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体艺班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181214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体艺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体艺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体艺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体艺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体艺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体艺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体艺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体艺班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卷面分值:100分,考试时长:100分钟)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题1.5分,共54分)1.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这表明A. 民本思想得到践行B. 无为而治广受推崇C. 以法治国成为共识D.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2.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

2、由3. 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4. 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A. 不合时宜B. 礼法并用C. 厚古薄今D. 源远流长5. 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以下主张属于荀子的是A. “人而不仁

3、,如礼何?”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D.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6. 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 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 老子主张原始社会的“和谐”D. 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7.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 强调了

4、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8.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A. 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 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 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 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9. 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A. 出现三教合一趋势B. 儒学出现危机C. 佛教取得统治地位D. 道教的发展10. 朱熹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义,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反映了朱熹的理学在当时A. 强调与传统儒学划清界线B. 成为

5、统治地位官方哲学C. 开始走向生活化和世俗化D. 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11.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 明清时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C. 明清官员考核标准以德行为主D. 明清时期的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12. 宋代一些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

6、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 经济发展促使思想变化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13.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 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B. 培养济世有用之才C.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 规范秩序维护统治14. 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A. 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素质B. 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C. 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D. 以

7、道德的名义维护君主权力15. 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材料说明了王阳明A. 猛烈抨击了圣人之道B. 认识到知行的辩证关系C. 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D. 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16. 清中期学者戴震指出: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材料体现了当时思想界A. 理学抛弃传统而受到批判B. 理学日益背离了人性之道C. 反君主专制思想继续发展D. 出现“兴欲灭理”的思潮17. 黄宗羲在自序中说:

8、“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A. 倡导天人感应,主张思想一统B.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C. 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D.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18.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A. 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B. 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C. 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19.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9、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就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B. 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C. 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D. 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20. 宋以后书籍传于后世的,其数量规模远非唐朝以前可比。这主要是因为A. 商业经济的繁荣B. 教育事业的发展C. 政治体制的改革D. 科学技术的进步21. 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A. 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B. 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 小农经济对

10、西周统治的重要性22. 宋代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与上述书法风格有关的时代背景是A. 经济稳定发展、社会走向正轨B. 国家统一、盛世气象C. 市民阶层兴起、生活丰富多彩D. 社会危机、催人反省23.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代作家蔡绦在西清诗话中指出:“丹青,吟咏妙处相资”。下列最能够印证他们观点的艺术作品是A. 女史箴图B. 步辇图C. 清明上河图D. 墨梅图24. 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

11、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A.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B. 强调个性,抒发感情C. 笔意奔放,体势连绵D. 意在笔先,以形写神25. 关于元杂剧,元人胡祗说:“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这是说元杂剧A. 产生的背景复杂B. 反映的内容丰富C. 演出的情态逼真D. 刻画的人物生动26. 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A.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B.

12、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C.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 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27. 明朝中叶以后,文艺家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有一个异常鲜明的走向,就是对以市井社会为中心的“世情”的揭示较以往有较大的开拓,主要是满足世俗社会的文化渴求。这表明A. 市民阶层有新的政治追求B. 市民阶层推动了世俗文化发展C. 世俗文化满足各阶层需要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28. 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之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消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变化表明A. 商品经济完全取代了自然

13、经济B. 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C. 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D. 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29. 咸丰八年,兵部侍郎王茂荫在奏折中主张将某著作:“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虽)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该著作应该是A. 海国图志B. 盛世危言C. 孔子改制考D. 变法通议30.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A.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B.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C

14、.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D.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31. 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这一叙述意在论证A. 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体现法家观念B. 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C. 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D. 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弊端32.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维新派策动的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力量”。材料中“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力量”是指A. 中国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客观条件B. 中国尚未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潮流

15、C. 维新派没有掌握强大的军事力量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滞后33. 1896年以前出版的300部西学科技译著中,仅有38部由中国学者独立翻译;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出版的481部西学科技译著中,中国学者独立翻译数量达到了415部。此时,中国还出现了上海科学仪器馆等许多科学团体,科学传播达到新的规模,传播的途径更宽阔、内容更丰富。这主要体现了A. 国人掌握西方科技著作翻译主导权B. 科学传播的途径多样化及内容丰富化C. 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传播民主思想D. 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西学取代中学34. 1926年6月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看法国革命史,乃知俄国革命之方法、制度,非其新发明,十之八九,

16、皆取法于法国,而改正其经验也,然而益可宝贵也。”这表明蒋介石A. 直接仿效法国大革命的经验B. 对俄国革命持肯定态度C. 遵循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D. 准备与中国共产党分裂35. 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原学名胡洪骍,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原理,而在1910年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初名慰高,号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上述材料反映了A. 西方启蒙思想深入人心B. 改名已趋向政治化C. 有识之士追求民主进步D.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36. 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