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康杰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教案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077355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康杰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山西省康杰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省康杰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康杰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赋教学设计康杰中学三部任健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3、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三、教学课时:3课时四、教学手段:诵读法、多媒体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

2、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二、写作背景: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

3、“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

4、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两赋一词”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三、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

5、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四、赋: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五、读文正音(范读、自读、齐读),初步感悟作者情感。六、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为主,初步疏通文意。七、课下作业:课文翻译。第二课时一、 抽读课文。二、讨论分析:苏轼游赤壁时的情感

6、变化。(明确: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三、结合具体文段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1、齐读第一段,分别找出其中叙事、写景、抒情的句子。叙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兼有抒情)抒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小结】本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

7、”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2、齐读第二段,分析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与情感的变化。(明确:承上启下,由乐转悲。)承上: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乐启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悲【小结】本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3、齐读第三段,分析情感之“悲”的缘由所在。(明确:抚今追

8、昔,悲从中来。)追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抚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 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小结】本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

9、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第三课时一、抽查前三段背诵。二、齐读第四段,分析作者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1、即景生情,就眼前的水和月作比:“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从而生发议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那么,我们又何必去羡慕滔滔长江的无穷尽呢?何必自寻苦恼去哀叹人生的短暂呢?由此,作者的忧愁得到解脱。2、进一步从天地万物进行理性分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用哲学的思辨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3、消沉悲

10、伤转为乐观旷达:“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的美景是永远享受不完的。情感由悲再转为乐。【小结】本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三、齐读第五段。 本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11、。四、讨论分析主客二人对人生的不同态度,这种“主客问答”的形式怎样体现作者的人生态度?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赤壁赋写的是作者秋夜泛舟游赤壁的情景。文章既有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五、比较阅读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六、布置作业:继续背诵文章,整理相关文言常识。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