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收入分配与贫困(讲义)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26206799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收入分配与贫困(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发展经济学收入分配与贫困(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发展经济学收入分配与贫困(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发展经济学收入分配与贫困(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发展经济学收入分配与贫困(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收入分配与贫困(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收入分配与贫困(讲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同等地享受到增长带来的好处吗?而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否能够直接解决贫困的问题呢?如同在新剑桥增长模型中的讨论,由于存在收入分配的结构问题,经济总量的增长只能是贫困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一般而言,由于经济总量的限制与人口众多的矛盾,发展中国家往往面临着更为尖锐的收入较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以及严重的贫困问题。个人拥有资源不同,得到的收入和财富不一样,会有一个累积性效应,即掌握资源多的人获得的收入和财富将会越来越多,掌握资源少的人获得越来越少,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 从整个社会来讲,收入分配越不均,就越容易产生阶级或集团的分裂或对立,社会就会变得不安宁和不稳定。发展中国

2、家处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收入分配不均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政府作为社会利益代表,社会稳定的维护者,有责任不让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但收入完全均等化分配也会产生效率的问题,实践表明,平均主义会挫伤积极性,鼓励懒惰行为,导致经济效率大幅下降。由此,经济发展中更有注重效率与公平的兼顾。应该说,收入分配与贫困状况不仅是经济发展状况的表现,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收入分配与贫困分配问题是需要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的问题。因此,消除或缓解贫困与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发展实现的基本目标。第一节 收入分配的类型与测度一、收入分配的类型收入分配的概念有两种:一是收入的规模分配,也

3、称为收入的个人分配或收入的家庭分配,所涉及的是个人或家庭与其所得收入总额的关系,是从收入所得者的规模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要回答的问题是某个或各个阶层的人口或家庭得到的收入额度是多少,并不关心这些收入的来源。也就是说对于某人或某个家庭而言,只关心收入额度,并不关心这些收入是工资还是利润、利息、租金或继承或者其他途径得来的。二是收入的功能分配,收入功能分配也称收入的要素分配,是价格论的一部分,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根据资源所发挥的生产功能而进行的分配。解释的是在总的国民收入中,土地、劳动、技术和资本等每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份额。注重的是在总的国民收入中,每种生产要素获得收入所占的百分比。并

4、不重视每个个人从哪种要素中获得多少收入。 收入的规模分配与收入的功能分配是相互关联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一般而言,收入的功能分配决定着收入的规模分配。也就是说,要素价格、使用程度和要素所有权决定了对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回报。收入功能分配的差别越大,收入规模分配的差别也越大。 传统经济学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收入的功能分配,即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如何在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要素之间分配,不太关注收入的规模分配,即谁得到多少收入的问题。这种方法被运用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析时,就会大打折扣。这是因为,第一,功能分配没有考虑决定要素价格的非市场力量,而欠发达经济中非市场力量是相当强大的,一般而言,欠发达国家或

5、地区会由于市场机制体制相对不够完善而无法实现价格机制的有效运行,或者说要素价格并不是完全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因此,功能型分配的研究在发展经济学中的研究不能完全实现研究目的。第二,我们需要了解收入为什么以及是怎样向某些人群聚集,这不仅要了解个人或家庭收入的额度是多少,以判断收入集中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要对收入相对集中的群体进行分析,探讨其个人或家庭的收入结构。因此,讨论经济发展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分配问题时,分析的重点是收入的规模分配。二、收入分配的测度分析相对收入分配差别的方法和指标较多,这些方法通常要把总人口或总家户按居民人均收入的高低分组或分层,如最高收入组或最富裕阶层)、最低收入组(或最贫

6、困阶层),等等,并相应地计算各人口组或家户组的收入份额。人口组划分可以是等分的,也可以是不等分的。为了方便起见,通常人们都采用等分法。第一种方法是高低收入比率。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2010年所做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取样8,000户家庭做的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中国10%的家庭控制了整个中国86.7%的财富。从金字塔顶到塔底,其间的贫富差距就不言而喻了。第二种方法是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是用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常用方法。通过洛伦兹曲线可以很直观地反映收入分配平等和不平等的状况,。

7、横轴表示人口累积的百分比,纵轴表示收入的百分比。点A表示20%的人口拥有5%的收入,点B表示90%的人口拥有60%的收入,或者B点表示最富有的10%的人口拥有40%的收入。在洛伦兹曲线中CD表示均等线,CD上的任何一点表示人们得到的收入的百分比恰恰等于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因此,CD线上任何一点是收入绝对平等的点。例如,CD线上二分之一点处表示50%的人口恰恰获得50%的收入,CD线上四分之一点处表示25%的人口恰恰获得25%的收入,C点表示0%的人口获得0%的收入,D点表示100%的人口拥有收入的100%。通常情况下,经济绝对平等的状况很少,随着不平等程度的加剧,洛伦兹曲线越来越趋向横

8、轴,也就是说曲线越来越向右下侧弯曲,不可能有其它弯曲方向。(二)基尼系数如果两条洛伦茨曲线相交,则很难判断哪条曲线不平等程度更高。意大利的统计学家C基尼在1912年首次提出用基尼系数来量化衡量,也被称为“基尼稠密系数”。基尼系数是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计算洛伦兹曲线和均等线之间的面积占均等线下的半个正方形面积的比率。如果把图35中均等线以下的面积作为区分,洛伦兹曲线与均等线之间的面积即为A,洛伦兹曲线与两条直角线之间的面积为B,则基尼系数的计算形式G为:G=A/A+B。从图示和数学表达式中,基尼系数的取值介于0和1之间,0代表一个国家的收入绝对平等。当基尼系数的值为1时,洛伦兹曲线和横轴重合,

9、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但在实际生活中,绝对平等和绝对不平等两种情况都不存在。通常,如果基尼系数G0.2,则该国(地区)的收入分配处于绝对平均状态;如果0.2G0.3,认为收入分配比较平等;0.3G0.4,收入分配基本合理;0.4G0.5,收入分配差距较大;G0.5,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的指标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即使两国的基尼系数相同,但由于洛伦兹曲线可能相交,可能会使其代表的涵义有较大的不同。二是由于基尼系数是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总体比较,可能对低收入组的收入状况的较大改善不够敏感。若经济整体增长,依据马太效应,低收入阶层收入改善的幅度可能没有其他阶层明显,因此并不能

10、显示在基尼系数当中,但是对于贫困人口家庭自身来讲,可能已经形成了较大的改观了。中国的居民收入差距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前由于绝对的平均主义,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仅为0.16,但是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此形成较大的贫富差距,经过20多年的累积,进入21世纪后贫富差距的问题尤为明显,从2003年的0.479一直上升到2008年的0,491,接近于0.5,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且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中国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高。这意味着社会稳定问题将是近年来的工作重点,或者说需要高

11、度重视的问题。好在,自2009年以后,中国基尼系数已经持续6年呈现下降趋势,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基尼系数降为0.469,应该说近年来的维稳与扶贫的工作还是非常成功的。另外,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也比较尖锐,以西部地区为例,居民收入分析中一般用收入差异系数来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程度,其计算方法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S)=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S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S2)。差异系数(S)越大,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当S0.5时,表示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当0.2S0.5时,表示城乡结构处于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时期;当S0.2时,表示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如表3所示

12、,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平均值约为0.7,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四川和新疆差异系数为0.65左右,差距相对较小;而贵州、云南、甘肃差异系数在0.75左右,城乡差距更为明显。东部与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也没有扭转迹象,仍在持续扩大中。二、分配状况与发展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也通过多种渠道(如储蓄、投资和政治稳定性)作用于经济增长,这就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功能性影响。一、不平等对储蓄的影响传统观点认为:高的个人和公司收入是储蓄的必要条件,有储蓄才能形成投资,从而经济获得增长。认为富人会把相当大的一部分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而穷人则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因此,收入分配上的公平有可

13、能会推迟经济高速增长时刻的到来。收入分配不平等,可使财富聚集在愿意储蓄的人手中,进而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观点被人们用来游说政府不应该管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认为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有利于增加储蓄和促进经济增长相反观点:特别贫困的阶层首先要满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需要,无暇顾及其他各种事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贫困导致营养不良、教育不足,使经济生产力相对不高,经济成长缓慢。另外由于特别贫困的人口太多,购买力不足,劳动力再生产能力也不足,经济也难以持续稳定发展。就储蓄而言,很难留有积蓄,储蓄倾向较低。而学者们基于实践调研发现,现代的穷国中特别富裕的阶层往往生活奢靡、挥金如土,缺乏奋斗精神和更高

14、的追求,往往在海外寻找避风港而挟资金外逃。往往平均消费率非常高,但储蓄率反而没有理论中的高。相比之下,中产阶级已经脱离贫困,虽与富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但生活一般比较稳定,教育比较完善,对于社会的看法比较公正,不必过多考虑生计,能够专心致志于发展自身的潜力,在经济社会科学领域形成建树。因此,中产阶级是社会宝贵财富的创造者和传递者,是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稳定力量。就储蓄而言,平均储蓄率较高。(1)贫穷的国家,完全平等分配所有人都将收入用于维持生存,社会储蓄变为零。(2)中等收入的国家结果相当于将储蓄率不高的富人,转移收入到储蓄率较高的中产阶级,储蓄增加一是没收土地的政策难以实施:通常大量的土地所有权是

15、集中与少数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手中,不会出台对自身不利政策;即使有官员提出此类政策,其他统治阶级也会持反对意见否决。例如商鞅变法仅仅是对土地所有制的部分更改。而且事实上土地完全平均的分配也不现实,缺乏实践中的可行性。二是对财富增量征税,如高收入征收较高税率。高收入征税是只能对增量征税,很难对存量调整。且会降低投资利润率和个人所得,不利于增长。2.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引起社会动荡,干扰正常生产行为,导致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下降。社会动荡广为传播,政治不稳定,政府被颠覆可能性增加,使得未来经济政策,甚至财产权利保护变得很不确定。面临政治不稳定,投资者理性选择就是更多消费,延迟投资,以及资本外逃,经济增长

16、将受到严重打击。应该说,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政治越不稳定,而中产阶级的规模越大,政治稳定性越高;小康社会的建设贫困及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是否通过经济增长就能够解决,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变动趋势和关系呢?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根据对现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历史的研究提出这样一个理论:在经济增长初期,收入分配有恶化趋势,而在以后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状况将得到改善。如果以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那么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收入分配呈现出倒U型轨迹。这就是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或库兹涅茨假说对经济增长初期不平等程度恶化,其后又逐年改善的这一现象在学术界有诸多的解释,大多数解释将这一现象与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联系在一起。例如,用刘易斯两部门模型解释,说明初期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现代工业部门,由于发展初期,现代工业部门的经济发展机会有限,所以,只有少数人得到经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