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数据的位编码为.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6245629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数据的位编码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某数据的位编码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某数据的位编码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某数据的位编码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某数据的位编码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数据的位编码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数据的位编码为.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某数据的7位编码为0110101,若在其最高位之前增加一位偶校验位,则编码为 (1) 。 (1) A 00110110 B 00110101 C 00110011 D 00110111设机器码的长度 为8位,已知X、Z为带符号纯整数,Y为带符号线性小数,X原=Y补=Z移=11111111,求出X、Y和Z的十进制值:X= (2) ,Y=X= (3) ,Z=X= (4) 。 (2) A-1 B127 C-127 D1 (3) A1/128 B-1/128 C-127/128 D127/128 (4) A-1 B127 C-127 D1在一个逻辑电路中,有两个输入信号X、Y和一个输出信号V。当且仅当

2、X=1、Y=0时,V=0,则V的逻辑表达式为 (5) 。 (5) AX+Y BXY CXY D +Y中断向量地址是 (6) 。 (6) A子程序入口地址 B中断服务例行程序入口地址 C中断服务例行程序入口地址的地址 D例行程序入口地址现采用4级流水线结构分别完成一条指令的取指、指令译码和取数、运算以及送回运算结果4个基本操作,每步的操作时间依次为60ns、100ns、50ns和70ns。该流水线的操作周期应为 (7) ns。若有一小段程序需要用20条基本指令完成(这些指令完全适合于在流水线上执行),则得到第一条指令结果需 (8) ns,完成该段程序需 (9) ns。在流水线结构的计算机中,频繁

3、执行 (10) 指令时会严重影响机器的效率。当有中断请求发生时,若采用不精确断点法,则将 (11) 。 (7) A50 B70 C100 D280 (8) A100 B200 C280 D400 (9) A1400 B2000 C2300 D2600(10) A条件转移 B无条件转移 C算术运算 D访问存储器(11) A仅影响中断响应时间,不影响程序的正确执行 B不仅影响中断响应时间,还影响程序的正确执行 C不影响中断响应时间,但影响程序的正确执行 D不影响中断响应时间,也不影响程序的正确执行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是 (12) 。层次模型数据结构的特点是 (13) 。(12) A外模式、概念模式和内

4、模式 B关系模型、网状模型、层次模型 C实体、属性和联系 D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条件(13) A结点之间的联系任意 B像一棵倒立的树 C支持数据继承与函数继承 D二维表格虚拟存储器的大小受到 (14) 。(14) A内存容量的限制 B作业的地址空间限制 C外存空间及CPU地址所能表示范围的限制 D程序大小的限制常见操作系统的系统模型有 (15) 。(15) A整体式、分层式和客户/服务器结构 B用户模式、内核模式 C集中式、对等式和客户服务器模式 D硬件层、系统层和应用层操作系统是一种 (16) 。(16) A 系统软件 B 应用软件 C 工具软件 D 管理软件有关线路交换效率的说法,

5、正确的是 (17) 。报文交换方式传输数据时 (18) ,和线路交换相比较,报文交换方式并不具备的优点是 (19) ,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相比有 (20) 。下列对信元交换的说法正确的是 (21) 。(17) A线路交换效率的低下正是其应用上的主要缺陷 B线路交换效率比报文、分组交换的效率都要高 C线路交换效率可以达到很高 D以上说法均不妥当(18) A可以不用发送器 B可以不用接收器 C两者必须同时都用 D不需要同时使用发送器与接收器(19) A可以对输入输出线路上的速率进行变换,很容易实现不同类型设备间的时分多路复用 B交换过程中,没有电路连续过程,不同用户的报文可以实现以报文为单位的时分多

6、路复用 C用户不需要叫通对方就可以发送报文 D特别适用于实时通信(20) A报文交换属于存储转发型交换,而分组交换不是 B分组交换属于存储转发型交换,而报文交换不是 C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均属于存储转发型交换 D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均不属于存储转发型交换(21) A信元交换是一种使用异步时分多路复用技术的交换技术 B信元交换是分组更小的分组交换 C信元交换通过使用频分多路复用技术提高通信能力 D信元交换是基于光纤的高速交换技术B类网络理论上可以有 (22) 台主机。(22) A16384 B254 C65535 D超过16106一个网络的两个工作站有问题:它们只能轮流工作,每次只有一台可以登录入网

7、,这个部门的其他工作站都工作正常。可能是 (23) 。(23) AIP地址冲突导致 BMAC地址冲突导致 C物理网络出现问题 D以上都有问题 (24) 协议是HDLC的许多派生协议的一种。(24) ATCPIP BSLIP CPPP DCSLIP下面有关FTP的描述正确的是 (25) 。(25) AFFP既依赖于Telnet,又依赖于TCP BFTP仅依赖于Telnet CFTP仅依赖于TCP DFTP仅依赖于UDP中继器对应ISOOSI开放系统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它不转换或过滤数据包,因而要求连接的两个网络 (26) 。(26) A使用不同的NOS B使用相同的NOS C使用相同的介质访问方式

8、 D使用不同的介质访问方式MMS在自动化制造环境中是一个 (27) 层协议。(27) A物理层 B链路层 C网络层 D应用层在Internet中,WWW服务的TCP标准端口号是 (28) 。(28) A50 B60 C70 D80在Internet上用TCPIP播放视频,想用OSI模型Transport层的最快协议,以保证没有延迟,要使用 (29) 。(29) AUDP协议的低开销特性 BTCP协议的高开销特性 CUDP协议的高开销特性 DTCP协议的低开销特性域名由4个字域组成,其中 (30) 表示主机名。(30) Awww Baust Cedu Dcn下列关于电子邮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3

9、1) 。(31) A电子邮件比人工邮件传递快 B收发电子邮件要求双方都在网上 C电子邮件可以实现一对多的邮件传递 D电子邮件将成为多媒体传送的重要手段PPP是Internet中使用的 (32) ,其功能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 (33) ,以 (34) 协议为基础。PPP使用面向 (35) 的填充方式,其理由之一是因为 (36) 。(32) A串行IP协议 B分组控制协议 C点到点协议 D报文控制协议(33) 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34) ATCPIP BNetBEUI CSLIP DHDLC(35) A位 B字符 C透明传输 D帧(36) A它的基础协议使用的是字符填充方

10、式 B它是以硬件形式实现的 C它是以软件实现的 D这种填充效率高、灵活多样有关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协议,陈述正确的是 (37) 。(37) A除了子网中网关、路由器以外使用DHCP B除了子网中网关、路由器,任何服务器和客户机都可以使用DHCP CNT服务器不能使用DHCP D只有客户机才能使用DHCP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中,假设已经选定文件,以下关于复制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38) 。(38) A直接拖至不同驱动器的图标上 B按住SHIFT键,拖至不同驱动器的图标上 C按住ALT键,拖至不同驱动器的图标上 D按住SHIF

11、T键,然后拖至同一驱动器的另一子目录上IIS不能提供的服务是 (39) 。(39) AWWW BFTP CE-mail DGopher在Windows 9598、Windows NT、UNIX及Linux环境下,均可使用TCP/P联网,请回答下列问题。在Windows 9598平台下安装与配置TCPIP的顺序应该是:安装网络适配器 (40) ,安装TCP/IP协议,配置TCP/IP协议的各个参数。在Windows NT网络环境下的TCP/IP协议中,各个联网计算机的地址在本域范围内必须 (41) 。Unix工作站核心启动后就已经装入了网络需要的设备驱动程序,这之后就要使用 (42) 工具进行网

12、络接口的配置工作。Linux系统中,130.0.0.3设置为默认网关的命令为 (43) 。在Internet服务中,端口号在1024以下的为保留端口,用户编程一般不能占用这些标准端口号,那么标准端口号是指 (44) 。(40) A配置驱动程序 B配置网关 C配置地址 D使用DNS(41) A任意设定 B使用同一个IP地址 C惟一 D不惟一(42) Acat Bapropos Cping Difconfig(43) Atraceroute 130.0.0.3 Bifconfig eth0 Croute add default gw 1 30.0.0.3 Dping 1 30.0.0.3(44) A网卡在本机中的设备端口号 B网卡上的物理端口号 C主机在HUB上的端口号 DTCPIP协议中定义的服务端口号故障管理的功能包括: (45) 建立和维护差错日志并进行分析。(45) A发现故障 B接收差错报告并做出反应 C通知用户 D恢复故障下列描述属于网络管理目标的是 (46) 。.减少停机时间、改进响应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运行费用,提高设备效率.减少或消除瓶颈 .适应新技术.使网络更容易使用(46)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