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4.16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解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181060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4.16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解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4.16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解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4.16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解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4.16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解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4.16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解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4.16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解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4.16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解析素材新版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解析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段析】开篇生动地描写初春季来临时万物复苏的景象,进而写出四季更迭的自然现象变化。(文章开篇为什么不直接交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而要用整段文字来描绘自然界中四季变化的现象呢?)【品味】“沉睡”

2、“苏醒”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抓住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时的状态、特点,既生动形象,又活泼灵动。画线句,用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了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的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四字成语的使用抓住事物典型特点,富有表现力,同时又典雅、简练、生动。画线句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四季变化分明的特点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但是在别的地球区域这一现象却不一定会很明显。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

3、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段析】用具体的现象做例子,将上文的自然变化与人们的劳动生活相联系,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品味】“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表现出事物变化的特点,又增添了文章的艺术美感,读来朗朗上口。“传语”“暗示”“唱歌”传神的动词表现出春季来临的自然生物变化。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文章更生动活泼。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

4、,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段析】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等问题。(物候学研究物候,为什么两者被人们认识的时间不同期呢?)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品味】“许多”说明数量多,更说明农谚已经成为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较早的客观实例,“许多”而不是全部,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

5、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什么?)下而是一个例子。【段析】从物候观测的特点入手,强调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品味】“活的仪器”将生物比做物候观测的活仪器,将生物灵活多变复杂这一“活”的特点表现出来,用引号表示强调和特殊意义。前面分说动物、植物,具体;这里概说“生物”,用词处处斟酌。画线句引起下文,下文的事例就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

6、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段析】具体用一个反面事例来说明物候研究对业的重要性。使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三种说明方法。(本段举例想要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但作者举了农业生产损失的例子,为什么?这样举例有什么作用?)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品味】“左右”一词,准确、周密,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列举北京物候记录之例,说明物候的重要性。举例中用到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增强了说服力。因为不注意根据物候记录来安排农业生产,结果造成了损害,从反面证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提

7、出设问,引出下文的解释。这样使文章介绍显得全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段析】运用设问句,引起下文,直接提出下文要探究说明的内容。【品味】“哪些”暗示决定因素是多个。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段析】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纬度因素是影响物候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8、(本自然段在列举纬度影响时用了很具体的数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品味】 “首先”不只是第一个要说的原因,同时也说明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和下文的“第二”“第三”“此外”等使逻辑条理显得清晰。“只”字说明相差较小。“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明“春季短促”。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 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段析】运用举例子、作比较

9、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因素是影响物候的重要因素之一。(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品味】“凡是”表明范围。第二、三句阐释了一般现象。连举两例加强了说服力。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

10、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段析】运用举例子、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并按由普遍到特殊的说明顺序说明高下差异也是影响物候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上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品味】先略说一般情况,用“不过”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接着用下定义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先指明有逆温层的存在,后指明它能产生不同影响,并举山地自然景观和华南丘陵区的作物引种加以说明,说明了高下的差异会对物候产生影响。介绍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高度、原理、现象,说明具体。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

11、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l92l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段析】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古今的差异也是影响物候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前三个因素不同,这个是时间因素。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前几自然段举了中国的物候资料,而在这里用了英国的物候记录,会不会对我国农业物候没有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品味】“还有”一词强调了古今的差异对物候影响的不可缺性。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

12、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段析】扣住“首先”“此外”“对于”“还可以”“也可能”等词语,从多方面说明了物候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照应第二部分。【品味】“首先”突出主要意义,然后用“对于”。两个“可以利用”略说四点意义,由主到次的顺序安排,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意义。最后再说对山区发展农业

13、的重要意义。写我国很多山区特殊物候,更说明研究物候对我国山区农业开发发展有好处,从我国实际出发。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段析】提出希望,照应开头。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综合本文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编排内容的,给我们写说明文以什么启示。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但是本文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却一改沉闷,请说说这个题目好在哪里。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那么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品味】“要”字提出希望。“大自然的语言”,紧扣文题,照应开头。答案速查:开篇

14、用引人入胜的语言展现出一年四季变化更迭的自然现象,通过具体的现象变化说明这些是有规律的,同时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吸引读者,一改说明文枯燥乏味的特点。 物候知识在我国古代已有,农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物候学是研究物候的科学,是近代才出现的,因为古人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只是用于生产劳动,但并没有专门研究,直到近代才形成了一门学科,这正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进步表现。 物候观测生物,而生物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和气候对于生物的影响,这就是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所在。本例说明不重视物候、盲目生产就会有很大损失和危害,所以有必要重视物候研究。用反面例子强调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本文已经

15、举出很多正面实例,这里用反面的实例使得说明更全面、更科学。 数字越具体就越有说服力。 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好几个。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反而比内陆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介绍我国的物候研究的资料已经很多了,充分说明我国物候学发展得很快很好,再用国外的物候资料说明物候学很重要,所以全世界都在研究和利用,更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之重要和必要。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按

16、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由浅入深,首先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然后由物候的研究对象出发,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其次探究说明影响物候的四个重要因素(由主到次),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我们在写作说明文时也要有顺序层次的安排,符合人们接受事物和事理的认知过程。 很吸引读者,大自然是物候学所研究的领域,而语言是传达信息、进行沟通的工具和媒体,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自然的变化比拟成大自然传达给人类的信息,引人入胜,又恰切地表现了物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