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含解析新人教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178485 上传时间:2020-03-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含解析新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专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含解析新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专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含解析新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专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含解析新人教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专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含解析新人教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含解析新人教(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2.君主专制的演进(1)“大人世及以为礼”: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被破坏后,出现了世袭制,此制度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2)“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察举制实行初期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来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起来,官宦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魏晋之际,大小中正官均被“著姓士族”所垄断,故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出现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2、的局面。内廷(中朝)原本是政府正式官署的下属机构,后来内廷的地位越来越高,内廷的首领是大司马,当大司马奉命领导尚书时,他在政府里的实际权力就超过了丞相。尚书原本只是负责掌管宫廷文书的小吏,随着内廷权力的扩大,作为皇帝私人秘书的尚书也就成了国家政府的正式官员。这种转化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史论术语填后背诵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历史特征是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日益得到巩固和加强。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同时也是实现皇权专制的重要手段。古代中国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宰相和内阁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但二者的地位有很大差别。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地位巩固,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虽然也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与支持。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1)构成: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军事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法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2)产生根源:法家思想、封建小农经济。(3)矛盾与趋势: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间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4、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评价: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史论术语填后背诵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至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君权的绝对胜利而告终。明成祖设内阁制,作为顾问内侍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内阁体制取代丞相体制,军机处逐渐成为中枢机构是明清时期政治中枢权力机构变化的具体表现,体现了皇权的空前加强。1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到:“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喻显贵)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由此可知该制度()A打破了贵族特权B加强了中央集权C提高了官员素养

5、D实现了社会平等解析:选A材料说明科举制打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养,故B、C两项错误;科举制主要是打击了世家大族,有利于中小地主阶层的崛起,并未实现社会的平等,故D项错误。2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由此可见()A中书省是审议机构 B门下省是决策机构C旨在避免决策失误 D行政效率大大下降解析:选C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说明其目的是相互监督,避免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3元朝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

6、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等路行省。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A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B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解析:选C材料说明行省的设置有效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行省制并未削弱中央政府权力,故A项错误;行省隶属于中书省,故B项错误;行省是中书省的外派机构,故D项错误。4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人说“富甲天下”,有人说“功

7、成名就”,有人说“高官厚禄”。朱元璋听罢一一摇头,直至大臣万钢说“畏法度者最快活”时才点头称是。朱元璋“点头称是”是因为万钢的回答迎合了他()A裁撤宰相的意图 B设置内阁的需要C依法治国的主张 D皇权至上的理念解析:选D材料中并未涉及裁撤宰相和设置内阁的信息,故A、B两项错误;我国古代并非实行依法治国,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畏法度者最快活”,而皇帝是法律的制定者,所以体现的是皇权至上的思想,故D项正确。5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有着“四不”规定,即不设衙门,不颁发关防,不独立发文,不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门。一切重要的文件必须以“军机大臣奉上谕”等形式下达。据此可知军机处()A办事严谨而

8、且保密 B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C等同于以往的宰相 D位卑职低但权力较大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对军机处的描述可知当时军机处仅仅是负责对皇帝命令的“上传下达”,并无实权,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军机处的机密性,故A项错误;军机处仅仅是皇帝的辅助机构,并无实权,故C、D两项错误,故选B项。主题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史料隋唐以前的各朝,宰相的权力是佐天子, 总百官, 治万事。但隋唐以后的历代,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走向成熟,相权开始逐步削落,皇权逐渐强化。宰相职位, 尽管历代名称不尽相同, 但几乎始终存在宰相设置的演进规律由实位宰相演进到虚位宰相。在同一机构中, 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

9、位, 这又形成了宰相官员的分权。为了弥补分权的弊端, 实行事权相对集中的首长负责制就势在必然。教你读史史料共三段话,每一段话的最后一句是其核心。第一段的主旨是“相权”和“皇权”的消长演变,说明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第二段的主旨是宰相职位的变化,说明宰相设置由实位向虚位转化。第三段的主旨是相权权力特点,反映了既分权又集中的特点。史论形成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宰相在中国古代行政体制中不可缺少, 且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3)宰相既实行分权,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主题二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日趋严密的

10、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史料一(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教你读史史料一反映了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是指“推恩令”。史料二反映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表明地方的政权、军权、财权收归于中央。史料三反映了元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说明元朝推行行省制,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史论形成汉至元中央对地方加强管辖的基本特点(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加强监察制度,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

11、,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史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史料三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主题三 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与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史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教你读史史料一

12、中省略号前为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省略号后为选官标准“出身”。史料二中“扩大了”、“冲破了”指出了选官的范围、标准的变化。“开放性”指的是选官原则的变化,也反映了官吏的来源基础扩大。史料三中处信息表明不论贫富贵贱,均可参加科举考试。史论形成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史料二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

13、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史料三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国史新论1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史料(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探究依据史料,指出唐朝中央行政

14、体制有何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提示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明朝内阁的职责史料(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主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探究据史料,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提示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3元朝行省制史料一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史料二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常责令各行省“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