苦5、行拂乱其所为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颠倒错乱6、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7、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七、一词多义。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是:于是人也(这样的)发于声(表现) 今义,判断动词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国 :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拂士(同“弼”,辅佐,

6、辅弼) 国家 国恒亡。八、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以上四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2、倒装句舜发于畎亩之间(“于畎亩之间”做“发”的状语,译时应调到“发”前。状语后置)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倒装3、省略句所以动心忍性(“动”、“忍”后面均省略“其”)4、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十、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十一、相关对联。人无忧将死,国无患必亡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孔仲尼厄而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囚乃赋离愁,死于安乐

7、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困难炼品质 磨难出英才 有错不认为蠢货 知过能改是贤人 内有贤臣国治 外无祸患民安十二、文章主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中心意思: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十三、层次分析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第一层(开始到“百里奚举于市”):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二层(从“故天将降大

8、任于是人也”到“曾益其所不能”):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第二部分(第2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归纳全文中心论点十四、板书设计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列举事实:六位历史人物-(归纳)-逆境出人才 个人-处忧患,能进取正反论证国家-处安乐,国恒亡结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十五、重点语句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句义:*内心困扰,

9、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句义: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句义:(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句义: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十六、填空题。1、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

10、明逆境能成才。顺此事实,作者认为要成就大业就要在思想、行动、生活三方面经受磨练。第二段扣住第一段中的“动心忍性”这四个字稍稍展开论述,先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再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 本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暗示困难环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治国也应如此,第二段正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这两个问题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作者认为国家要长治久安就要既有“法家拂士”,又要有“敌国外患”3、 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

11、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4、 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改、作、喻。“是人”指的是第一节中列举的名贤一类人物。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问题提出论述的。6、 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该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人们常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的“成钢”和“成器”。

12、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7、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8、 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犯过失;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不被为了解困境。十七、用原文回答问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13、为。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于什么论断?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论述人成材的关键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0、孟子认为“国恒亡”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1、认为人才经过艰苦磨练的作用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2、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的句子是:困于心,衡于虑,

14、而后作。13、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的句子是。: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4、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15、在身体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6、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7、骄奢淫逸能亡国,忧患困苦可安邦。请用本文的名句来说明这种观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18、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19、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0、一个人要成就大业,必须要经受哪些磨练?(原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1、成材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2、文中论证“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3、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什么反应: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4、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十八、问答题。1、第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答:六位。即“舜”“傅说”“胶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