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届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人教版.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6186407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届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06届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06届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06届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6届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届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人教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6届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的答案必须填写在第卷卷首的答题栏内。第I卷(30分)一、(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思忖(cn) 摒(bn)除 瞠(chng)目结舌 B毗(b)邻 痉(jng)挛大吹大擂(li)C重创(chung) 渐(jin)染 北门锁钥(yu) D炽(ch)热 龟(jn)裂韦(wi)编三绝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防碍一如继往 怨天忧人 同病相怜 B申辩 无与伦比 乌烟瘴气 炉火纯青C舶来品 姗姗来迟箭拔弩张 合盘托出 D厮杀含贻弄孙 不尽情理 急不可

2、耐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他一腔怒火无从_,他不知该恨那些真正的毒品犯,还是美国的法律,或者是他自己。别看敌人设下了封锁线,但沂蒙山区这么大,五万多敌人分成十路拉网,网上的洞眼也就多了。我们从敌人的_ 冲出去,突围反扫荡一定能成功。尽管已近半百,但长期坚持锻炼,她的_保持得很好,从后面看,还真像是二十几岁的姑娘。A爆发 结合部 体型 B爆发 接合部 体形C暴发 结合部体形 D暴发 接合部 体型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她洗过脸,对着镜子重新在脸上敷粉,镜子里的女人依然唇红齿白,但眼角眉梢已经给人以明日黄花之感。B沉寂的文坛开始活跃,僵冻的大地万物复苏。文坛上

3、百花齐放的盛景已经屈指可数。C对照原片,你会发现新拍片有很大的局限性,演员的表演也差强人意。D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酒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找到了制造假酒的黑窝。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们要贴近受众去进行播讲,要像在家里和自己的亲人、朋友交谈一样,切忌不可以有凛然不可侵犯的装出来的声威,我们不是坐在衙门里升堂的老爷B.一个人如果在6岁之前还没有享受到幸福,那他这一辈子恐怕就无法享受到幸福了。这句话听起来有些荒唐,但仔细品味一下,也不是没有道理。C.不久前我到南京采访,垂询接待我的人,得到的答复是先生健康并且在学术上仍很活跃。D.可是,郑其带来的消

4、息无疑像在处里投下一颗重磅炸弹,而且整个政治部都像传染了股票病,人心方寸大乱。6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衔接恰当的一项是鸟和花虽有连带关系, _, 惟有杜鹃确是两者同名,最为难得。住宅的寒伧,_ ,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A然而花有花名,鸟有鸟名,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黯淡的墙壁,破旧的家具B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C然而花有花名,鸟有鸟名,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D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黯淡的墙壁,破旧的家具二、(10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一l l题。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

5、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椽,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

6、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 (三国志王粲传)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7、的一项是A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 除,任命。B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 规,规劝。C下车即缮其甲卒 缮:整治。D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典,掌管。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B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C以西京扰乱,皆不就 D博物多识,问无不对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充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西京扰乱,(王粲)皆不就。B太祖辟(王粲)为丞相椽,赐爵关内侯。C(太祖)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D棋者不信,(王粲)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王粲“有异才”的一项是:吾家书籍文章,

8、尽当与之。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博物多识,问无不对。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A B C D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王粲才华出众,但他幼小的时候,身体羸弱,貌不惊人,因而当初没有得到刘表及其宾客的重视。B王粲认为袁绍刘表二人并非没有大志,但都不善于用人,不能使天下英雄豪杰诚心归附,所以难成大事。C王粲曾在后汉、刘蜀、曹魏三处任官就职,精于吏治,明了天下时事,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D王粲博闻强识,文才出众,即使所写急就之章,别人也认为如宿儒所作,他的作品传世的至少有六十

9、篇。三、(8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中,两个兄弟民族的和解,不能说不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而王昭君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角色。当然,汉元帝的政府不会把它的全部匈奴使命交给这个年轻的、没有实际政治经验的姑娘,他们知道,在这个姑娘后面,还有一条万里长城。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昭君出塞是汉王朝用真人真事表演的一出滑稽剧,以此作为战争中的插曲。应该指出,昭君出塞这件事,对于汉王朝来说,是一个政策的转变,即从战争政策回到和亲政策。和亲政策,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种陈旧的过时的民族政策,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却是维护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的办

10、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维持民族友好关系,主要地是通过两种办法,或者是质之以盟誓,或者是申之以婚姻,后者就是和亲。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主要的是和亲政策,只有在这种政策不能发生效果的时候,才采取战争政策。因此,他们对昭君出塞是非常重视的。史载汉元帝为了纪念这次和亲而改元竟宁,就是最好的证明。事实的发展是符合于汉王朝的期望的,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一直到王莽执政时期,由于王莽的政府推行一种分化匈奴人的政策,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才受到损害。五十年的和平,在历史上不是一件小事,而这五十年的和平是与昭君出塞有密切关系的。当然这种和平的出现,不完全是王昭君个人的作用。作为一个

11、个人,不论她生得如何美貌,也不论她具有多大的政治才能,都不能转移作为一个部落联盟的匈奴统治集团的政治方向,至多只能从匈奴单于获得对她个人的宠爱和信任。西汉初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西汉初,尽管汉王朝不断地与匈奴单于和亲,但并没有因此而免于匈奴部落贵族的侵袭,只是没有使这种侵袭发展成为真正的战争而已。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恢复,是中国历史发展到公元前一世纪所形成的客观形势的必然趋势。当时的客观形势是:一方面匈奴已经由于部落贵族之间的分裂而趋于衰落;另一方面,汉王朝也进入了它的全盛时代的末期。在这种形势下,双方都无力发动侵略对方的战争,特别是双方的人民,都迫切地想望和平。甚至一部分匈奴贵族也由

12、于内部矛盾的尖锐化而感到必须与汉王朝和解才能稳定自己在匈奴中的统治地位。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决定款塞入朝,和汉王朝恢复友好关系,就是接受以匈奴贵族左伊秩訾王为首的主和派的意见。和平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不能就得出班固所说的“和亲无益”的结论。不可想象,假如当时的汉王朝拒绝与匈奴和亲,单靠历史的必然性,就可以自动地发展出五十年的和平。史实证明,在昭君出塞前,这种形势是存在的,但并没有因此而导致和平,甚至在呼韩邪单于两度入朝以后,汉王朝还不得不在它的西北边境线上保持相当的军事戒备。和亲以后,情形就不同了。史载汉元帝以王昭君赐呼韩邪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

13、天子之民。”虽然汉王朝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但从此以后,双方都从思想上撤消了仇恨的堡垒。燃烧了一个世纪的烽火熄灭了。出现在西北边境线上的是和平居民的炊烟。12关于“和亲政策”的评述,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A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和亲政策是比战争政策好得多的、在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B关于“和亲政策”,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评价。它在封建社会是维护民族友好关系的最好的办法。C汉王朝政府不可能把和平的希望寄托给并没有政治经验的出塞者,因此“和亲政策”不过是战争政策的前奏曲。D匈奴单于可以给和亲者以个人的宠爱和信任,但决不会因此就转移统治集团的政治方向,因此“和亲无益”是无庸置疑的。13昭君

14、出塞前后,“民族关系”得到改善,关于其历史条件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汉和匈奴两边的人民饱经战争痛苦,认识到汉初几次和亲的成功经验,有了和平的强烈愿望。B汉和匈奴王朝都在政治上失去了强势状态,双方都已无力发动战争。C汉和匈奴的统治者都有与对方和平相处从而获得时间化解内部矛盾、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D汉和匈奴双方都在边境上保持了相当的军事戒备,相持不下。14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说,错误的一项是:A“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是汉王朝的民族政策由战争政策改为和亲政策的重要标志。B“昭君出塞”的成功除了当时具备了民族和解的历史条件外,还因为在她后面有一条万里长城。C“昭君出塞”以后,汉与匈奴之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有力的证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作用。D.“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如果不是因为王莽的反对和破坏,其历史作用无疑会更大。15下列关于本文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史载汉元帝为纪念昭君和亲,改元“竟宁”,而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阙氏,这说明汉和匈奴双方都重视昭君出塞,都有和平的意愿。B没有“昭君出塞”,靠民族关系改善的历史必然性,一定不可能发展出五十年的和平;而缺乏民族和解的历史条件,仅依靠“昭君出塞”这一和亲举措也不能企求长期的和平。C在西汉初,尽管汉王朝不断地与匈奴单于和亲,但并没有因此而免于匈奴部落贵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