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考试资料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25794505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明史考试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华文明史考试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华文明史考试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华文明史考试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华文明史考试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文明史考试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明史考试资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华文明史考试资料-by 王宏恩中华文明史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课程目标回答经典的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历史的温情与敬意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有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以上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什么是我们的贡献

2、对世界的贡献?为什么后来落后?重新崛起?本讲主要内容一、文明的含义二、文明的起源 三、文明概览 四、文明古国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五、理解文明的不同维度(暴力与命案)文明的含义文明产生的标志:最早是铜器、城市、文字三要素,后来陆续增加了农业、宗教、礼仪建筑等等,变成五要素或六要素说。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于联系:文明是放大的文化,文明的内在价值往往是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文明是一元的,而文化则是多元的,文明有高低之分,有标准可以衡量,而文化则没有,文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什么是文明?(维基百科)英文中的文明(英语: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s”,有“城市

3、化”和“公民化”的含义,引申为“分工”“合作”,即人们和睦地生活于“社会集团”中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在人类学和考古学中,文明也可以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例如两河文明、黄河文明。也可以指文化类似的人群,例如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文明的决定因素有几种不同观点:一、地理环境决定论(气候决定论等)二、地力耗尽论 三、人的欲望、本能决定论四、挑战论。挑战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生存是文明的前提。中国独特的地形条件决定了中华文明的独特生成地理环境对中国文明的影响n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向东是海,北面是戈壁高寒地带,向西是沙漠,西南青藏高原,

4、东南是雨林从大的地理格局看,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对外交通并不便利。如果人类没有很大能力,是无法突破这种自然障碍的,要是经常突破这种障碍,更是不可能。这就导致不同区域内,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文化是相对独立发展的。n二、这一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内,其内部文化之间的交流却相对方便。尤其是横贯东亚地区中部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气候既不十分严酷,也远不是最佳,气候四季分明,适合耕作。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认识过程n经历几个认识阶段:一、黄河文明一源说n二、满天星斗、多元一体说商周文明n青铜文明:人类第一个金属时代。n最早提出“青铜器时代”观念的是张光直院士,他的中国青铜时代明确指出夏、商、周三代为青铜鼎盛期。n

5、甲骨文的发现夏商周时期中国文明的特点n一、是中国文明的起源阶段,是国家起源阶段,是传统氏族社会解体时期。n二、形成了具有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n三、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文字系统。n四、建立起夏商周时期独特的政权体系,即尊奉天子、万国来朝的的松散邦国体系,是最高领主与大小封建领主共有天下的一种制度。n五、随着夏商周的政权建设,中国文明逐渐向外扩散,除中原地区仍为核心外,湖北、江西、四川等地也出现了一些不逊色于中原地区的文明。n六、除中原文明体系外,部分地区仍存在一些各具特点的地域文明,如三星堆文明,就包含了众多与商周文明不同的形式。n七、理解文明除了考虑精英(帝王阶层),更加需要考虑平民阶层。第二讲轴

6、心时代:春秋战国何谓“轴心时代”?n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一书中正式提出“轴心时代”的说法。n涵义:经历史前和古代文明时代之后,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事件,即文明的繁荣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三个不同的地区出现,从而使得这一时期成为整个世界历史的“轴心”。n代表人物:中国是象征儒家文明的孔子,印度是释迦牟尼,西方则是亚里士多德等。“轴心时代”出现的意义n第一、“轴心突破”奠定了一个文明的精神特色,所以中国、印度、希腊、以色列四大轴心文明最后无不自成独特的文化体系。n第二、轴

7、心突破以后的独特精神取向在该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长时期的引导作用。雅斯培指出,中国和印度在突破后一直顺着以往的方式生活了下来,与传统没有中断过。西方情形比较复杂,因为以色列宗教和希腊哲学的汇流造成了别具一格的精神传统,中间有较大的变动和起伏。 为何此时会出现文明的“轴心时代”?几种解释n一、文化散播说。认为是一种文明扩散至其他地区的,说服力不强。n二、环境变迁说。文明对适度挑战的不断回应引发杰出人物的出现与文明的博兴。n三、文明自然演化成熟说。余英时对中国“轴心时代”的解读n余英时:中国的轴心突破好像是“最不激进”或“最为保守”的。中国在轴心时代期间或此后,都着重于历史的连续性。“突破”是出现了,

8、但是并非与突破前的传统完全断裂。 “轴心时代”的特征n一、反思意识的出现;“这个时代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仍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人类都已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n二、神话时代的终结和精神化。轴心时代以前,人类被想象和幻想所支配,普遍生活在诸神统治的神话世界里。轴心时代以后,理性开始逐渐取得对感性的胜利,世俗生活获得了独立性。n三、超历史的个人首次出现。这批特立独行的“从精神上将自己和整个宇宙进行对比”的哲学家具有了超越历史的品格,成为世代称道的先知圣人。n四、社会条件的变化。经济和财富的繁荣,分裂的邦国及其斗争,思想的传播等。农业出现后,向

9、“父系社会”过度文化、伦理道德是隐性金融交易得以执行的制度架构n墨家的命运归宿:n(1)墨子理想过高,难为常人接受;n(2)时代巨变不利于墨学及墨者;n(3)献公与墨者的特殊因缘;墨家与秦国建立关系之初双方都觉得一切同轨合拍,欢同鱼水;双方都不能预料局势发展下去会只对秦国有利而对墨者极端不利。 文明的传播:汉字文化圈的扩大从西周时期开始,周王朝热衷于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到了平王东迁,西周王朝工匠、铸造青铜器技术向外持续大范围传播,促进了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兴起与繁荣。但是春秋战国时期也开始了一体化的制度建设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乱世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政治主张百家争鸣,但是同样是在这一时

10、期,一些思想流派和制度建设开启了日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大道。如:n一、“大一统”观念的出现。n二、郡县制作为行政一体化的举措在此时开始出现。行政区划的起源问题n“九州制”还是“五服制”,均非实际存在过的地方区划。n行政区划的起源与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有关,商、周“封邦建国”体制下的疆域不存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所谓有行政区划。行政区划的起源:郡县制的出现n郡、县均起源于春秋时期。n县的出现要比郡早,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关。强大的诸侯国灭弱小者而在新并的地方设县,如楚国灭陈、蔡,就在该地设县。到春秋后期,县的建置逐渐普遍,如晋国、齐国等均已建立了县。n郡最初设在边地,与军事有关,“克敌者,上大

11、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因设在边地,所以地域往往较大,形成郡大县小的现象,也可能正因为此,后来出现以郡统县的格局。n游牧民族进攻中原汉族的频率随着降雨稀少而上升,随着降雨充沛而下降。n任何十年里,多一年旱灾会使游牧民族在该十年中攻打中原的概率增加26%,使更长时间里进攻中原的概率高57.6%。相比之下,水灾反而使中原被进攻的概率下降:任何十年里,多一年水灾会使游牧民族在该十年中攻打中原的概率减少36.4%,使更长时间里进攻中原的概率低80.6%。第三讲 基业初奠秦汉时代与中华文明n若论中华文明之形成,则秦汉时代为一关键时期。中国史上三大转折期:夏商、秦汉、清末民初。n秦汉上承春秋战国之余绪,而实

12、开创今后数千年之基业,在政治制度、文化政策、经济领域皆有革新,奠定了中国整个文明的基本特征。此后虽有制度变迁,但总体不脱秦汉旧制。以秦与汉对中华文明形成之影响而言,秦虽国祚较短,其贡献实不在汉之下。第一、秦之政治制度与后世之流风余绪n秦立国之初,一大问题就在于采用何种政治制度。一种是回到分封之制上,而一种则是建立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n秦始皇则以开国君王之威,一举将中央集权制完全建立起来,与之相配合,建立起以官僚制为核心的政权体系。皇帝制的建立郡县制的全面推广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的历史遗产n笔者将秦国所开创的郡县制视作在大一统国家内建立科层化行政体制的开端,而正是郡县制本身成为影响近两千多年

13、来直到今天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秦帝国留给后世最重要的遗产之一。n换言之,要理解中国问题,要回到秦帝国。在相隔两千多年的秦国与当今,似乎有一条“潜伏的线索”连接彼此,“草蛇灰线,绵延千里”之妙。n一、国家管理由血缘而转为地缘。n二、中央集权和科层化地方行政的形成n三、贵族政治而为游仕制,社会流动性增强n四、军民分治、文武殊途。 n六、大一统之下的思想禁锢。n七、不仅皇权高度集中,就是各级区划也是集权体制,缺乏制衡,导致绝对权力。汉初分封与郡县并存n西汉统一全国以后,郡县制出现了倒退。在开国之初,为安抚功臣,分封了大量异姓诸侯,在秦朝时已废弃的分封制又回光返照。汉初精巧而有谋略的削藩之策同姓诸侯n

14、高祖时期剪除异姓诸侯,设同姓诸侯加以牵制。文景时期n一、文帝时期以亲制疏、众建诸侯之策。n二、景帝时期采纳晁错建议,实行“削藩”之策。n三、七国之乱后,各王国支郡收归中央所有,以部分汉郡及所削支郡置国。武帝n推恩令,继续削弱王国领域。秦代的另一重大贡献: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n此举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格局,其意义无论如何高估都不过分。n大一统与区划文化的竞合(包括今日普通话、粤语之争等等)统一文字的价值n1、政令、法律2、书籍、知识传播、传承3、科举考试4、文学5、商业,契约6、长期影响第二、“罢黜百家与独尊儒术”:汉代与中华文明再造第三、律令制的雏形n成文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诸侯国将征税

15、和征劳役对象扩大到城市中的社会底层和内陆的农民。n负责落实这些任务的地方官员需要一套成文的法律和规则来保留记录,处罚罪犯,以及用于其他行政管理方面 第四讲 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的内迁原住民与移民冲突:江统徙戎论永嘉乱后向南方的移民活动汉代经学日趋繁琐细碎,方法和思想上都走到了尽头;汉晋间社会政治大动荡,刺激推动了思想文化的新探求。魏晋名士拥有政治特权,思想转向道家老庄。 魏晋风度所谓“魏晋风度”,基本上是门阀士族知识分子所崇尚、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它唱的是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意志,行的是吃药、喝酒、清谈等精神深度的怪异。这种不同于传统、不同于流俗、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魏晋风度成了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个专有名词。这个风度有几个重要特征,是对中国儒家名教的叛逆,是对中国伦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