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四 秋 天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045283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四 秋 天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四 秋 天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四 秋 天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四 秋 天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四 秋 天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四 秋 天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四 秋 天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四 秋 天 【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学习重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学习难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何其芳(19121977), 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学习,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金奖。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老家任教。1938

2、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2、相关资料本文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作者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他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其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目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肥硕( ) 栖息( ) 归泊( ) 清冽(

3、 )廖阔( ) 枯涸( ) 梦寐( ) 船桨( )2、秋天的作者 , 诗人, 家。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4、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合作探究】5、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6、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7、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8、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好在哪儿?【精读精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文后各题: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4、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9、这一节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描写秋景。“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是从 角度,写出了幽谷 的特点。稻香从 角度,暗示稻子的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10、“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一句运用了 修辞方法。11、如果把栖息换成停留或其他的动词好不好?为什么?12、这一节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它有哪两个场景组成?【主题阅读】(-)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秋 景美国 狄金森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玫瑰在郊外盛开。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我不愿显得古板,也佩戴了一枚胸花。13、将上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

5、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二)美文赏读,完成文后问题:听 歌作者:何其芳我听见了迷人的歌声,它那样快活,那样年轻,就象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在歌唱她的不朽的青春;就象早晨的金色的阳光因为快乐而颤抖在水波上,春天突然回到了园子里,花朵都带着露珠开放。它时而唱得那样低咽,象夜晚的喷泉细声飞射,圆圆的月亮从天边升起,微风在轻轻地摇动树叶;它时而唱得那样高昂,象与天相接的巨大的波浪,把我们从陆地上面带走,带到辽远的蓝色的海洋;然后又唱得那样温柔,象少女的眼睛含着忧愁,和裂土而出的植物一样,初次的爱情跃动在心头。呵,它是这样迷人,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这该不是梦中听见,而是青春的血液在奔腾!一九

6、五七年三月二日夜至三日晨,北京14、此诗抒写了自己听歌时的感受,但并没有说听什么歌,结合全诗,你认为诗人听的歌应该是什么歌?15、诗人将听到的歌声分为三个流程,并听声辨形,展开丰富的想象,推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请具体说明是哪些意象?16、本诗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17、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音乐是无形的,但诗人却用语言文字将其化为有形之物。B诗人以诗心去感应听到的歌,应该带着诗人全部的热情,全部的人生。C诗的最后一节说“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说明诗人将自己的生命融人了共和国的青春。D这首诗的风格细腻而华丽,在缠绵中含有一丝淡淡的忧郁。(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

7、题。报 秋 宗 璞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

8、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住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

9、。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 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18、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

10、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 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19、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能力提升】22、请默写出你所掌握的写秋的古诗词句。(不少于3句)23、写出有关山、花、水、鸟的诗句:山花水鸟 24、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