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五单元)

上传人:雪****7 文档编号:125814025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五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五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五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五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五单元)(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第14课 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会写“援、惧”等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4.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5.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把握故事的内容。【教学难点】2.懂得 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在课文的讲解中穿插识字教学,着重指导多音字和通

2、假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在反复的练写中识记。2.朗读教学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教学,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读中背诵积累。3.阅读理解本课可以按照“朗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道理”的教学思路展开。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然后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词句;最后引导学生试着讲述故事,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下棋吧?来说说你们学习下棋(围棋或者象棋)时有什么感悟吧!(唤起学生对下棋场面的回忆,从而进入课文

3、。)2.板书课题。说说“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告子上里面的一篇文章,看看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的老师弈秋一起学习下棋时,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提出读书要求:大声朗读课文,组成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2.指名读生字、新词。着重指导:弈(y)秋弓缴(zhu)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援”“射”“俱”,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三、再读课文,走近作者,正确断句。1.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4、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2.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程度的问题时举的一个案例。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四、通读课文,感知整体。1.默读课文,并根据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两个学生跟同一位老师学习,因为两人学习态度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3.通读课文,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作者阐明了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

5、不可三心二意。)五、理解深意,背诵课文。1.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区别。(“专心致志”意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2.流畅地背诵课文。(重点熟读第二句话并理解“惟弈秋之为听”“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理解结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最后连贯在一起进行背诵。)3.学生试背。4.指名背诵。5.联系实际说一说,学习了本文,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虽然我们是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但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所以产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6.用自己的话给同桌或者朋友

6、、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吧,最重要的是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板书设计】学弈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另一人:三心二意一无所获态度决定成败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学或者朋友就某一事件展开过辩论?辩论到最后是否有结果?结果是什么?(唤起学生对辩论的兴趣)2.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游学的时候,就曾经见过两个小孩在辩论,他们在辩论什么呢?(板书课题)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两个小孩在辩论什么,到底谁说的对。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提出阅读要求: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2.指名读生字、新词。着重指导:辩

7、(bin)日盘盂(y)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并理解词义。着重分析指导“辩”,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孔子东游的时候,遇见两个小孩在为日出离人近还是日中离人近辩论无果,于是问孔子,孔子也不能决断。)2.通读课文,为什么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而另一儿却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是从大小角度看问题,另一儿是从人对阳光的感受看问题。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3.怎样理解“孔子不能决也”?(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

8、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可耻,这也是孔子提倡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所在。)4.自由朗读课文,准确断句。重点指导:(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2)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5)孰为汝/多知乎?四、交流探讨,理清结构。1.第一层,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是故事的起因。2.第二层,写两小儿对争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各自的依据,是故事的经过,也是主要部分。3.第三层,写孔子不能

9、决断两小儿谁是谁非,这是结果。也就是说,这篇文言文是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叙述的。五、课堂延伸拓展。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2.同学们,我们来给两个小孩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吧。3.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的感受。【板书设计】日初出日中两小儿辩日一儿:近(大)远(小)一儿:远(凉)近(热)孔子:不能决也【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使学生理解透彻。2.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后,复述故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部编版小学六

10、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会写“惯、圃”等11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司空见惯”等13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4.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理解课题的含义。【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教学策略】1.识

11、字写字本课要求会写11个字,可分类指导,要着重指导笔顺及关键笔画的书写。“惯、溅、魏、搜、蚯、蚓、阶、域”8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圃”字是全包围结构;“盐、蕊”是上下结构。2.默读教学提醒学生在默读时,不出声、不指读,适当加快速度。一边默读一边理顺课文的脉络,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3.阅读理解在教学时,按以下步骤进行:由标点符号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理清课文说明顺序,把握文章内容;引导自主阅读,培养自学能力;领悟写作方法,促进读写迁移。每个环节紧密相关,逐层深入,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所传达的观点。4.语言表达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进行一次小练笔。【教学准备

1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真理向前一步,即是谬误。同学们,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唤起学生对真理这个话题的兴趣)(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简单交流作者信息。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叶永烈探讨真理为什么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吧!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2.指名读生字、新词。着重指导:诞(dn)生锲(qi)而不舍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诞”“澡”“械”“域”“

13、锲”,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诞”右部是“延”,不要写成“廷”;“澡”是三点水旁;“械”“域”不要忘写倒数第二笔短撇;“锲”右上部是“丰”和“刀”,不要写成“丰”和“刃”。)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标题本身就是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2.学习第2自然段,并思考:句子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不用文字而是用符号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这里用符号而不是用文字,能形象地表述由“?”到“!”的“拉直”。能让我们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和“!”的区别和

14、联系。)3.课文是通过哪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为什么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有同一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4.默读课文,说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直觉,有求知的欲望,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锲而不舍的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解开疑问,发现真理。)四、交流探讨,见微知著。三个事例中,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的?默读课文,找到并勾画出来。推此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

15、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2.我发现,他们都是从生活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见微知著)五、课堂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然后怎样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这个论点的。这就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先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用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层层深入。)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科学家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质疑,追根溯源,直到解决,进而得出真理。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从文章的过渡词或者过渡句谈起。二、朗读课文,分清详略。1.全文写了三段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