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个性”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秀出真我.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26035263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高考“个性”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秀出真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语文高考“个性”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秀出真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语文高考“个性”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秀出真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语文高考“个性”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秀出真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语文高考“个性”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秀出真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高考“个性”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秀出真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高考“个性”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秀出真我.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个性”阅读与写作专题1秀出真我“飞扬个性”之阅读阅读前言是雄鹰就要展翅飞翔,是种子就要破土而出,它们的整个生命都在张扬着个性。个性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有了它就有了尊严,就有了生命的价值。坚毅执著是小溪的个性,含蓄柔韧是小雨的个性。个性是一种魅力,看昙花一现的一霎那呈现了绚烂,看飞蛾在扑灯的瞬间演绎了经典。万物各有风采,世间气象万千。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他们的个性魅力感人至深,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 古人曰:“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一个人的写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生活体验、情感、性格

2、、思想、思维、语言能力等,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充分展现其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能力;同时,由于作者的描写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个性和特征,其所展现的生活体验、情感、性格、思想、思维、语言能力的凭借体也具有丰富的个性特征。 2009年新课程考试大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里的“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具体有三个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这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既是对文学作品个性的解读,又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这是对考生个性的尊重,也是对作品个性的尊重。高考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湖南高考命题人已经悄悄地将这些新课程的观念和要求设置在试题里了,只不过没有明确地提出名称而已。主要表现在: 1探究一些关键词语的蕴涵,一些题便在词语这样一个“点”的层面设题; 2探究一些作者借助描述表达情感的意象; 3探究作者将不同的事物在一定的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放到一起进行比较的理解; 4放得最宽的探究题是属于“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融入法”试题,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

4、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名题共赏贝多芬:一个巨人何 为2005年高考湖南卷 (正文略) 18.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4分) 19.“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4分) 20.“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4分)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 (1)“巨人”的述说 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2)“老狮”的画像 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3)他者的视角

5、 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阅读突破策略 下面我们结合上面的高考试题,介绍一些解答个性鲜明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基本方法和阅读注意事项。 1由点切入,把握全文表达,放大个性内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个性首先蕴涵在一些关键的词语中。一些个性探究题便在词语这样一个“点”的层面设题。如果我们忽视它,答案就难以到位。应对的措施是“由点切入,放大内涵”,即从关键词的“点”,联系作者全文的表达,分层级解答,揭示其丰富的个性意蕴。 如第20题:“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 。 【答案】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心里的音乐;大自然

6、;生的意志和高尚的精神。 事实上,有很多考生的答案就只有“心里的音乐”,答案很不全面;是什么原因造成失分的呢?主要的一点就是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答题要求: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如果从关键词的“点”入手,联系作者全文的表达,分层级解答,就能揭示其丰富的个性意蕴,全面而又准确地回答题目。 请看文中的描写:“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颌,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

7、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如果结合全文的这些个性鲜明的描写,完全能揭示其丰富的个性意蕴,全面而又准确地回答题目。 2顺藤摸瓜,透视文学意象,探究个性心理。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特性。为了表达思想和情感,描绘人物个性,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进行描述,或者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借助一些意象表现鲜明的个性心理。答这样的探究题要能透过重要的意象把握文章所表达的个性心理。这些意象就是解开作者“心思”钥匙的“藤”。我们要善于顺着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蕴涵的个性心理的“瓜”。 如第18题: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

8、 。 【答案】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的怪人,厌恶别人打扰;了解到客人来访的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 事实上,有很多考生只答出了“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的怪人,厌恶别人打扰”的意思而遗漏了“了解到客人来访的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的内容,主要原因是没有顺藤摸瓜,透视文学意象,探究个性心理。 结合文中的描写: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

9、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许多考生只是单纯地从“老狮”的比喻义入手答题,没有顺藤摸瓜,透视文学意象,探究个性心理;也就是忽视了对“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这一描写的作用的分析,得不到“了解到客人来访的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的内容。 3注重比较,通过对比,揭示个性实质。作者常常将事物在一定不同的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放到一起让我们阅读,这就是需要我们进行对比比较来理解。所以,对比比较是解答个性探究题的一个良方。通过比较,我们便容易发现作者所想表达的真实思想。 如第19题:“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

10、感动了。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答案】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贝多芬了解到客人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他看作一个厌世者,而是认为他有着“真实的好灵魂”,并准备把他(生平、消息、真实的好灵魂)介绍给大众。 阅读时,我们完全可以将贝多芬变化前后的描写加以对比比较,从而轻易地找出答案,请看不同的描写文字: “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女佣向客人指了指。贝多芬说:“谁?那是谁?”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

11、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阅读突破集训一行吟阁遐想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

12、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

13、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的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

14、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

15、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1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4分) 2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 3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4分)【突破题型】 4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的原因是什么?(5分) 5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