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6214580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概说本专题共有三篇文章。进学解是作者的感叹怀才不遇、自抒愤懑之作。名二子说表达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日喻阐述了作者的内心感悟和思想感受。进学解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先生解释,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牢骚,字里行间饱含抑郁,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判。文中不少成语、名句值得细细品味。名二子说这篇文章苏洵通过对为二子命名的解说,说明了苏轼、苏辙两兄弟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他们的一生做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了对儿子的担心和希望。日喻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又有连续性、发展性的寓言故事构成富有变化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更趋深入,丝丝入扣,环环相接,体现了苏轼在散文创作

2、方面的创新精神。第1课进学解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2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进学解3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山石4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山石5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字词积累1字音爬罗剔(t)抉(ju) 纂(zun)言 继晷(u)补苴(j)罅(xi)漏 幽眇(mio) (nn)郁佶(j)屈聱(o)牙 正而葩(p) 闳(hn)其中跋(b)前踬(zh)后 何裨(b) 侏(zh)儒(r)岁靡(m)廪(ln)粟 纡(y)余 卓荦(lu)玉札(zh) 崇庳(bi) 瑕疵(c)訾(z)

3、2通假字登崇畯良畯,同“俊”,优秀校短量长校,同“较”,比较冗不见治见,同“现”,表现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繇,同“由”,遵循若夫商财贿之有亡亡,同“无”,没有计班资之崇庳庳,同“卑”,低下3一词多义(1)具(2)行(3)披(4)方(5)竟(6)要(7)于4词类活用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名词作状语,在早晨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名词作状语,每月补苴罅漏名词活用作动词,填补踵常途之促促名词活用作动词,走,跟随细大不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事物;大的事物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形容词作名词,凶险邪恶的人;优秀的人乘马从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使回名一艺者无不庸名词

4、作动词,名一艺,指能治一种经书5古今异义作为文章古义:写作成。今义:当做。沉浸郁古义:深入探究。今义: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三年博士古义:在教育机构教学的人。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言虽多而不要其中古义:儒家的要义。今义:那里面。窥陈编以盗窃古义:抄袭剽窃。今义: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地取得。指前人之瑕疵古义:职位在自己之上的人。今义:古人,以前的人。6文言句式(1)判断句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者,也”表判断)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句惟器是适者(宾语“器”前置)(3)状语后置句有笑于列者曰(状语“于列”后置,应为“于列笑者”)

5、(4)被动句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录,被录用;庸,被任用)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获选,被选拔)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见于”表被动)(5)省略句招诸生立(于)馆下废死(于)兰陵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见“专题一原毁”2写作背景进学解,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时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怀才不遇、自抒愤懑之作。旧唐书韩愈传:“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3相关知识(1)文体知识:杂说是一种议论兼叙述的短小的古文形式,其源头可能是笔记小说。早在先秦诸子中,就有

6、所谓的“小说家”,先秦诸子中的寓言、战国纵横家的游说等都是杂说的先河。杂说兼具寓言、小说和短论的特点,往往亦庄亦谐、能近取譬、言简意深、风趣警策,文学性和思想性得以完美地整合。(2)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还有一种意思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和学问。(3)出自本课的成语:细大不捐、焚膏继晷、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异曲同工、动辄得咎、兼收并蓄。一、结构图解二、内容研读1韩愈提出的“业”和“行”指什么?明确“业”指学业,读书、作文都属于“业”。“行”指为人行事,所谓“立言”即发表重要见解也属于“行”。韩愈认为这二者是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2生徒是从哪些方面质问先生的?明确生徒的

7、质问大意是说先生的“业”“行”均很有成就,却遭际坎坷,则业精行成又有何用呢?先说先生为学勤勉,六经诸子无不熟读精研,叙事之文必记其要略,论说之文必究其深义,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次说先生批判佛老,力挽狂澜,大有功于儒道;再说先生博取先秦西汉诸家文字之长,写作古文已得心应手;最后说先生敢作敢为,通晓治道,为人处事,可谓有成。这四个方面,一、三指“业”,二、四指“行”。韩愈在这几方面确实都相当有成绩,可是其遭遇却非常不顺。下文生徒所说“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云云,就是概述其坎坷困窘之状。“冗不见治”指出他不能施展政治才能,而落得仕途失意、体力衰退的下场。其实,生徒质问的这一大段话,正是韩愈“不平而鸣”

8、,借以一吐胸中块垒而已。3先生回答生徒的话该如何看待?明确这段回答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次说孟轲、荀况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则自己被投闲置散,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最后说若还不知足,不自量力,岂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吗?这里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显然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实际上是反语泄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是说自己动辄遭受诽谤,同时却名声益彰,这就更具讽刺意味了。这里所谓“名”,主要是指写作和传授“古文”的名声。韩愈说过,由于自己文章写得好,又好为人师(其实是宣传“古文”理论),因而招致怨恨。至于说孟子、荀况不遇云云,看来是归之

9、于命运,借以自慰;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于古往今来此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他看到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贤者总是怀才不遇,甚至无以自存,不禁要发愤愤之问。这正是封建时代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常有的感慨。4进学解阐述了人才的选用与发挥作用的问题,其中哪些见解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明确(1)论怎样学习。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练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随俗。这句话看来平常,却说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

10、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段话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谈到“思”,他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2)指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韩愈在进学解中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如他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

11、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周诰殷盘文字艰深,不易读懂,春秋的褒贬谨慎严正,左传释经,虚浮夸大,易的变化很奇,但是正当,都可以师法,诗的义理很正,词句华丽。到了庄子离骚史记汉书所记,扬雄和司马相如的曲调虽然不同,但工力却是相等的。如果能够掌握这些文章的特点,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3)论人才。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

12、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说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天下人才虽多,亦不见用,反而说天下无才岂不荒谬。他这种思想还是有积极意义的。(4)鼓励学生努力进取。进学解鼓励学生努力进取,不要过多地考虑政府是否公正,过多地考虑个人能否被录用,得到较好的地位。所以他说:“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意思是说重要的是诸生要考虑学业不能精进,而不要埋怨政府的不明察,不能录用自己,担心的是自己的德行不成,而不要害怕政府的不公正。韩愈鼓励学生努力上进,不要过多地去考虑社会的不公,从学习的要求上看是积极的,有利于学生成材。三、主旨归纳进学解以自嘲为自夸,用反

13、语讽刺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现实中不妥协的精神。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闷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判。四、写法鉴赏1韩愈采用了设问设答的形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作者没有直接用自己的议论去指责有司,而是借助师生之间的问答来说明道理,抒发自己的不平。文章首先假设国子先生教训诸生引出全篇的议论:当今尊崇俊良,有司明而公,业精行成,必能获选,学生们应努力进学。紧接着又借学生之口,对他的不平遭遇提出质疑,以事实反驳先生的教训:先生业精行成,却屡遭贬谪,处

14、境狼狈。有司如此不公不明,你的教训不是欺人之谈吗?进而再设计了解嘲式的解答,对学生的质疑进行辩解:我自己业未精、行未成,投闲置放,乃分之宜,非有司之不公不明也。作者真心要吐露的所有的事实、道理与情感全是托他们之口说出来的。正是由于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置入了这一个第三者学生,因而造成了一个缓冲地带,缓和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气氛,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2文中,作者为了更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采用了“扬人抑己”的手法。作者设问设答的辩解形式,本之于汉代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以及班固的答宾戏。但以上诸篇皆是扬己抑人,以别人之口极贬自己的无能,再以自己之口极夸自己的不凡。此篇则扬人抑己,以别人之口极力褒扬自己,而以自己之口极力贬低自己。善于翻用前人之法,别出心裁,不但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取得了更为委婉含蓄的效果。因为自夸自赞来抨击有司的不公与不明,便太直太露,往往会得罪当权者。而此篇以怨怼激愤之词托之人,自咎自责之词托之己;胸中抑郁,全借他人之口说出,自己则心平气和,通情达理。如此,则言之者无罪,闻之者知愧。作者自贬自抑,姿态如此之高,有司之不公不明者,何以不自愧万分呢?所以当时宰相读后,旋生悔心,让韩愈改任史馆修撰。一、基础过关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札(z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