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写作辅导 立意出众篇素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263407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写作辅导 立意出众篇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写作辅导 立意出众篇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写作辅导 立意出众篇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写作辅导 立意出众篇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写作辅导 立意出众篇素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写作辅导 立意出众篇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写作辅导 立意出众篇素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校班级主备人审核人专 题中考作文之立意出众篇预计安排课时4课时一、目标聚焦 掌握作文立意的几种基本方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培养学生能紧扣现实,立意深刻,主题新颖的写作能力。二、中考凝眸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清代王夫之更是将“意”(即主题)比作三军之统帅。这些表述,都很形象地表明了立意在文章写作和评价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标题作文向话题作文等开放式题型的普及,“立意自定”成为一种潮流。一些同学任意而为,结果造成立意出现多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人云亦云显陈旧。平时人家怎么说,他就怎么说;过去怎么说,现在还是这么说;题目中的导语有个什么观点,他绝对不敢提出异议来的。这样的作文,可以

2、说是老生常谈,人云亦云,了无新意。比如,以“沟通”为话题写作,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以“我们要和父母多多沟通”为中心,选取一两个故事来表达。这些文章,立意一般,得分都较低。二是浅尝辄止显肤浅。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推因、由形观神的审察事物,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经由问题揭示原因,经由形式洞察内涵。这样一来,看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了。具体地说,他们的文章只能回答“是什么”、“有什么”这一类的问题,而不能涉及“为什么”、“怎么办”一类较深入的问题。三是剑走偏锋显消极。不遵从社会公认、服从真善美的标准,不遵从国家的法律法规精神,只想着一鸣惊人,提出危言耸听的观点。比如,有人讲诚信

3、吃大亏,还是虚伪一些、实际一些好;有人认为牺牲自己去救人是犯傻,不如明哲保身;有人提出应该尊重个人自由,允许中学生谈恋爱等等。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如果出现在考场作文上,即使文章结构完整、语言生动,也不会得到高分。四是贪多求全显盲目。不集中在某一个主题上,中途转向另一个主题,从而使得已确立的中心不能贯穿始终,读者也理不出头绪。结果让人读后如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三、密码解读所谓立意,就是为文章确立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即主题)为主,意犹帅也。”对一道作文题,经过审题关口之后的首要关键便是立意。面对同一道中考作文题,在人人能写的情况下,要想使自己的得分胜人一筹,就必

4、须在立意上用心琢磨,力求写出“高、新、巧、深”的作文来。1、“高”正确无误,这是立意之本。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的立意一定要合乎题目要求。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立意,要在对“材料”和话题“引子”进行具体的感知、理解和扩展基础上,经过提炼和选择,确立正确的立意。现在不少同学存在一些误解,觉得立意无所谓正误,甚至特意写“反意”作文。比如人们都说骄傲是一种缺点,他就反说,骄傲是自信的表现,是一种美德。人们提倡见义勇为,他就论证要懂得自我保护。一味反其意而为之。这种主题错误的作文势必会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2、“新”新颖别致。考场作文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新颖别致,特别是在立意方面。立意要新颖巧妙,见人之所未见

5、,发人之所未发。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获得新的意蕴。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就要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势,不拘于一孔之见,或一隅所感,尽可能寻找新的突破口,从新的侧面切入,使立意别具一格。3、“巧”简明集中。就立意而言,简明、集中是对主题的基本要求。相反,主题分散,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是立意之大忌。只有思想内容上单一集中,才可以集中笔墨,写得深刻,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主题集中的要求是:不能有两个以上的主题,主题不可过大,否则不易深入、透彻。4、“深”深刻透彻。主题的深刻在于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谓开掘就是深入思索,挖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来。比如,只从刻苦学习方面来分析一个

6、学生成绩优秀是不够深刻的,若能进一步阐述他为什么会刻苦,为什么有持之以恒,或者就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出他刻苦学习的动机和动力,这样的立意,就深刻得多。四、中考举隅1、考题展示(北京朝阳区中考作文)以“我”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小组探究与教师点拨】2、考题解析这道题有着具体明确的写作指令。就是要求考生必须写“我”,必须以第一人称来写。你既可以写过去的我,也可以写现在的我,甚至可以写将来的我;既可以写我具有某种性格,也可以写与我有关的事;既可以写作者本人的“真我”,也可以用第一人称形式写想像中的“我”动植物等。也可以写成说明文,运用第一人称介绍事物

7、的功用及特点,你可以选取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自己的经历、体验,所思所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的想像力,挖掘出“我”奇特言行下的地下金矿。教学过程记载 五、劣作升格1【失误例文】可怜的我北京朝阳区考生我是一条鱼,是一条走过漫漫历史长河的鱼。河水匆匆地流淌,时间匆匆的走过。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我作为历史的见证,经历了自然与历史的风霜雪雨,终于走到了今天。我曾经是漫游过大大小小河道中的一条鱼。我曾经在长江之中生活过。可是今天的长江不再像以前那样美丽,浑浊的水质,有毒的废物,就连垃圾也在水面上堆起山来。我每天都只好喝着有毒的水,吃着不干净的食物。就这样地生活,可是我还是没有象其它死鱼一样,静静地死在

8、江面上。我无法再忍受下去只好去寻找另一方净土。曾经,我是淮河中的一条鱼;曾经,我是辽河中的一条鱼;曾经,我是海河中的一条鱼可是每一次寻找后,我都又选择了逃离。可怜啊!我已生活了几千年的鱼竟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鱼。哪里才是我的家?无奈水污染竟如此严重,无奈,我又这样的风烛残年。我要怎样死呢?是喝毒水而死,还是渴死,我又要死在哪一条河里。也许,几亿年后,我会成为被发掘出的一块化石,一块饱含沧桑血泪的化石,向后鱼诉说我的历史。如果那时还有生物的话。【小组探究与教师点拨】2、【升格指导】这篇文章的立意还是比较深刻的。通过一只鱼的自述,揭示了我们生存的环境正逐渐恶化的现实。不过,文章也存在一些问题。文

9、章第二段既然讲到自己见证过历史,就应该对历史史实作简要介绍。另外,为了增强文章的对比力度,在介绍了江水污染的情况后,可再以黄河为例进行说明,这样更具说服力。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的污染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3、【升格佳作】可怜的我北京朝阳考生我是一条鱼,是一条游过漫漫历史长河的鱼。河水滚滚地流,时间匆匆地过。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经历了自然与历史的风霜雪雨,作为历史的见证,走到今天。我曾目睹汉唐的辉煌,我曾关注宋元的发展,我曾痛心于清朝的腐败无能,我曾惊诧于“南京大屠杀”的惨无人道有人盛赞我是老寿星,我却说,现在的日子越来越难熬:因为我的周围充满着种种危机,不定哪天日子就到头了。我

10、是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河道中的一条鱼。曾经,我是长江中的一条鱼。可今日的长江早已成为沿江城镇的排污渠,浑浊的水质,有毒的废物,江面上垃圾如山,我每日里被动地吐纳脏水,吃着不洁的食物。幸运的是,当好几次大大小小的死鱼蔚为壮观的漂浮在江面上时,我都幸免于难。可怜的我只好飘然远去,去寻找另一方净水。曾经,我是黄河中的一条鱼。黄河泥沙含量大的惟一好处是净化能力极强,本是栖身的好地方。可不知报恩的人们正践踏着母亲河的尊严:上游乱砍滥伐造成黄河断流,泥沙含量大增;中下游污水不断排入黄河,黄河被污染得一塌糊涂。可怜的我满腹心酸,只好继续前游。曾经,我是淮河中的一条鱼;曾经,我是辽河中的一条鱼;曾经,我是海河中的

11、一条鱼可每一次,我都只好选择了逃离。可怜啊,千年老鱼的我,成了一条无以为家的鱼!哪里才有清洁的水?无奈水污染竟如此严重,无奈我有这样风烛残年:要么干渴而死,要么喝有毒河水而死!或许,几亿年后,我会成为被发掘出的一块化石,一块饱含沧桑血泪的化石,向后鱼诉说这段历史。如果那时还有生物的话。评点:本文通过想象一条跨越古今,游遍大河的鱼的自述来反映中国大江大河的水污染问题。角度巧妙,构思新颖,赋予有形的鱼一种无形的寓意,让人们从中体味出生存的危机。最后一句发人深省,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效,是一篇创新佳作。 六、精彩回放我北京朝阳考生我和平使者,拥有时空隧道的钥匙。钥匙,闪烁着银光,我坚定地把它插入锁孔。时空之门敞开了,我“融入”了隧道,顷刻,我来到了1945年美国的一幢普通的楼房,这里住着爱因斯坦。敲门,没人。我焦急地等待着。我的眼前掠过他的身影,他低头沉思,脚步匆匆,目不斜视。“先生”“噢,对不起,我不会客。”“我是和平使者,来自21世纪,超越时空,与你相见”在他要推开我关门之际,我情急地嚷道。他停下脚步,转过身来。“为了世界和平,请您不要在给罗福总统的信上签名!”我请求道。“为了和平?”他很震惊。“我之所以在信上签名,就是希望罗斯福总统支持科学家们研制出原子弹,以它的威力,击溃希特勒,使二战早日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