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训练:专题四第2课游褒禅山记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6213319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训练:专题四第2课游褒禅山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训练:专题四第2课游褒禅山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训练:专题四第2课游褒禅山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训练:专题四第2课游褒禅山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训练:专题四第2课游褒禅山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训练:专题四第2课游褒禅山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训练:专题四第2课游褒禅山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基础过关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褒禅(chn)仆道(p)有穴(xu) 咎(ji)B昏惑(hu) 罕至(hn)窈然(yo) 瑰怪(u)C庐冢(zhn) 音谬(mi)君圭(u) 慧褒(bo)D漫灭(mn) 深父(f)怠而欲出(di) 无物以相之(xin)解析:选D。“父”应读“f”。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有碑仆道 仆:倒褒之庐冢也 庐冢:庐,屋舍;冢,坟墓B其文漫灭 文:文章有穴窈然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C有怠而欲出者 怠:穷困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D夫夷以近 夷:铲平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解析:选A。B项,文:碑文。C项,怠:懒惰无力。D项,夷:平坦。3下列句

2、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D火尚足以明也解析:选A。A项名词作动词,B、C、D三项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A。A项,两个“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表示辅助性判断。B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C项,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指自己。D项,代词,代褒禅山;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于是予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何可胜道也哉A日出江花红胜火 B予观夫巴陵胜状C二战而一胜一负 D举不胜举解析:选D。例句与D项作“尽”讲。A项,“胜过”“超过”;B项,“优美的”;C项

4、,“胜利”。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解析:选C。A项,非常:古义,不平常;今义,副词,十分,极。B项,至于:古义,到了(的地步);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D项,学者:古义,治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7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A三个:有力、有志、不随以止。B三个:有力、有志、有物相之。C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怠。D五个: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解析:选C。从“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

5、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一句可以看出。8对选文第一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这样深刻的结论,也觉惋惜。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解析:选C。C项,作者并没有为古人惋惜之意。(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石门亭记 王安石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

6、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

7、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令:让,叫B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悉:全部,都C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相:互相D人之否也敢自逸否:穷而不达,即不得志解析:选A。令:县令。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D。“以”是表目的的连词,用来。A.代词,它;助词,的。B.连词,表顺承,可不译;连词,表并列,可不译。C.语气副词,表疑问;代词,自己。11下

8、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C俗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解析:选C。“玩水”不是“仁”的体现,“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不能得出“是仁的体现”的结论。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9、翻译成现代汉语。(1)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译文:(2)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译文:答案:(1)为政不分小与大,不以德为政,人民就不能被教化、训服。(2)(朱先生)作这亭的意图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参考译文:石门亭在青田县数里外,是县令朱先生造的。石门山是名山。先人都把观光游览的感慨刻留在山里,比比皆是。朱先生来了就造了个亭子,把古今的石刻都立到亭子里来,然后写信给他的外甥女婿我王安石,让我记下他作此亭的意图。(朱先生)之所以要作这个亭,只是因为对这山的喜爱么?还是也有对观光游览的喜爱呢?还是也为了体察人民的疾苦呢?还是用来让自己在这亭子里度假消闲?还是为不让先人们所刻的作品

10、暴露在野外被风雨侵蚀因没有东西庇护而仆倒毁损呢?人对事物的爱好必然以其与己(之爱好、追求)相类。山这个东西,广大而茂盛丰美,万物依附其生长,而山本身却不以为这是自己的功劳。爱山的人,是仁者。来到野外,登高远望,心中必然会有感慨之感。尚书不是说了么:“我老了就跑山里去。”诗经不是说了么:“驾车出游是为了纾解我的忧愁。”环顾自己周身而没有可忧愁的人,他的忧愁就在天下,忧天下也是仁。人碰到倒霉事就能逃避现实(到野外)放纵自己了么?到山里探访偏僻地方的人民,与他们交谈以知其忧愁,哪有充耳不闻的道理呢?访求人民的疾苦,也是仁。为政不分小与大,不以德为政,人民就不能被教化、训服。人民被教化、训导了,便没有了争讼之事。人民如果不是没有争讼,怎能让他们休养生息生活惬意呢?古今的名士,很幸运他们的石刻还在,而他们的文章也确实好,那么他们的美名与石头都将传承不朽,拥有仁义的名声而留存他们(寄托在文章中)的志向,也是仁。(朱先生)作这亭的意图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