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管理)管理决策与经济学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6227692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7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决策管理)管理决策与经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决策管理)管理决策与经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决策管理)管理决策与经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决策管理)管理决策与经济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决策管理)管理决策与经济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决策管理)管理决策与经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决策管理)管理决策与经济学(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理决策与经济学在黄冈师范学院2010年表彰工作暨干部培训大会上的报告党委书记、教授、博导 程水源(2010年5月28日 根据讲话录音整理)同志们:我今天选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叫管理决策与经济学。今年三月份,在学校党建的一次会议上我给自己布置了这个题目。我原来跟大家交流了很多管理学的内容,包括管理哲学与方法论、管理学中的执行力问题、管理学中的绩效考核问题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学的内容,我认为可以说只是表观现象,真正管理学的内涵和支撑学科,应该是经济学。也就是不懂经济学的人做不好管理:大到工作、生活,小到外面去旅游、观光,事实上你每一次决策的过程,或者说你每一个管理的过程都是经济学决策的过程。

2、你要去旅游,时间怎么分配?坐什么交通工具?想来想去其实是在进行经济学分析,多少时间范围之内,用多少成本能达到多少效果,这不是经济学是什么?管理者在哪几种情况不用经济学呢?第一是无知,就是所谓的拍板,就是摸脑壳拍板。他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没有这方面的信息;第二是完全感情化,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情色彩随便拍板,不考虑成本和效益;第三是酒喝多了(开玩笑),糊里糊涂的,所以经常有张书记开沟李书记填沟等等现象,这都是没有经济学思考造成的后果。所以,我今天选择管理决策与经济学这个题目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经济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真正要把经济学理解透,事实上必须懂得两个概念:一个是成本,另一个是寻租。真正把这两

3、个概念理解透了,经济学应该说就通了。所以今天我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给大家介绍几个概念,并通过案例来予以说明,有的涉及到专业知识;其次再把我在国外读书时所学的曼昆经济学,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总结出来的经济学十大定律给大家介绍一下,并用一些案例来说明这十条定律在我们管理决策中甚至生活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可能不一定准确。时间允许的话就专门做几个案例分析,但我估计时间不够,因为我准备的内容可以作两个单位半天的讲座。我今天选择性的讲一下,时间控制在70分钟以内。 一、几个基本概念 1.成本(cost or total cost)基本解释:生产某一产品所耗费的全部费用或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所需的全部费用。但

4、这个概念太旧了或者说太一般化了,真正来讲应该将费用改成资源,因为成本费用仅仅被理解成这种硬的成本,比如说资金、物质、装备、能源,但是真正来讲,如果用资源这个词,这个资源里面还包括有很多是信息成本,还有很多软成本,所以用资源来说比较恰当。在一个组织中资源一般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2经济效益新论首先跟大家讲讲效益( benefit)。效益也可以说是效果与利益:是指项目或者说是科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或者说是某一个科目对你实施的某一个目标产生利益,值就是效益,有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之分。经济学上讲的经济效益,是指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这种投入

5、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1)投入等于产出,即劳动耗费等于劳动成果,为不赔不赚;(2)投入大于产出,即劳动耗费大于劳动成果,为经济效益低下;(3)投入小于产出,即劳动耗费小于劳动成果,为经济效益高升。上面是传统经济学对经济效益的理解。在经济学的新论中,对经济效益的理解就不一样了。比如说我们原来的观念:假如一个工厂里投入的自然成本(物资,装备,材料等等)越多,效益(产值)就会越高。而科学技术教育等,你投入得越多效益就越低。表面看短期内是这么回事,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假如一个企业的成本仅仅是人力成本,必要的物质投入,能源投入,那么它的效益表观在短期内,的确是成正比,也就是投入得越多,它的效益

6、(产值)就越高。同样的道理,一个公司如果花很多精力、成本去开展员工培训,去进行科技研发,尤其是在短期没有效果的时候,成本变高了,效益变低了。所以我们感觉的是:教育和科技投入越多,其效益就越低。这样就更加让管理决策者做出愚蠢的行为不投资教育和科研。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在经济效益新论里,考察经济效益必须要从动态和长期的观点来看,比如说美国,它在早期用于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的投入很多,所以它的后发优势特别明显。它现在取得的效益,很多就是靠原来科研、教育的基础投入取得的。应该说,它现在对科研和教育进行投入是为将来做准备的,是为把握未来做准备的。从长远的观点来讲,教育和科技投入是成正比的,是最应该投入的。

7、相反,资源投入的经济效益是成反比的。怎么理解呢?资源的投入,就眼前来看,投入一个进去,就产出一个出来,好像是正比。然而,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因为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往往具有不可再生性,现在投入的越多,将来就越稀缺;越稀缺,以后的成本就越高;以后的成本越高,每投入一个进去,其产出的效益就越低。人力资源不一样,它是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投入科技和教育就是投入人力资源,目前投入了,现在和将来都可以无限的开发,产生持久的效益。所以就在这个里面补充一个概念,增加一个理念,就是要提醒大家重视什么。3. 寻租理论(rent-seeking)寻租理论的思想最早萌芽于1957年塔洛克(Tullock,1967)的一篇

8、论文。但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到1974年才由克鲁格(Krueger,1974)在她探讨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一项研究中正式提出来的。寻租理论的提出,使经济学研究的眼界从资源在生产领域的配置问题,扩展到资源在生产和非生产领域之间的配置问题,大大增强了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的阐释能力和对政策制定的指导作用。令人深思的是,对寻租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三位经济学家都在专制的政府国度呆过,Gordon Tullock在中国工作过,亲历了1949年中国政权的更替,Anne Kreuger 和 Jagdish Bhagwati都在印度生活过,这些创造过灿烂文明的国度,人民却过着贫穷的生活。这反映了什么

9、问题呢?在一些传统的文明古国、大国,寻租现象非常普遍,寻租如果越厉害,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国家就越贫穷。为了把寻租这个概念弄清楚,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因为寻租用概念套概念不太好讲。比如说,甲乙两人赌博,甲赢了乙就输了,乙赢了甲就输了。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一个萝卜一个坑。但是往往又加入了一个丙进来了,丙不参与赌博,但他愿意为乙方买单,就是乙方赢了就得钱,输了丙方为他去买单,所以乙不管怎么样永远都是赢者,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寻租现象。显然,丙方愿意为乙买单是有原因的,乙方要么是他的领导,要么就是他利益的利益链者。这就是寻租和被寻租,丙方在是在寻租,乙方是在被寻租。其实,社会上这种情况很多。我有时候去庙宇

10、,发现寻租现象也发生在这种地方,而且很典型。就是所谓的上帝、菩萨,他与这个庙宇之间是合作关系,佛是甲方,和尚是乙方,但是甲乙双方的经济行为都不是自己买单的。上帝他不会跟你买单,佛也不会跟你买单,和尚没有多少收入,也不会买单,怎么办呢?善男信女们愿意去买单,他们信仰上帝或者信佛,他们就去烧香,花钱,这就是寻租行为,你愿意去寻租,和尚就借助佛祖被寻租,从而获得经济利益,部分和尚富得流油。还可以举几个小例子,以方便大家对寻租的理解。比如说,上学时有些同学很受老师和辅导员的欢心,从而获得当班长、三好学生甚至是奖学金或者毕业分配的好处;也有些大型国有企业为防破产时寻求的政府巨额资金支持;还有国内的一些贫

11、困县每年会得到国家一笔扶贫款,于是有些县为了得到这笔扶贫款,甘愿戴上永远贫困县的帽子,舍不得脱贫。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都存在一种寻租行为,它有利益,能够从政府获取补贴。有些领导在位时给某公司谋取不正当利益,到退休后受聘于某公司,这些行为也叫寻租。寻租的基本解释是个人或组织耗费稀缺资源,通过控制或影响资源分配的管治者,获得一种额外的利益或好处的行为,这种财产的转移是人为造成的,这就是寻租。值得说明的是:不是所有寻租活动都是坏的。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寻租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寻租者(Rent-seeker)可以是个人,企业和政府。企业和个人为了获得好处可以去游说政府和领导,

12、等等。2)为了得到寻租的好处,寻租者需要花费成本。企业为了得到好处有时候和政府打交道可能要花费成本,如请客吃饭等;有时候还要花费别的成本。 3)寻租是寻租者的主动行为。当然也有被动行为,但更多的是主动行为。就像刚才所举的烧香拜佛的例子,你不到那个地方去,没有上帝把你拉去跟他烧香,都是你自己愿意去做的。4)必须有一个能够控制资源分配或影响资源分配转移的个人、政府或者组织,这是前提。严格意义上讲,还有一个与寻租对应的词叫做寻利,我们通过正常的生产性过程而产生效益,就是寻利,通常称作经营。而寻租是什么呢?就是通过一种非生产性行为去获得利益的行为就叫做寻租。我刚才所说的事例都是没有生产性行为的,没有一

13、环扣一环的产品生产过程与环节,而是一种在软环境下的思想交流,一种非生产性甚至非法去组织的一些行为。这个我就不展开了。4. 管理(manage)管理我以前跟大家讲过,这里再重复一下。管理就是把身边所拥有的资源有效地组合起来实现组织的目标,也就是身边的人、财、物,你能把它有效地组织起来,为某一个目标服务,这就是管理,这个管理包括管理科学和管理艺术。国内著名企业战略专家姜汝祥有一本书要结果不要理由现在很流行,这本书我看了以后很有感触,就加了一句话,“看结果,重过程,不要理由”。结果必须要看,但有时候也要看过程,为什么要看过程呢?从管理学来讲,有时候过程是决定成败的,但是不要理由。总是找理由、找借口,

14、是做不成事的,也不会有好的结果。这里面包含着深刻的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对过程的管理事实上是对成本的调控,这个成本包括信息。看结果肯定是重要的,但是结果不是凭空创造的,那么就要对过程进行监控。对过程监控就是经济学行为。还有管理科学,就是把管理学与数学、统计、计算机等结合,形成了完全假设理论下的最优模式的定量评价。管理科学的最高层次是什么呢?它不光只是与上述硬科学相结合,还与软科学如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结合后产生的管理学形为。当然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创造,也就是管理艺术。5.决策(decision-making)现在很流行一句话“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

15、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其实决策也很简单,就是看到问题,拿出方案,什么是最好的方案,最后拍板,那就是决策。决策分析一般有四个步骤:1)形成决策问题,就包括提出方案和确定目标。2)判断自然状态及其概率。就是掌握一些规律,进行判断。3)拟定多个可行方案,就是做多项选择,每做一件事至少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方案。但在我们中国,很多都是领导说了算。甚至领导会给你这样的把握:你照我说的这样去做,不要备用方案,出了问题我负责。这是典型的不尊重科学。也正是这样,我们汶川地震、南方雪灾包括现在很多的自然灾害,全国都是鸡飞狗跳,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备用方案或比较完善的应急预案,

16、一旦出了事都是总理亲临指挥。比如说前年的南方雪灾,我们北方整天在下雪,而且比南方部分极端地方的雪大得多,如果把北方对雪灾的调控经验拿一半到南方来,我看就足以应对所谓的南方雪灾了。关键是没有这个备用方案,再比如说汶川地震,和日本的地震相比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日本历史上有很多次地震强度都超过了汶川地震,但却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灾害。(4) 评价方案并做出选择。当然,决策还应该包括信息反馈修改的过程。二、管理决策与经济学=因为在开头的引言,或者说开场白我已经讲过,通过事例我也讲过,管理决策事实上是一种经济行为。这个话有理论依据。曾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英国皇家科学院院长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思想史家莱昂内尔罗宾斯在其1932年问世的经典著作论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一书中,将经济学定义为关于在资源稀缺社会中进行合理选择的人类行为的科学。这一定义事实上已告诉我们,经济学就是管理学,管理学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