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桑梓镇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 海燕教案 语文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205218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桑梓镇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 海燕教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桑梓镇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 海燕教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桑梓镇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 海燕教案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桑梓镇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 海燕教案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桑梓镇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 海燕教案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桑梓镇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 海燕教案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桑梓镇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 海燕教案 语文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海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教师简介文章和作者的一些情况后,以自己的朗读为主,在朗读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阅读其他与本课有关联的课外材料(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加深对本篇课文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1结合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感情。2通过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重点: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难点: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并将其想像成是家乡的那只小燕子,从中理解作者的

2、乡愁是本课的难点。【教法学法】自主预习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植物的状物记叙文石榴,热烈的石榴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篇描写动物的状物记叙文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二、自学体验走进文本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学体验”1、走近作者郑振铎, 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考古学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原籍福建长乐县,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等。著有郑振铎文集。还有猫。2、解题燕子:鸟纲,燕

3、科各类鸟的总称。体型小,翼尖长,尾呈叉状,喙扁而短,口裂很深,飞行时捕食昆虫,为益鸟。 海燕:鸟纲,海燕科。小型海鸟。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中国所见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关心它的生活。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3、写作背景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发现

4、了几只在海面上勇敢地斜掠翻飞的海燕,勾起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于是写成这篇咏物抒怀的散文。4、朗读课文。1)读准下列字音铎 (du) 伶俐 (lngl) 轻飔 (s) 隽逸 (jny)粼粼 (ln) 縠纹 (h) 皎洁 (jio) 憩息 (q)融融泄泄 (rng y ) 蹇劣(jin) 忧戚 (q)匾额 (bin) 浩莽() 圆晕(yn) 隽妙(jun)2)重点词语解释憩息 :休息 忧戚:忧愁烦恼。 隽妙:美妙情致 :情趣,兴致 隽逸:俊秀飘逸 轻飔:轻柔的凉风 劲俊:坚强有力且清秀好看。 粼粼 :形容水波明净的样子。蹇劣:境遇不好。 融融泄泄:形容和乐舒畅。积伶积俐:形容十分灵活,非常伶俐。三

5、、合作探究-解读文本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讨论、交流,完成下列问题。1)理清文章结构线索。本文描画了故乡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两种燕子。作者以“乡愁”为线索将全文串联起来课文共有14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段):主要是回想故乡的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第二部分(第8-14段):主要写现实中的小燕子在大海上活动的情景2)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活动背景外 形飞 翔憩 息故乡的小燕子隽妙无比的春景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斜飞隽逸地横掠粗而有致的小黑点海上的小燕子绝美的海天乌

6、黑的小水禽隽逸从容地斜掠展开双翅身子一落记叙线索“乡愁”(作者对故乡深刻的思念)第二课时(接上)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比较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小燕子的各种特征,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从上面的学习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相同点: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不同点:品种、外形、栖息地等。3)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除了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以外,

7、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可以肯定,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2、概括主题:作者借海燕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文章通过对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的细致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眷念与热爱之情。3、文本详解1)默读第17段,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对小燕子的描写是从哪四个方面着笔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和故乡怎样

8、的情感?明确: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故乡的春天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对小燕子的描写从四方面着笔:一是写小燕子的外形:“可爱的活泼的”;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斜飞”“快”;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图画”;四是写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融融泄泄”。其外形与憩息属于静态描写;飞翔属于动态描写。在“误认”和不断地反问中,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2)默读第814段,思考: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海天图?是着重从哪两方面来写海燕的?在感情上,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明确:同

9、描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这一部分先描写了海燕的活动背景:蔚蓝色的海水、蔚蓝色的天空、薄纱似的轻云,构成了“绝美的海天”。着重从飞翔的动态和憩息的静态来描写海燕。同第一部分一样,也是抒发了作者思乡恋国的感情;不同的是,作者写海上的小燕子时着力刻画了一个“海上小英雄”的形象。3)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从写作顺序分析)教师最后归纳:这两部分都是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都是先展示小燕子的活动背景,分别描写其外形、飞翔、憩息等特点,而最终都落到“轻烟似的”“乡愁”上。作者是由海上的小燕子而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所以从记叙顺序来看,前一部分是倒叙,后一部分是顺叙。4)作者是如何把家乡的燕子与海燕联系起来表

10、现主题的?从哪些段落体现出来?明确:第5、6、7段承上启下把眼前看到的燕子和家乡的燕子自然地联系起来点明了主旨游子的思乡之情,课文最后再一次把海上的燕子和家乡的燕子联系起来抒发思想愁绪。5)海燕是一篇咏物抒情散文,请谈谈你对本文所采用的抒情方式的理解。明确:作者满怀思乡之情,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作者笔下的“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物,其中凝聚着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全部的爱。这种寓情于物的抒情方式,可以将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含蓄。6)本文并不仅仅写海燕,还写了故乡的小燕子,为什么要以“海燕”为题?明确:海燕是作者咏物抒情的缘起。作

11、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想到故乡,想到祖国,情不能已,就让自己深沉而浓厚的感情化为这个在海天之间翻飞的“精灵”。虽然它在离家几千里、离国几千里的海上飞翔,但在作者眼里心里,它就是故乡的小燕子。所以,文章以“海燕”作为题目。7)品味语言,文章直抒胸臆的笔调着墨不多其中两次写到“轻烟似的乡愁”,找出句子仔细揣摩,说说其表达效果。(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直接抒发作者心中如烟似雾的思乡之情,永远挥之不去。绵绵不尽。)作者从静、动两方面对俊俏可爱的燕子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找出语句进行品味。静态: 如对外形、憩息等的描写。 动态: 如对燕子飞翔的描写。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想象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沙巾。(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云轻、柔、薄的特点。传神地描绘出天海相映的美景,为海燕的出现提供了背景。)四、 拓展延伸-跳出文本。1)搜集有关描写“乡愁”的诗句。2)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读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你有过这种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感情的经历吗?试着说出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五、 回归文本:自由朗读课文,认真体味作者浓浓的乡愁。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