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昌江县矿区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228985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昌江县矿区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海南省昌江县矿区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海南省昌江县矿区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海南省昌江县矿区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海南省昌江县矿区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省昌江县矿区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昌江县矿区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巍巍中山陵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巍巍中山陵 【学习目标】1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2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3体会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学习重难点】1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2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时安排】23课时【学习过程】一、 自主学习1. 读课文3遍2.注音或填字纤细( ) 气氛( ) 机械( ) 城犹潜蛇( )凹穴( ) 牌坊( ) 分外( ) 隐约参错( )深su( ) 险jn( ) 丘lng( ) 横bin( )突w( ) 肃m( ) 灵ji( ) 门mi( )din( )基3.找出本文说明对象

2、及其特点:说明对象: 特点4.理清文章结构:二、合作探究。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4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5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6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

3、?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课堂巩固(一)请你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词语,然后和原文对照一下,如果不同,想想哪个好,为什么?(钟山)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_,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_,松柏_,草莽_。蓝色的天幕下,_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_,形成了一幅十分_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画图。(二)阅读下面的语段,思考并回答问题。自碑亭再往北,地势 A 高峻,由此上至祭台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

4、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 )便近观,( )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_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龙,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 )要向人们展示它那 B 的奇妙景色。1.在第句和第句中找出两组近义词、两组反义词。近义词:( )( )( )( )反义词:( )( )( )( )2.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A、B处。A_(突然 忽然 居然 陡然 果然)B_(变幻无穷 变化万千 变化莫测)3.选文中的括号内应填的关键词是 ( )A既 又 即使 也 B不但 而且 无论

5、都C既 又 无论 都 D不但 而且 即使 也4本段重点说明的是 ( )A石阶 B平台 C祭殿5文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你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么?答:_6请依据原文具体写出“工笔长卷”、“泼墨山水”所表现的内容。工笔长卷:_ _泼墨山水:_ _7你能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么?请试着写出它们将什么比做了什么。_如_ _似_犹_ _若_8.填上第句横线上空缺的语句,并分析第、句的表达方式和作用。9.文中与加粗的“高峻”一词照应的句子是:_ _10.对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C本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

6、摹状貌的说明方法。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北往南。11.“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中“至”能否改成“和”?为什么?12读了这一段文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_四、课后检测。: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蓝色的天幕下,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_,形成了一幅_而又_的大自然的图画。(2)道外的丘岗坡陀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_,莽苍_,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_、_的气氛之中。(3)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_,山若_,馆阁楼台,_,远峰近树,_,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_。2介绍中山陵,作者采用了 ( )A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B

7、以作者的行踪为主的空间顺序。C以建筑先后的时间顺序。D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3文章开头介绍中山陵的地理环境是为了 ( )A说明孙中山独具慧眼。B说明此地确是罕见的风水宝地,最宜于安葬伟大人物。C渲染气氛,说明中山陵环境与陵园表现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和谐一致。D具体表现祖国山河多姿多彩,激发读者的民族自豪感。4根据句意和句后提示,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1)站在_(山顶),果然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2)这件事太_(突然发生,出乎意料)了,我简直无法接受!(3)你画的奔马真是_(活灵活现,像真的一样)。(4)山势一直平缓,到了这里_(突然改变或变化)增高,我简直喘不过气来。(5)他为大家做了那么多好事却丝毫不求回报,确实_(值得表扬)的。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