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十二部分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26187984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4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第十二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财政学》第十二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财政学》第十二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财政学》第十二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财政学》第十二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学》第十二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第十二部分(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节国债原理 节国债的经济效应和政策功能 节我国债务负担率及债务依存度的 分析 节国债市场及其功能 节政府直接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 国债和国债市场 财政学 版 陈共主编 12 1 Theory of national debt 12 2 Economic effect and policy function of national debt 12 3 Analysis of burden ratio and dependency ratio of national debt 12 4 The national debt market 12 5 Direct recessive liabilitie

2、s and contingent liabilities Chapter 12 National debt and its market 财政学 第六版 陈共 主编 第一节 国债原理 一 国债及其种类 结构和负担 the types structure and burden of national debt 二 国债制度要素 the elements of national debt system 财政学 第六版 陈共 主编 第一节 国债原理 一 国债及其种类 结构和负担 一 国债的含义 二 国债的种类 三 国债的结构 四 国债负担和限度 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学 第六版 陈共 主编 第一节 国债

3、原理 国债的种类 1 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 分为国家借款和发行 债券 2 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为标准 分为内债和外债 3 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 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 转让国债 4 以发行的凭证为标准 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 国债 财政学 第六版 陈共 主编 国债的含义 国家举借的债务称为国债 国债是一个特殊的 财政范畴 它首先是一种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又是一个特殊的债务范畴 它与私债的本质 区别在于发行的依据或担保物不同 国债的担 保物是政府的信誉 国债产生与奴隶社会 加快发展是在经济高度 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我国国债发行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1950年 发行了 人民胜利折实公

4、债 第二阶段 1954 1958年 分五次发行了 国家 经济建设公债 第三阶段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 从理论上矫 正了 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的错误思想 第一节 国债原理 国债的结构 1 应债主体结构 2 国债持有者机构或应债资金来源结构 3 国债期限结构 财政学 第六版 陈共 主编 第一节 国债原理 国债负担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1 认购人负担 2 政府负担 3 纳税人负担 4 代际负担 财政学 第六版 陈共 主编 第一节 国债原理 衡量国债绝对规模的指标 1 历年累计债务的总规模 即国债余额 2 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 3 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财政学 第六版 陈共

5、主编 第一节 国债原理 二 国债制度要素 一 国债的发行 还本与付息 二 国债发行价格 三 国债利率 财政学 第六版 陈共 主编 国债的发行 所谓国债发行指国债券售出的过程 也就是银 行 企业单位和居民认购国债的过程 这是国 债运行的起点和初始环节 第一节 国债原理 国债发行的方式 直接发行方式 连续发行方式 承购包销方式 公募招标方式 财政学 第六版 陈共 主编 1 固定收益出售方式 这是一种在金融市场上按预定的发行条件发行 国债的方式 其特点是认购期限较短 发行条 件固定 推销机构不限 主要适用于中长期债 券的发行 2 公募拍卖方式 公募拍卖方式也称公募招标方式 这是一种在 金融市场上通过

6、公开招标发行国债的方式 其 主要特点是 发行条件通过投标确定 招投标 过程由财政部门或中央银行负责组织 即以它 们为发行 推销 机构 主要适用于中短期国 债 特别是国库券的发行 3 连续经销方式 连续经销方式也称出卖发行法 一般由财政部门委 托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或证券经纪人在金融市场上 设立专门柜台代为经销国债的方式 其特点是经销 期限不定 发行条件不定 即不预先规定债券的出 售价格和利率 而由财政部门或其代销机构根据推 销中的市场行情相机确定 且可随时进行调整 这 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不可转让债券 特别是对居民发 行的储蓄债券 4 直接销售方式 直接销售方式也称承受发行法 它是由财政部 门直接与

7、认购者举行一对一谈判出售国债的发 行方式 主要特点是发行机构只限于财政部门 而不通过任何中介或代理机构 认购者主要 限于机构投资者 其中主要是商业银行 储蓄 银行 保险公司 各种养老基金和政府信托基 金等 5 综合方式 这是一种综合上述各种方式的特点而加以综合 使用的国债发行方式 在某些国家的国债发行 过程中 有时并不单纯使用上述的任何一种方 式 而是将这些方式中的一些特点综合起来 取其所长 结合使用 6 强制摊派方式 这是一种政府利用政治权力推销国债的方式 其特点 是带有强制性 即一旦摊销数额和对象确定 不论认 购者是否愿意 都必须如数支付债款 接受债券 因 而在形式上接近于税收 这种方式的

8、优点是可为政府 迅速地筹措到所需的资金 一般不会发生认购不足的 情况 但它的弊端也非常明显 这就是它违背信用经 济的基本要求 容易使认购者产生抵触情绪 第一节 国债原理 国债的还本 还本方式 1 分期逐步偿还法 2 抽签轮次偿还法 3 到期一次偿还法 4 市场购销偿还法 5 以新替旧偿还法 还本资金来源 1 设立偿债资金 2 预算列支 3 举借新债 财政学 第六版 陈共 主编 第一节 国债原理 国债的付息方式 1 按期支付法 2 到期一次支付法 财政学 第六版 陈共 主编 第一节 国债原理 国债发行价格 1 平价发行 2 折价发行 3 溢价发行 财政学 第六版 陈共 主编 平价发行 平价发行就

9、是政府债券按票面值出售 即认购考按照 国债票面值支付购金 政府按票面值取得收入 到期 按票面还本 折价发行 折价发行是指政府债券以低于票面值的价格出售 即 认购者按照低于票面值的价格支付购金 政府按这一 折价取得收入 到期仍按票面值还本 溢价发行 溢价发行就是政府债券以超过票面值的价格出售 即 认购者按高于票面值的价格支付购金 政府按这一增 价取得收入 到期则按票面值还本 第二节 国债的经济效应和政策功能 一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实证研究 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and analytic demonstration 二 国债的经济效应 economic eff

10、ect of national debt 三 国债的政策功能 policy function of national debt 财政学 第六版 陈共 主编 第二节 国债的经济效应和政策功能 一 李嘉图等价定理 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及其实证研究 一 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含义 债务和税收等价 二 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评论 财政学 第六版 陈共 主编 第二节 国债的经济效应和政策功能 二 国债的经济效应 一 国债的资产效应 二 国债的需求效应 三 国债的供给效应 财政学 第六版 陈共 主编 资产效应 国债发行量的变化 不仅影响国民收入 而且 影响居民所持有资产的变化

11、 这就是所谓的资 产效应 可以将政府债券看成是财富的一部分 当人们 持有债券而增加消费时 说明国债具有资产效 应 需求效应 国债融资增加财政支出 并通过支出的乘数效应增加 总需求 或通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 并通过投资的乘 数效应推动经济的增长 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增加总需求量 二是改变 总需求结构 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将导致银行准备金增加 从而增加 基础货币 对总需求发挥扩张作用 构成通货膨胀因 素 商业银行或居民个人购买国债表现为商业银行在中央 银行准备金的减少或居民个人在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 减少 而当财政支用时又会表现为商业银行准备金的 恢复或居民储蓄存款的恢复 因此货币供给规模不变 只是商

12、业银行拥有的资金暂时转为财政使用 或者 居民储蓄通过国债转为投资 也就是购买力或资金使 用权的转移或替代 从而不产生总需求扩张的效应 供给效应 国债的供给效应体现为增加供给总量和改善供 给结构 例如 国债收入用于投资 自然会增加投资需 求 但用于投资会提供供给 而且由于投资领 域的不同 也就改变了供给结构 我国的实际情况 一 国债的正经济效应 从1998年开始 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连续五年 发行国债用于刺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 大致测算 国债投资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 5 至2 个百分点 累计创 造就业岗位750 万个 从近几年国债资金的投向与运 作情况看 1 增加了城乡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改

13、 善了居民生活条件 2 加快了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 地经济的发展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3 促进城市 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 4 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保持 社会稳定 5 为国家重大项目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 国债的投资对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 二 国债的负经济效应 l 国债的挤出效应 在经济学中 挤出效应的 观点认为 如果政府支出的增长依靠债务融资 将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和市场利率上升 此时私 人投资下降 国债的挤出效应是国债的副产品 挤出效应等于政府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民间 主体的权利 政府参与市场过多 因而损害了市 场效率 2 国债的经济负担加重 在我国 建立竞争有 序的金融市场

14、组织及市场秩序 实施稳健的金融 开放策略 灵活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都将 有利于我国未来时期利率水平稳定性 由此可见 如果经济与社会保持稳定 我国实行扩张性财政 政策的余地仍然较大 3 国债的期限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国债绝大部 分为2一5 年的中期国债 期限集中 短期和长期 国债比较缺乏 从理论上说 中期国债收益较高 在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偏 高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购入国债后往往不愿售出 这会限制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向和规模 另外 虽 然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容易对中长期利率产生较 大影响 但短期国债的缺乏 使其对短期利率影 响有限 可见 国债期限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削弱了 公开市场操作的

15、影响力 4 国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制约了国债金融功能 的发挥 如果机构投资者占比重大 国债流动性 就较强 这会为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提供充足的 操作工具 从而使国债的金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如果国债持有者以个人为主体 公开市场操作 是无从谈起的 我国在发行国债之初 功能主要 定位于筹资 所以 国债发行对象主要是个人 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团体等 5 国债发行的市场化程度不足 而我国目前国 债发行采用的是在承销体制基础上的招标 公开 招标仅限于在承销团内 非承销商无权参与投标 在这种情况下 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的形成基 础就受到限制 不利于国债功能的充分发挥 第二节 国债的经济效应和政策功能 三 国债的政策功

16、能 一 弥补财政赤字 二 筹集建设资金 三 调节经济 财政学 第六版 陈共 主编 国债最初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 上世纪40 年代 后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 各国政府日益强调 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国债也由单 纯的财政融资手段演化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政策 工具 一是筹集资金 为财政赤字筹集资金是国债最 基本的职能 理论上 财政赤字的弥补可以通 过增税 货币发行和发行国债来解决 但是 增税会抑制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同时还受 到法律程序方面的限制 货币发行常会带来通 货膨胀和宏观失控 而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 弥补赤字则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 也是当前国 际上的通行做法 二是需求管理工具 国债还是重要的财政政策 工具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 通过发行国债扩 大政府支出 可以通过乘数效应有效地扩大投 资和消费需求 刺激经济增长 所以 国债还是 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对宏观经济进行豁求管 理的重要手段 三是国债的金融功能 国债是中央银行公开市 场操作的重要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 作 不仅可以有效地调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而 且还会对利率结构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整个社 会的信用规模与结构 第三节 我国债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