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5-2 三类形象巧分析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6214570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5-2 三类形象巧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5-2 三类形象巧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5-2 三类形象巧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5-2 三类形象巧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5-2 三类形象巧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5-2 三类形象巧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5-2 三类形象巧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训练限时练(十八)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鹭鸶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鹭鸶欧阳修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注】此诗作于庆历五年初冬,当时作者被贬滁州。另一说,创作于庆历八年(1048年),当时作者由滁州调任扬州知州(太守)。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诗首句写鹭鸶全身羽毛雪白,衬托着青玉般的长嘴,给人一种清高孤冷之感。B杜诗次句写鹭鸶在溪水中捕食鱼虾,清澈的溪水映衬着它们那洁白美丽的身影。C杜诗三、四句,远近结合,以远方碧山为衬,用梨花作喻,境界开阔,引人遐思。D欧诗前两句分别从

2、听觉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滩浪的巨大声势,都用了比喻手法。【答案】A(A项中“清高孤冷”错误,应是清静悠闲。)2欧诗中鹭鸶是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欧诗中的鹭鸶,在江滩之上风吹浪打的喧闹环境中,独立不倚,气定神闲,保持自己高洁的姿态。诗人借咏鹭鸶来抒发自己虽遭贬谪,但仍保持内心独立清高的思想感情。【解析】在尾联中鹭鸶的形象终于出现:高雅独立,姿态美好。“亭亭”这一叠词生动地表现出鹭鸶伫立时高雅轻盈的体态。联系注释,联系作者贬官的背景,结合“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独立的情怀。【诗意】杜诗:全身羽毛雪白,如穿着一件雪白的绒衣,衬托着青玉般的

3、长嘴,漂亮极了。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溪中捕食鱼虾,洁白的身影在清澈的水中荡漾。一旦惊动了它们就会飞走,在青山映衬下,姿态是那么的优美,正像那满树的梨花在晚风中飞荡。欧诗:海水激打着石滩,声音犹如战鼓般响亮,海浪铺天盖地而来,像一座银色的山拔地而起。天空中还刮着风下着雨,但鹭鸶却依然气定神闲,亭亭独立。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注未成辛弃疾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

4、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注】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开篇即气势不凡。连续使用了“叠嶂”“万马”“众山”多个意象,远景与动景相结合,先声夺人。B“老合投闲”三句,语言诙谐,略带自嘲:如今人老,当过闲散生活,老天却让我来检校“长松大军”。C上片末尾,“龙蛇影”“风雨声”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烘托“吾庐”的环境,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D在上片写山之“形”的基础上,下片写山之“神”,以古代人事传山水之神的这种写意笔法,别具一格。【答案】C(C项,“暗示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形势”错。应当理解为“每当皓月当空,可以看到状如龙蛇般盘曲的松

5、影,又可以听到声如风雨的万壑松涛,别有一番情趣”。)2词人认为灵山“雄深雅健”,词中重点表现了灵山风景“雄”与“雅”的特点,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答案】本词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总括灵山特点。上片重点写雄:千峰万壑,如骏马奔腾;飞瀑直泻,如明珠倒溅;长松茂林,如万军列阵。画面壮阔,气势雄伟。下片重点写雅:用谢家子弟“衣冠磊落”、司马相如“车骑雍容”,写出优雅意态和雍容气度。【解析】上片主要写雄:头三句写灵山群峰,是远景。再写近景,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万斛明珠弹跳反射。还有一弯新月般的小桥,横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下片主要写雅:连用三个立意新颖、构思别致的比喻:“似

6、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可见稼轩的磊落胸怀,用典取事驱遣自然,语既超旷,意又平和,新奇健雅。【诗意】重峦叠嶂向西奔驰,像千万匹马回旋一般,这许多的山要掉头向东而去。飞爆直泻,如明珠倒溅;小桥横架在急流之上,像不圆的月亮和刚拉开的弓。人老了应当过闲散的日子,可老天给我多事,来掌管十万棵高大的松树。我的房舍虽小,但在松树盘曲的枝干影子的外边,在如风雨声的松涛中间。雨雾消散,重峦叠嶂露出面容,争着和人见面。看早晨清新凉爽的空气从一座座山峰扑面而来。座座山峰好像谢家子弟,衣着潇洒,长相英俊;又好像司马相如的车骑一般雍容华贵。我感觉这其中,有的如司马

7、迁的文章一样,雄浑深沉,典雅劲健。在刚刚修好的偃湖堤的路上,问偃湖哪一天能够展现烟水的美好景色。三、(2019威海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孟浩然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闲卧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洞庭一叶惊秋早,瓠落空嗟滞江岛。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开篇平易地引入正题,用“昔时”“今日”点明光阴已逝、物是人非。B诗人借用陶渊明的典故,以酒浇愁、长望天空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C诗的前四句围绕离别之筵进行,表现郑十三与友人离别时内心的痛苦,诗人以“自倾彭泽酒”和“长望白云天”两个动作,勾勒出郑

8、十三的思归之心。D诗的结尾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出仕,渴望“朝廷当世人”援引的心情。【答案】B(B项,“诗人借用陶渊明的典故,以酒浇愁、长望天空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错误。选项对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分析有误,从诗中来看,诗人借陶渊明的典故意在陈述自己目前隐居的闲情逸致。)2诗的五、六两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作者居住在洞庭,不曾想又是一个秋天到来了,“惊”“早”二字充分地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惊叹;作者以落叶自比,仍滞留江岛,表达自己功名未成、漂泊失意之情。【解析】由题干可知本题是针对诗歌的局部在设题,考生要分析五、六句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全篇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洞庭一叶

9、惊秋早,瓠落空嗟滞江岛”,“洞庭”是诗人居住的地方,“一叶惊秋”是说诗人看到叶落而惊觉秋已到来,一年又要过去了;“嗟”,叹息,“滞”,停留,这是感叹自己依然滞留在这江岛之上,这两句写洞庭湖上烟波浩渺,秋风袅袅,树叶纷然而落,面对萧萧落木,诗人慨叹时光已逝,人生已秋。由“叶落”而感受到年华的流逝,由“叶落”而想到自己的漂泊失意。考生围绕这些内容答题即可。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乱后逢村叟杜荀鹤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至于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的标题乱后逢村叟,点明了

10、写诗的起因,为诗中写战乱发生后村子遭受战争破坏的场景做铺垫。B第三句写为供给修建营寨的木料,村中的桑柘树已被砍光,说明百姓靠它来养蚕织布的生计已被断送。C第四句写村中的青少年都被拉去当兵死于战事,家家户户绝了子嗣。诗人以写实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残酷。D五、六句写在战乱时期官府还像太平时期那样征敛赋税,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全无一点体恤民生之意。【答案】A(A项,“诗中写战乱发生后村子遭受战争破坏的场景”与诗的内容不符,也不能说标题有铺垫作用。)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村叟这一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简要分析。【答案】表达了诗人对遭逢唐末战乱的一位孤苦无依的老人深切的同情,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

11、灾难的控诉以及对封建官吏不知体恤百姓的谴责。村叟这一形象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他的遭遇正是当时千家万户遭遇的一个缩影,村落萧疏,生计无着落,赋税繁重,官员盘剥,典型地反映出连年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解析】此诗刻画了一位孤苦无依的老人形象,反映了唐末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首联点出经乱老翁之“衰”、居处之“破”及心之忧伤,刻画出老人的孤苦形象。中间两联具体描述了老人的不幸遭遇:桑柘被砍光了,子孙死于兵差,而官府的苛租重税,有增无减。尾联写鸡犬星散、老人独倚空门,进一步写出农村万户萧疏,一片破败凋敝的景象。全诗以通俗朴实的语言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唐代末年藩镇割据、连年混战,加之沉重的赋税徭役使

12、广大人民无以为生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诗意】经历了多次战乱的老翁住在一个破败的村庄里,这村子中事事都叫人伤心。因为修建军队营寨,村中的桑树和柘树都被砍光了。因为组建乡兵,村中的青壮年都战死沙场,家家户户都断绝了子孙。在这种时候,官府的赋税却一点儿没减少,还像太平无事的时期一样。不但本乡如此,其他州县也未曾有过安抚体恤。现在连鸡犬都星散而不知去向,只剩下老人在日落时孤零零地倚着柴门叹息。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病中游祖塔院苏轼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13、【注】苏轼此时任杭州通判。祖塔院即虎跑寺,在杭州虎跑山上。寺内有泉自山岩中流出,甘洌胜常。为西湖名胜之一。欹:斜倚。道人:这里指僧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村路景物和诗人的服饰,诗人看到紫李黄瓜,闻到香味;戴着乌纱帽,穿着白葛道衣,很是凉爽。B第三句写祖塔院地理位置偏僻,是在野外的寺庙,诗人称之为“野寺”,平日去的人很少,故常常“闭门”。C第四句写人物活动,诗人斜靠枕头睡在通风的窗下进入梦乡。“转”“长”二字表现了时间的推移。D第五句写诗人在杭州做通判,平时不可能到庙里去游赏,如今因病有空闲到庙里休息,诗人认为也是不错的事情。【答案】B(B项,“平日去的人很少,故常常

14、闭门”理解有误,结合上下联分析可知,由于诗人在病中,所以在寺里闭门休息。)2后人评价该诗“写景有味,蕴含哲理”,请从诗歌描绘的景物特点和蕴于诗中的道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答案】诗中写到紫李黄瓜的乡村风光,乌纱白葛道衣装束的诗人,野寺的松阴、凉风,阶前甘洌的泉水,这些景物相互搭配,形成一幅色彩清丽、情调脱俗的图画。世间万事,得失之间,没有定准。对诗人来说患病是失,安闲是得,不愿舍弃,则不能拥有。野寺的幽静清凉正适宜病中的诗人休息,诗人由此深深体悟到因病得闲的妙处,体会到内心安宁才是医治一切身体与灵魂创伤的良方。【诗意】村路上紫李黄瓜一阵阵芳香,乌纱帽白葛道袍十分清凉。在野寺里闭门休息,任他松阴转

15、移,斜靠枕头睡在风凉的窗下,午梦正长。因病得到闲暇确实不错,安心就是医治一切疾病的良方。僧人不吝惜阶前甘洌的泉水,借给我容器让我随意品尝。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摊破浣溪沙咏桂花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彦辅:西晋时期著名的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超凡脱俗和高风亮节闻名。大:一作“太”。1下列对本词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两句,作者紧紧抓住桂花的金玉之质,写出了桂花轻柔的特点。那黄金揉破后化成了米粒状的万点耀眼金花,那碧玉剪出了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笔触自然、贴切、生动。B“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两句,从花到人、由此及彼,既把金玉其质的桂花点活了,也把彦辅其人的风度精神点活了。“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C“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两句,词人明贬梅与丁香的“俗”“粗”,暗誉丹桂之清、雅。D“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两句,终于点出个“愁”字来。词人批评桂花质地虽然高雅、不媚不俗,却竟以沁人的馥香惊扰了自己的千里梦,太无情了。E本词上片侧重侧面烘托桂花质地之美,表现出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