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986647 上传时间:2020-03-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含解析)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含解析)岳麓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考纲考点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耕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2)手工业的进步。(3)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4)“重农抑商”政策。素养解读时空观念梳理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认识农耕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对外贸易的表现、特点及影响。历史解释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繁盛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史料实证运用图文史料,实证宋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发

2、展对政治、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考点一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4.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考点二手工业的进步1.纺织业(1)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业成为新的手工业部门。(2)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松江在元代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2.冶金业(1)北宋时期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已相当普遍,钢铁的硬度和质量大大提高。(2

3、)南宋末,开始用焦炭冶铁。3.陶瓷业(1)宋代制瓷业兴盛,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五大名窑。(2)宋代,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3)元代开始生产彩瓷。考点三商业的繁荣1.表现(1)集镇、夜市兴盛。(2)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步入新的高峰期。(3)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市”的发展(1)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2)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控,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3)“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4、。3.“重农抑商”:宋代抑商政策松动,允许商人应试科举入仕,商人的地位提高。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史料史论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核心论点:表明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知识链接 唐宋元“匠户”政策的演变(1)唐代: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中唐以后,役匠逐渐减少,雇匠增多。(2)宋代

5、:雇匠居多,实行薪酬制。(3)元代: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工匠世代相袭,承担官方的工役。史学新论 宋代商业革命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肖尔的中国:传统与变革都认为宋代出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商业革命”,其理由主要是: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首次出现了商业大都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 史论观点 宋朝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

6、,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核心史论: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放开对城市的商业管理,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探究1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1】 (2018课标全国,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点评本题以宋代四川井盐业的发展为载体考查北宋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

7、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审题解答关键是要紧扣题干手工业者自由流动的特点及反映的现象的根源。解题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史论链接角度1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总体特点经济制度变迁是唐宋变革最直接的表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也带有不同时代的鲜明烙印。具体特点如下:(1)私有制的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

8、,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宋代手工业中官营不断缩小,民营日渐扩大趋势。(2)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宋代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宋代雇募制更成为了普遍的方式。(3)国家干预逐渐减少:唐宋时期,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4)国家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唐宋时期,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角度2宋代土地政策变革的影响(1)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

9、并直接导致的是农民身份的变化和职业的流动,或者因职业需要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地区流动。(2)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城乡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再就业或者到其他地区再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农民转而从事手工业、商业或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成为佃农。即时体验1.(2014山东文综,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解析“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反映了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作物种植增多,与C表述对应。中国古代以农

10、为本,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应该是在鸦片战争后,A、B表述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信息,D错误。答案C2.(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在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由此可知,宋代()A.承认了私营商业的合法性B.严重阻碍了市镇的设置C.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D.影响了小农经济的地位解析根据材料中“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说明当时设镇是为了增加政府的商业税收,即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一定的承认,故选A项。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市镇的发展,B项错误;宋代仅仅是放松了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放弃,C

11、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未影响小农经济的地位,D项错误。答案A探究2唐宋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2】 (2015课标全国,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C点评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宋代区域经济发展对政治统治理念的影响,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审题解题关键是理解东南沿海地区崇拜现象得到朝廷认可蕴含的本质根源。解题据题干情境可知,

12、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C项。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 A项错误;受理学影响,宋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 B项错误;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 D项错误。史论链接角度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

13、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角度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北方人口的南迁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时体验1.(2018山东历城二中模拟)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

14、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 北宋 北方人数(个)北方所占比例南方人数(个)南方所占比例前期 27884.5% 5115.5% 中期 27463.9% 15536.1% 后期 12140.3% 17959.7% A.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C.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D.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解析根据材料中可知北方和南方的比例不断变化。北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因此导致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的增多,说明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故选C项。答案C2.(2019海南海口模拟)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

15、、鹅鸭市、珠子市、沙剌市(即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A.南北方物资交流频繁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C.北京水资源非常丰富D.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解析解读图文,从材料“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上的缘故”,可知元大都的商业布局体现出南北经济交流的繁荣,故选A项。答案A探究3宋元商业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史论链接角度1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也就是交子。(2)城市商品经济兴盛,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3)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