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实用阅读学案:第14课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6214391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实用阅读学案:第14课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实用阅读学案:第14课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实用阅读学案:第14课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实用阅读学案:第14课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实用阅读学案:第14课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实用阅读学案:第14课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实用阅读学案:第14课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雁门胡人歌 崔颢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这里指代州雁门郡。代马:指骏马,产于古代漠北。【诗歌鉴赏】首联“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交代了雁门郡的地理环境和当地胡人的分布。颔联生动地描写了雁门胡人日常的狩猎生活:放鹰猎鸟,驾马驰猎。其中,“胡鹰”“塞鸟”“代马”三个意象,都在动物前加了一个有边塞特征的修饰词,这突出了雁门郡的地域特点。颈联生动地刻画了边地的自然景象。句中描绘了“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意象或浓或淡,或辽阔生动或静谧苍茫,而

2、且富于地域特征。两句中“寒”与“火”、“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另外,山头野火和烟雾颇似战争中的烽火,这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来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地引起下文。尾联“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两句写饱受战争蹂躏的人们渴望和平,并在和平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白话诗歌】山势高峻的代州雁门郡东接燕国,雁门胡人的家就在边境附近。他们擅长放胡鹰,追捕塞鸟,也能骑着代马在辽阔的秋原上游猎。远处的山头上,寒色弥漫,处处闪耀着野火的光亮,在蒙蒙细雨中,远处的孤峰似乎化成了一团湿润的烟雾。胡人听说辽西并没有发生战事,便买酒取乐,时时在酒家大醉而眠。一、字音禅让(s

3、hn)修睦(m)嫡长子(d) 曹丕(p)遽然(j)二、词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户籍制度中国本土的户籍制大约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政府实行户籍登记制主要是为分配土地、征收赋税及摊派徭役提供凭据。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逐步发展成为集迁移控制和利益资源分配于一体的结构严密且功能强大的系统性政策,以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该法规确立了以常住人口为主,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基本原则,明确地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并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

4、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种二元结构的封闭式的户籍管理模式构成了世界罕见的城乡壁垒,它在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之间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城市可凭借户籍壁垒构建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排他性的城市福利和保障城市劳动力全面就业的城市就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户口本成为中国人之间身份及待遇差别的一大标志,户籍制度是留在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身上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烙印。客观地讲,传统户籍制度对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等,确实起到了“铁篱笆”似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滥觞于农业和计划经济的传统户籍制度已经明显

5、适应不了时代的需要。“铁篱笆”似的户籍制度不仅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市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在客观上伤害了一大批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感情。作为户籍制度配套实施的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制度,在压低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这种“剪刀差”政策无疑为工业化进程注入了动力。毋庸置疑,广大农民为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及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巨大牺牲。另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因生计所迫而大量涌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几乎不可能取得合法的“市民”身份,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及社会地位,甚至连基本的人身安全感都没有,因而这些处于城市边缘的“打工族”对城市生活缺乏认同感和参

6、与感,这在相当程度上窒息了他们投身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另外,曾几何时,“农转非”指标成为权钱交易的资本,有关部门在办理“农转非”时,“走后门”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这也在无形中助长了社会的不正之风。一言以蔽之,既失公正又缺效率的传统户籍制度是一项负面效应甚多的壁垒型政策。1下列对“户籍制度是留在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身上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烙印”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户籍制度中,单方面地规定了农民由农村迁往城市的一系列特别严格的要求。B城市可凭借户籍壁垒构建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排他性的城市福利和保障城市劳动力全面就业的城市就业制度,而农村不能。C户籍制度使户口本成为中国

7、人之间身份、待遇、思想、学识等一系列差别的重要标志。D作为户籍制度配套设施的工农业产品价格上差异很大,即在压低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抬高工业产品的价格。答案:C 2.下面对传统的户籍制度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处于城市边缘的“打工族”对城市生活没有认同感和参与感,从而窒息了他们投身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B户籍制度是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的产物,在现有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原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都改变了。C户籍制度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市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D在市场经济下,“农转非”成为钱权交易的资本,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答案:A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

8、正确的一项是()A户籍制度严重伤害了一大批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感情,因而农民对城市怀有一种天然的敌意。B户籍制度在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之间筑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堵住了农民走进城市的一切通道。C传统户籍制度有诸多缺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没起过什么积极作用。D传统的户籍政策既失公正,又缺效率,在经济大潮冲击下,户籍政策改革势在必行。答案:D一、基础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曲阜(f)毗邻(bn) 膂力(l) 循循善诱(xn)B. 跛子(b) 编纂(zhun) 糟粕(p) 归根结蒂(d)C. 昏聩(ku) 叔梁纥(h) 陬邑(zu) 兼收并蓄(x)D. 推衍(yn) 赡养

9、(shn) 憧憬(chng) 耳濡目染(r)答案:C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为了把孩子_成人,人们竭尽心思,想出了许多办法,这些办法世代口耳相传,逐渐演变成种种非常虔诚的习俗。他_这个老汉,所以他只要能弄到一点米,就煮一碗饭或熬一碗粥送来。尽管日寇非常狡猾,最终还是没有发现我边区领导机关的_所在。A赡养膜拜行迹B抚养膜拜形迹C赡养崇拜形迹 D抚养崇拜行迹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仓储协会会长沈绍基说,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可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同日而语,物流服务还有较大发展空间。B一片澄澈的蔚蓝色的天宇,高深得不

10、可思议。C陈宁宁从小耳濡目染,听到很多关于钢铁的故事,隐约明白了钢铁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D某书应读某音,敝处未得高明指教,往往读错,以致后学无所适从。答案:A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房地产市场之所以陷入长达一年的萧条,除了市场周期性调整的因素外,还在于部分开发商追求暴利,哄抬房价,也是泡沫加速破裂的重要原因。B参加研制神舟七号飞船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中,经过不懈努力,神舟七号飞船终于成功发射。C西班牙将投资8.2亿欧元,在我省建立世界上最大并具竞争力的硅金属工厂,其生产能力、技术手段和产品质量,均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D去年六月以来

11、,成都市锦江区的廖先生和两位朋友多次去灾区送温暖,迄今为止,他们共走访了二十多个社区、近四百户家庭和三千多公里路程。答案:C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我想养只鸽子,让它生鸽蛋给小孩儿玩。可是目前严重的问题是,有没有壁虎,假定有了,会不会偷鸽蛋?B红丝带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标识,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关心,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C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D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音乐之声、王子复仇记等等,为什么令人百看不厌?这首先还是归

12、功于本子做得精彩。答案:B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即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ABC D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

13、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或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谏。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明太祖朱元璋认为

14、,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治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曰: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清代在承袭明代的立法思想的同时,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做了经典阐述,并指出立法的精义在于“明刑弼教”。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开宗明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匡之直之而刑生焉。”从明德慎罚,到德主

15、刑辅,再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一个传统。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实施则国兴,慢而废弃则国亡。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以德化民”的“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二柄。法与德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遏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免法繁刑酷的虐政。德法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善,使“明刑弼教”的“教”落到了实处。同时,德法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节选自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有改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