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6157002 上传时间:2020-03-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七章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学第七章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学第七章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学第七章考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学第七章考试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七章考试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七章考试重点.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含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p218识记二、课程的类型与结构p219220(一)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二)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问题: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欠缺。三、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p223231个人和社会的

2、关系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分化与综合的关系 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四、课程的现代化课程现代化是课程系统的多层面、多要素的现代性的转变过程。p231识记综合运用:运用相关知识,说明课程现代化的具体要求。 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观念的现代化(二)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三)课程实施的现代化(四)课程评价的现代化 第二节 课程编制一、几种课程编制的模式 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探究模式、批判模式、情境模式二、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课程编制的各种原则体系,课程编制的方法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编制p242(一) 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组织(二) 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p2421、 制定

3、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p242识记 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考查、实施要求和课程管理 我国制定课程计划的总原则是保证学生全面地认识客观世界,学习全面的科学知识,获得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一般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打好基础;适当分段,相对完整;互相衔接,基本一贯;突出主要学科,保证学科之间的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2、 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以纲要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p243识记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如下部分

4、:第一, 说明部分,概述本学科的目的、任务和选择教学内容的要依据,提出有关教学法的原则性建议;第二, 本文部分,规定教材的编写顺序,列出教材的章、节、目的标题、内容要点、授课时数,实际作业的内容和时数,其他的教学活动,如参观、考试等的时数等;第三, 有的课程标准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的指导意见。3、 编制教材 教材: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音像教材或多媒体教材等,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有的称之为课程资源。第一, 我国对课程标准和各种教材的编写的要求: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基础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 注意形式上的特殊要求。教学

5、法与美育的要求,设计教材的形式,使之美观而富有教育意义。(三)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面临的主要问题p2442461、 加强基础与更新内容2、 怎样处理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3、 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是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探究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实质及其教育价值,明确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按其地位的高低、作用的大小确定在课程计划中的比重;要研究不同教育阶段两类课程的具体比例关系;要探讨这两类课程各自的独特规律,采取适合它们的形式综合地组织实施,扬长避短。4、 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除了上述几个问题外,还有一些问题也是当前编制中

6、小学课程必须注意的,比如,如何确立科学的课程、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如何处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如何处理不同阶段课程的衔接,如何解决课程内容的庞杂问题以及如何加强课程管理,等等。第一节、 教学概述教学: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在狭义上,我们所说的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p262识记 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即相互联系又有区别:p262 教育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广义的教学与教育一词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狭义上,教学专指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从教育概念中分化了出来 教学与智育两个概念即相互联系但又不

7、同的概念:p262 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教学是智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但并不等同于智育。讲教学,突出的是他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而讲智育,突出的是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一) 教学的地位p262(二) 教学的基本作用p263265 从教育目的看:培养德智体美 从心理发展角度:一方面,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包括是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学的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的发展。 教学的作用概括为如下四点: a: 授受基础知识b:形成基本技能 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c:发展

8、基本能力 一是已经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和已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可用成就测验来测量;二是指潜在能力,即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而通过学习和训练后可能发展起来的能力与可能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可用性向测验来测量。d: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p265267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教育 专才教育 通才教育当代教学观念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以下六大走向:(一) 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二) 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 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教法的实质是学法,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四) 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传统教学观比较重视知识的掌握现

9、代重视儿童身体、认知和情感全面和谐发展,成了现代教学观念的基本精神。(五)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传统:非常重视教学的结果,忽视教学过程现代教学观念:第一,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强调在教师启发引导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对基本知识的领悟和技能、技巧的习得; 第三,强调“知-情”对称; 第四,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以及多种方式、方法的综合应用,为儿童设计出合乎年龄特点的活动,促进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六) 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传统:认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传承文化,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继承已有知识经验。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功能就是创造文化,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掌握知识经

10、验,形成创造文化和创新生活的能力。第二节 教学系统教学系统:实质上是有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p267识记 首先,它既有比较稳定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性要素,又有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性要素; 其次,这些要素之间构成了异常复杂的关系,产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另外,这些要素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子系统,并且是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的。(一)教学系统的特性p2672681、 独特的要素 教学的要素是独特的,这些要素的结构、性质、地位和作用也是独特的。 不同时代、不同学校和不同的具体教学过程都是独特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

11、境等以及目标、活动与评价等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也是独特的。2、 组合性特征 组合性特征与累加性特征相对应。累加性特征,是一个要素不论处在系统复合体内部或者外部都一样的那些特征,因而,只需要把要素在孤立状态中已知的特征和行为累加起来就可以得出。组合性特征,则是依赖于系统复合体内部特定关系的那些特征,因此不仅必须知道部分,而且还需知道关系,我们才能理解这样的特征。 在教学系统中,教师作为人,他之所以表现出“教师”独有的行为特征,是依赖和决定于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特有的相互关系的。 要理解和把握教学系统,不仅要理解和把握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目标、活动与评价等,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2、。3、 独特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形成的特殊的“人与人、人与物”的结构有别与政治、生产与社会活动的结构,因此功能也不同。 结构决定功能,这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对新生一代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和效果4、 表现的多样性 万事万物中,人是最具有变化性的。在人的一生中,成熟之前有事最具有变化性的。 教学系统中,作为要素的教师和身心处于发展中的学生,均是最具变化性的。这决定了教学系统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和动态之中。 教学系统总是具体的,也总是多样的。多样性就是独特性。总的说来,教学系统是多样的,具体说来,每一个教学系统又总是独特的。(二)教学系统的要素 p269270教学要素就是构

13、成教学系统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单元。教学要素与教学系统是相互决定的,教学要素实质上是决定教学系统本身存在的内在因素。教学系统的要素有四个,即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这四个要素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1、 教师 教师作为课程研制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 在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参与课程的规划工作,包括教材的编制或选择等;其次,是对课程的思想和理论加以学习,将其精髓吃透;再次,就是对教学信息手段加以研究,保证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最后,要对教学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并在研究学生的学习背景基础上编制出学校情境中体现在班级层次上的课程规划或教学设计,进而组织学生

14、开展学习活动,并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有效地向学生传递教学的内容信息。2、 学生 学生作为教学系统的要素,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着。3、 内容 内容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一个中介。 内容主要限于学程的范围,“是指某一学程中所包含的特定事实、观点、法则和问题等等。 离开了内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了无米之炊,也就没有了沟通渠道,无法是教学系统优化而发挥作用和产生功效。4、 环境 环境是指影响课业进程中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条件,一般分为班级、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三类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营造出一定的心理环境,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结果; 环境凸显了文化的本性,环境实质上是影响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在教育系统中对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各自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存在分歧。导致三种不同的主张:p271教师中心说(teacher-centered instru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