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3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987559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3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3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3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3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3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3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3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3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一、选择题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是国家重点工程,也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大项目,管道干线起于黑龙江省黑河市,2016年6月,黑河段穿江工程动工。下图为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在俄罗斯境内向北弯曲,最主要原因是()A绕过冻土区域,便于施工B缓解该地区能源紧缺状况C北部天然气产量大,气源充足D保护贝加尔湖地区的生态环境2图示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对中俄两国的影响,正确的是()A促进俄罗斯能源开发,有利于能源结构调整B减轻俄罗斯就业压力,可优化产业结构C增加我国清洁能源比重,消除大气环境污染D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有利于国家能源

2、安全解析:第1题,俄罗斯境内天然气管道向北弯曲段,途经恰扬金气田,利于补充气源。第2题,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可以促进俄罗斯能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但是对俄罗斯的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影响不大。可以增加我国清洁能源比重,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但是不可能消除我国的大气污染。答案:1.C2.D读我国各省(区、市)电力供应示意图(港澳台数据暂缺),回答34题。3甲、乙、丙依次是()A火电丰富区、电力短缺区、水电丰富区B电力短缺区、火电丰富区、水电丰富区C水电丰富区、火电丰富区、电力短缺区D电力短缺区、水电丰富区、火电丰富区4目前,我国建设了许多大型的能源跨区域

3、调配工程,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我国建设许多大型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原因是()A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B能源地区分布不均C人均能源不足 D西部能源总量大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甲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应为水电丰富区;乙位于内蒙古、山西和陕西,应为火电丰富区;丙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应为电力短缺区。第4题,能源地区分布不均是我国建设大型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重要原因。答案:3.C4.B(2019温州模拟)与南水北调中线配套的“引江济汉”工程每年向汉江输送31亿m3的水量,江汉油田地处江汉平原,本部设在湖北省潜江市广华镇。据此完成56题。5“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利于()缓解因

4、调水后汉江流量减小而导致的饮用水安全问题缩短天门至武汉段的水运里程,提高运输效率增大汉江下游流量,减少汉江下游“水华”现象的发生增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量,确保中线供水稳定A BC D6对“引江济汉”工程选线影响不大的是()A取水是否对生态造成不利影响B绕开江汉油田,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C无需依靠泵站提水,节省能源消耗D利用原有湖泊,减少土石方开采量解析:第5题,“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利于缓解因调水后汉江流量减少而导致的饮水安全问题;利于增大汉江下游流量,减少汉江下游“水华”现象的发生。第6题,对“引江济汉”工程选线影响不大的是利用原有湖泊,减少土石方开采量。工程选线主要考虑取水是否对生态造成不

5、利影响,要绕开江汉油田,避免巨大经济损失,要考虑地势,顺地势引水,无需依靠泵站提水,节省能源消耗。答案:5.B6.D2017年4月10日,来自西亚的14万吨原油在缅甸巴德岛卸载,中缅原油管道工程正式投运,标志着中缅两国能源领域合作步入新阶段。结合图完成79题。7中缅输油管道建设的积极影响是()A改善云南大气质量 B保护缅甸生态环境C加强我国能源安全 D改善缅甸能源结构8关于缅甸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势南高北低 B河流有明显的凌汛现象C全年高温多雨 D西南季风带来丰富降水9海上巨轮运输易造成污染,海上油污扩散的主要原因是()A洋流 B水循环C海洋生物 D大气环流答案:7.C8.D9.A郑国渠系

6、公元前246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124 km,可灌溉田地2.8万余顷。读下图,回答1011题。10该线路选取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地势高低工程量大小建成后的灌溉面积沿线城镇的数量和规模A BC D11下列对该工程所产生效益的分析,正确的是()A增大了洛水枯水期的流量B提高了农田泥沙的淤积速度C改善了沿线城市的生态环境D补充了地下水解析:第10题,郑国渠选建在山地向平原过渡的地带,可最大限度地减小工程量和控制灌溉面积;地势西高东低,渠水可实现全线自流。第11题,该工程的修建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沿线城市数量很小;洛水枯水期在冬季,冬季

7、泾水流量也很小,故该工程对洛水枯水期流量影响很小;该工程的修建减轻了水土流失,降低了农田泥沙的淤积速度,但补充了地下水。答案:10.A11.D二、综合题12(2019济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重点解决华北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为减少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修建了湖北引江济汉补水工程。“引江济汉”工程实施方案是提长江水向兴隆下游河道补水,修封闭的“高架”水渠,即绕长湖北缘并与长湖所有支流全部立交修建总干渠。而部分水利专家则建议由长江通过入湖渠提水至长湖,再通过现有河道提水至兴隆水

8、库上游。材料二汉江流域及“引江济汉”示意图。(1)推测丹江口水库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自然条件。(2)分析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3)对比专家建议方案,分析“引江济汉”工程实施方案的优点或缺点。解析:(1)水源地的选址主要考虑水量、水质、蓄水区域及能否自流等方面。(2)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从水质、生物生存环境、湿地面积等方面分析。(3)“引江济汉”工程实施方案的优点是避免泥沙淤积、水污染扩散和生物入侵等;缺点是造价高,占用大量耕地,绕湖修建,会破坏长湖及支流航运安全。答案:(1)水库位于河流上游,水质较好;流域内降水多,水系发达,水

9、量丰富;集水范围大,库容量大;水库地势较高,向华北输水可自流。(2)水量减小,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鱼类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江滩湿地面积萎缩,大面积沙滩裸露。(3)优点:避免泥沙淤积、水污染扩散和生物入侵(血吸虫侵入)对长湖生态环境的破坏。或缺点:造价高;占用大量耕地;破坏长湖及支流航运安全。13(2019乌鲁木齐适应性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水穿秦岭,天河润关中。2016年11月2日,引汉济渭工程三河口水利枢纽大坝开始浇筑。引汉济渭工程被称作陕西省的“南水北调”工程,其调水工程包括黄金峡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和秦岭输水隧洞(见下图)。工程建

10、成后,将实现年调水15亿m3。(1)分析说明秦岭对图中汉江和渭河段水文特征的影响。(2)简析输水线路以隧洞为主的好处及工程建设遇到的自然障碍。(3)简述该调水工程对受水区的影响。解析:(1)主要通过分析秦岭对其南北两侧气候的影响,进而分析气候对河流年径流量、结冰期等水文特征的影响。(2)读图可知,隧洞近似直线,可缩短调水路程;隧洞在地下,可以少占用耕地和林地,并减少调水途中生产活动带来的二次污染,减少水分蒸发。由图可知,调水隧洞穿越秦岭山地和多条河流,需要克服地质、地形和河流等障碍,工程量巨大。(3)可从有利和不利两大方面分析跨流域调水工程对受水区的影响。有利影响一般包括缓解水资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不利影响主要是引发土壤盐渍化问题。答案:(1)受秦岭影响,汉江流域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径流量大;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冬季气温高于0 ,无结冰期。渭河流域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径流量较小;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加剧河流结冰。(2)好处:缩短运输距离;少占耕地和林地;减少二次污染,保护水质;减少蒸发,保护水资源。障碍:穿越秦岭,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穿越河流多,工程量大。(3)补充城市供水水源和农业灌溉水源;形成湿地,调节小气候,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若不合理灌溉,易引发土壤盐渍化。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