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案2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6038198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学分析 本节一开始的“思考”从学生熟悉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入手,分析展开图与其表面积的关系,目的有两个:其一,复习表面积的概念,即表面积是各个面的面积的和;其二,介绍求几何体表面积的方法,把它们展成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求面积的方法,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接着,教科书安排了一个“探究”,要求学生类比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讨论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问题,并通过例1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棱柱的展开图是由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平面图形,棱锥的展开图是由三角形组成的平面图形,棱台的展形图是由梯形组成的平面图形.这样,求它们的表面

2、积的问题就可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问题. 教科书通过“思考”提出“如何根据圆柱、圆锥的几何结构特征,求它们的表面积?”的问题.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回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及其几何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圆柱的侧面可以展开成为一个矩形,圆锥的侧面可以展开成为一个扇形的结论,随后的有关圆台表面积问题的“探究”,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圆柱、圆锥、圆台都有统一的表面积公式,得出这些公式的关键是要分析清楚它们的底面半径、母线长与对应的侧面展开图中的边长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在分别学习了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公式后,可以引导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它们之

3、间的关系.由于圆柱可看成上下两底面全等的圆台;圆锥可看成上底面半径为零的圆台,因此圆柱、圆锥就可以看成圆台的特例.这样,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公式就可以统一在圆台的表面积公式之下. 关于体积的教学.我们知道,几何体占有空间部分的大小,叫做几何体的体积.这里的“大小”没有比较大小的含义,而是要用具体的“数”来定量的表示几何体占据了多大的空间,因此就产生了度量体积的问题.度量体积时应知道:完全相同的几何体,它的体积相等;一个几何体的体积等于它的各部分体积的和.体积相等的两个几何体叫做等积体.相同的两个几何体一定是等积体,但两个等积体不一定相同.体积公式的推导是建立在等体积概念之上的. 柱体和锥体的体积

4、计算,是经常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有关公式学生已有所了解,但进一步了解这些公式的推导,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公式,为此,教科书安排了一个“探究”,要求学生思考一下棱锥与等底等高的棱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来得出结论. 与讨论表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类似,教科书在得出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后,安排了一个“思考”,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公式之间的关系,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实际上,这几个公式之间的关系,是由柱体、锥体和台体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这样,在台体的体积公式中,令S=S,得柱体的体积公式;令S=0,得锥体的体积公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挥思

5、考和探究等栏目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公式之间的关系,建立它们的联系.本节的重点应放在公式的应用上,防止出现:教师在公式推导过程中“纠缠不止”,要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如果有条件,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展示几何体的展开图.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实物模型,经过操作确认来增强空间想象能力.三维目标1.了解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掌握简单几何体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求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转化、化归以及类比的能力.重点难点

6、教学重点:了解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教学难点: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在初中,我们就学习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以及它们的展开图,你知道它们的展开图与其表面积的关系吗?设计意图:1、复习表面积的概念;2、介绍利用平面展开图求面积的方法,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二)探究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的求法提出问题:棱柱、棱锥、棱台也是由多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它们的展开图是什么?如何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分析处理:1、以五棱柱,四棱锥,三棱台的模型,同学们分组合作,把模型展开,它们的展开图,表面积如何?2、当学生得出

7、结论后,教师反问:对于其他的棱柱、棱锥、棱台,结论又会如何?我们能否找到他们的共性?3、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并阐述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出:S棱柱的表面积=S侧+2S底,S棱锥的表面积= S侧+S底, S棱台的表面积=S侧+S上底+ S下底概括总结:让学生明确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若干个平行四边形,棱锥的侧面展开图是若干个三角形,棱台的侧面展开图是若干个梯形,这样就可以把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的面积问题。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教学程序,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和必要性,通过解决特殊问题,让学生经历知识和方法产生和发现过程,进而得出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8、,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同时也给学生渗透了探究问题的基本思路由特殊到一般。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解答,真正把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为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探究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公式 问题1:圆柱、圆锥、圆台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展开图如何? 问题2:若知道了圆柱、圆锥的底面圆半径,母线长,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分别是,母线长为,你能计算出它们的表面积吗?问题3: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分析处理1、通过几何画板演示旋转体的形成过程,大家猜想一下他们的侧面展开图如何?2、圆柱

9、、圆锥、圆台的底面半径、母线长与对应的侧面展开图中的边长有什么关系?3、如何圆台的侧面展开图“扇环”的面积?概括总结:1、充分认识圆锥、圆柱、圆台的侧面展开图为矩形、扇环。2、推到出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锥的表面积,圆台的表面积。3、圆柱和圆锥都可以看作是圆台退化而成的几何体.圆柱可以看作是上下底面全等的圆台,圆锥可看作是上底面退化成一点的圆台,观察他们的侧面积,不难发现:设计意图:首先经过几何画板演示旋转体的形成过程,学生会非常直观的得到圆锥圆柱圆台的侧面展开图,把复杂的空间曲面问题转化为了平图形面积问题;其次在推导圆锥圆柱圆台的表面积公式中,我主要抓住了相关数量间的关系即:圆柱、圆锥、圆台

10、的底面半径、母线长与对应的侧面展开图中的边长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度量的角度认识空间几何体,顺利推导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从而突破本节的难点;最后在得到相关表面积公式后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方便于学生对空间几何体的了解和掌握,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问题4: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你能将它们统一成一种形式吗?四、公式应用:1、已知棱长为a,各面均为等边三角形的四面体S-ABC,求它的表面积2、如图,一个圆台形花盆盆口直径20cm,盆底直径为15cm,底部渗水圆孔直径为1.5 cm,盆壁长15cm.那么花盆的表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取3.14,结果精确到1)?设计

11、意图: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尝试小结:(1)棱柱、棱锥、棱台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将空间图形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问题,利用平面图形求面积的方法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2)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公式不要求记忆),及其联系。1、 柱、锥、台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应用。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理清本节知识的脉络和使用方法,对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概括总结所学知识的能力。六、课后作业:1. 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有多少种?2. 右图所示的平面展开图是什么样子的?七、教学反思我在课堂上较好

12、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获得了成功。这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公式及应用。在教学中,遵循教学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紧紧抓住几何体的结构特征,通过适当的问题情景,从学生熟悉的正方体、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入手探究展开图和表面积的关系,引出要学习的内容,然后通过“思考”、“探究”等活动,通过让学生看图、画图、分析这一亲自实践过程去体会、感受,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由“特殊到一般”认识规律和“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转化”思想的应用,突破难点。并采用观察、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勇于探索。以多媒体演示为载体,以“引导思考”为核心,设计课件展示,并引导学生沿着积极的思维方向,通过讲练结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达到教学目的。学生的难点是不能建立较强的立体实物图。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并力求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得学生认识再上一个层次;注重设计与生成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并且是思维层面的参与,并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实现。把问题交给学生,真正发现问题,利用生成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