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材料.docx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6045510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材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材料老支书文朝荣从毕节市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回家后,已经是2013年8月。3个月的住院时间和术后治疗,他感觉到身体大不如从前。他问儿子文正友自己得了什么病,儿子支支吾吾。他也不再追问,照例每天拿着镰刀巡山,与已经有缸钵粗的华山松近距离接触,可是每每走到村口,爬上两段山路,已累得气喘吁吁。苍翠挺拔的华山松,从村头一直绵延到山顶。30多座山坡,交织成郁郁葱葱的林海,海雀村掩映其中。文朝荣说:“海雀人选择用华山松构筑绿色生态和谐之梦,就是因为华山松经霜耐寒,在贫瘠的土地里能壮成、涵水养土,还能生籽结果,福荫后人。”看着父亲对华山松林难舍难分的眷恋,好几次,悄悄跟在后头的文正友眼里噙着泪

2、花。看着父亲身体越来越差,从双脚行走到依靠拐杖才能靠近山林,文正友忍不住劝说父亲:“您身体不好,不要太过劳累。”“其实你不说我也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我只是忍不住想到山林里走走,听听鸟叫,和华山松说说话,我心里就高兴。”文朝荣说到这里,话变得语重心长起来。“儿啊,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你记住一定要守住这些松林,有青山常在,才有绿水长流,不然海雀又会回到过去我们过怕了的苦日子。”青山有幸埋忠骨,翠松无悔护恩人。时空定格在2014年2月11日,苍天垂泪,林海肃穆,文朝荣因患癌症不幸病故,永远和他钟爱的华山松相伴在一起。生存怪圈里的苦日子“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

3、,肩膀当作地皮磨。”地处乌蒙大山深处的赫章县海雀村,平均海拔2300多米,山寒水冷;森林覆盖率不到5%,荒山秃岭;缺水,缺电,无通村公路,全村的苗、彝群众基本是文盲,没有一名初中生。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海雀村的状况。按照彝语,“海雀”是 “候确”的音译,是“湖水灌注”的意思。海雀村过去有3个海子,水从高到低从一个海子流到另一个海子。当时的海雀,却找不到一处海子,没有绿水青山,有的只是让人揪心的穷山恶水,连年水打沙壅的生态灾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不少地方都享受到开荒种地带来粮食增产的好处,可我们海雀却没有。”年过半百的村民王永刚回忆,当时的海雀村,地势高寒不适宜玉米生长,群众刀耕

4、火种、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种一坡收一萝,粮食作物以洋芋、荞麦为主,更为致命的是,由于从大集体开始时在山上过度放牧,面积上万亩的草山草坡和次生林沙化严重,满眼荒山秃岭,石头越长越高,土地越种越薄。山下的人给海雀村编了几句顺口溜:“海雀地无三尺平,有女莫嫁海雀人。踏着云雾去种地,抬起楼梯进家门。”经济的贫困导致了生态的恶化,生态的恶化又加剧了群众生活走向水深火热。每到年关,就出现群众开始缺粮,而到青黄不接的四五月,海雀村700多苗彝同胞几乎家家断炊,靠挖野菜、吃洋芋叶度日,一些饿得睁不开眼的群众到山下借粮,借一斤包谷,秋收后要加倍偿还。尽管赫章县当时的恒底区考虑到海雀的贫困程度,把救济粮指标多拨给海

5、雀村,但犹如杯水车薪,只能解决一时之急。1985年5月,新华社一篇不足千字的报告里这样写到:“在海雀村3个村民组察看了11户农家,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下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苗族社员王永才家靠吃野菜等物过日子,更谈不上吃油、吃盐。在他家的火塘边,一个3岁多的小孩饿得躺在地上,发出“嗯嗯嗯”的微弱叫唤声,手中无粮的母亲无可奈何。走进苗族大娘王朝珍家,给一下子惊呆了,大娘衣不遮体,见有客人走来,立即用双手抱在胸前,怪难为情地低下头,她的衣衫破烂得掩不住胸肚,那条破烂成线条一样的裙

6、子大娘看出了记者的难堪,反而主动照直说:“一条裙子穿了三年整,春夏秋冬都是它,唉,真没出息,光条条的不好意思见人。”大娘的邻居是周光华家。主人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早在去年年底就把打下的粮食吃光了,几个月来,找到一升吃一升”新华社的这篇报告在最后说到:“这些纯朴的少数民族兄弟,尽管贫困交加,却没有一个人外逃,没有一个人上访,没有一人向国家伸手,没有一人埋怨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情景令人十分感动。”海雀村的极度贫困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并作出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的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

7、,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批示引起了贵州省委的高度重视,省委将这篇报道和批示用急电传给各地(州、市)委负责同志,并连夜召开全省电话会议,布置各地(州、市)、县立即检查安排群众生活。省委随即派出8个工作组对贫困地区进行调查,详细了解农村缺粮情况。中央分两次拨给贵州生产救灾款3600万元,增调粮食5亿斤。贵州省委、省政府派调查组星夜兼程奔赴海雀村核实情况,决定批给赫章县100万元救济款,帮助解决农户渡过生活难关。1985年7月24日,刚到任的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马不停蹄来到赫章县等地调研。1988年6月9日,由胡锦涛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

8、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海雀村也因此被誉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在乌蒙山区这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不适宜人居”的土地上,海雀村人在文朝荣支书的带领下,展开了一场战天斗地,绝处求生的惊天壮举。为绿荒山白了头海雀村拉开决战贫困的大幕,是从种树开始。1986年春天的海雀村,山上一棵像样的树也没有,就连护卫在一些人家房前屋后的树也少得可怜,掰起手指头就可以数出来。和往常一样,文朝荣吃了午饭扛着锄头去对门的营盘山挖地。春日的阳光很暖,他的身后跟着的小黑狗摇着欢快的尾巴。天有不测风云,还没到山顶的沙地里,对面的红房子村方向尘土飞扬,气势汹汹的狂风正朝营盘山这边扑来。文

9、朝荣想起去年冬天,邻居家的杈杈房就是被这样的狂风吹垮的,他不由自主地为自己的杈杈房捏了一把汗,想着赶回去,但风势来得凶猛,已经来不及了。文朝荣迅速趴在地上,闭上眼睛,任沙尘从身上狂扫而过。等到狂风过后,文朝荣从山上回来,看到寨子里有几栋杈杈房被狂风扯得支离破碎,鼻子一阵酸楚,老天不开眼,我们偏要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与风沙战斗,否则海雀人真的活不下去。”很多天,文朝荣苦苦思索:“风沙大,可以盖土墙房来抵挡,但每年的水打沙壅,肥泥不断被冲走,庄稼越长越矮,石头越长越高,怎么办?”他想到了种树:“只要山上有树,就可以把风沙挡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

10、有粮。”下定决心后,文朝荣迅速召开党支部会、村民代表大会、寨老会等各种形式的思想动员会,动员村民们种树。会还没开完,就引来大多数村民的激烈反对: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树能当饭吃?村民思想不通,村支部领头做给大家看。文朝荣与另外两名苗族村干部商量:“看来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要花时间,我们先把树苗找到,带头做给大家看。村里苗族群众占多数,你两个苗族干部多做工作,只要村支部团结起来扭成一股绳,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就这样,三名村干部白天干农活,晚上就去串门,挨家挨户搞动员。一次说不通,两次,两次说不通,就三次。个别村民意见大,文朝荣就上门苦口婆心地劝说了五六次,终于做通了工作。在群众思想基本统一后,又

11、一个难题困住了文朝荣。全村大大小小30多个光秃秃的山头,要在这么大的面积上种树,到底种多少棵树?种什么树?这么多树苗又要去哪里找?树要种到哪年哪月?一连串的问题,让他睡觉都闭不上眼睛。文朝荣左思右想,古代愚公都能挖山开路,我还不信种树会有挖山难?只要全村人齐心协力,把冬天闲着烤火的时间都用上,一年一年地栽,一片一片地栽,光秃秃的山坡一定能长出树林来。为了找到苗木,他每天早早地起床,一边向乡里汇报,一边往周边的村子和乡镇跑,县区乡的各级干部都被他这样的精神打动了。1987年初冬,林业部门免费提供给海雀村100亩华山松苗,村委自力更生培育了35亩苗圃。这一年的冬天,文朝荣带领全村200多名青壮年顶

12、风冒寒,背着洋芋上山当午饭,开始了海雀村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壮举。这年冬天,文朝荣带领大家在几座山头栽种了800多亩华山松。面对那些只剩下荒砂的山头,文朝荣总结出了“点穴种树”、“浅坑植苗”、“同向移栽”、“借泥成肥”等种树经验,他还编了鼓励大家种树的顺口溜:种树之人下决心,千难万苦不灰心。关键窝窝要打好,树子最怕栽坐根。一年更比一年大,一年更比一年青。第二年春天,种下的苗木迎风生长,村民们看到了绿色的希望,对海雀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初冬,庄稼刚刚收完,全村男女老少自发扛起锄头树苗,背着洋芋上山,继续种树。临近除夕,村干部们商量,“叫花子也要过三天穷年”,还是放大家一天假准备过年。一些村民说,

13、时间不等人,树还是要继续种。文朝荣出了主意:“干脆每家出一个男劳力上山种树,其余在家准备年饭。”除夕当天,天空中下起毛毛雨,村民们冷得直发抖,带去的十多斤洋芋中午就被大伙吃完了。到晌午时候,大家肚子咕咕叫唤,有人停下来歇口气时,发现文朝荣不见了。一会儿,文朝荣提着一大篮煮熟的鸡蛋,喘着粗气跑上山来。原来,文朝荣趁大伙不注意,偷偷跑了回去,他瞄准了头晚上妻子放在木箱子里的五十个土鸡蛋,一回到家就把正在蒸饭的甑子抬开,把鸡蛋全部放进锅里。正在外面做事情的妻子钻进屋来,瞪大眼睛质问文朝荣:“你这是干什么?这鸡蛋是我凑了几个月,专门给姑娘坐月子吃的,你把鸡蛋全部煮给别人吃了,你还是她家爹不是?”文朝荣

14、怪难为情地说:“大家栽树也辛苦嘛,栽树也都是为了全村人好,况且我是村支书,我不能看着大家饿肚子啊!”李明芝气得直咬牙,狠狠地说:“树、树、树,你就知道树,去年家里杀来过年的两只大公鸡,我们汤都没得一口喝,全让你抬上山给他们吃了,你怎么不把自己也煮了给别人吃,这个家你还要不要,婆娘儿女你还要不要!”说完哭着摔门而出!大伙吃完鸡蛋,来了力气,来了精神,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绿了荒山白了头。经过1987年以来十多个冬春的艰苦奋战,加上2002年退耕还林的一千多亩山林,目前,海雀村共有林地达1.34万亩,户均65亩,人均14.3亩,退耕还林143户共1120亩。群众每年可获退耕还林补助款24.8万元,森

15、林覆盖率从不到5%上升到现在的70.4%,海雀村因植树造林成绩突出,受到国家绿化委表彰,荣获“全国绿化千佳村”称号。据估算,海雀村的万亩林场,经济价值达4000多万元,人均近4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青山变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科学发展的榜样力量在带领大家饿着肚子种下千秋树的同时,文朝荣一刻也没敢忘记这些年海雀人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20多年前,村里的赤脚医生王富华向文朝荣哭诉:“文支书,家里揭不开锅了,我那儿子、孙子都跟媳妇回娘家恒底村去了,我这张老脸往哪里搁啊!”“他们都会回来的。”文朝荣拍着肩膀安慰王富华。其实,他的心里更难受,这都是穷根惹的祸,水从低处流,人往好处走

16、啊这成为文朝荣心里挥之不去的苦难回忆。多少次,文朝荣在下山赶场或偶有机会到区里开会时,看着山下别的村寨种出的玉米又大又好,他心里好生羡慕。海雀村地处高寒地带,主要农作物是荞麦和洋芋,种的玉米苗因为肥力欠缺,长得又矮又小,耗子都要跪起吃,要是能有办法种出像别人这样的玉米来,那该多好呀。文朝荣心里想:“这些年,政府给我们的救济粮不少,但老是靠政府救济,海雀人腰杆直不起来,我们也要有志气,要想办法不再让领导们担心牵挂。”1990年,为了使村民们尽快走出贫困,文朝荣又背上他的小黄包,装上洋芋下山了。他首先来到农技站。那是一个阳光好得喜人的天气,文朝荣在农技站的墙壁上看到了白刷刷的四个大字:“科技兴粮”。一间屋子里堆着一捆捆像胶子一样的东西。他找农技人员取经,农技人员告诉他,那胶子就是地膜,要让海雀村长出大包谷,你扛两捆去试试,肯定很神奇,技术我们来教你。这年春天,在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