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的异化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25794274 上传时间:2020-03-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人性的异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人性的异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人性的异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人性的异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人性的异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人性的异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人性的异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人的本质:自我意识还是社会存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在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眼中,人是相对意识存在的:“我思故我在。”诚然,人,作为自然界的特殊生物体,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自己一只受伤的脚趾头的关注,要远胜于对远处一场地震的关注。”这是生物体自我保护的本能。但人又不仅仅如此。马克思明确提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依附于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可以根据自我意识等来区别人和动物,但人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是生产劳动。”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这种劳动,又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劳动,所以,“人的本

2、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黑格尔哲学批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人从天性上来说就是一种政治动物。”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艺术与科学,人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中探寻自己的位置,不断地编织着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就像蜘蛛,离开了蜘蛛网,就不成其为蜘蛛了。由此人的本质就是自己编织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仅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而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所以人类本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人们是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永恒的人性是不存在的,整个历史无非是

3、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而且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人性或人的个性带有阶级性。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个人隶属于一定的阶级,一切人都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资本主义社会把人变成畸形的、片面的人。”资产者和无产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像不同水域的鱼,各自游曳在自己的流层里,很难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确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工具;奴隶式的分工使人畸形发展,使人变成片面的人”“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马克思:1848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但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同样的合乎人所应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人的个体需求及其异化: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即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爱与归属感)、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这五种需要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也有专家把他的需求五层次模型划分为两个阶段、两种类型:即位于较低层次的匮乏性需要和位于较高层次的超越性需要。所谓匮乏性需要,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性因子,是不可或缺的,是必要条件却非充分条件。没有它不行,光有它却不够。 而超越性需要却是生存之外的额外需求,更侧重精神层面,但对一些人来说可能

5、价值追求分量也更重。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诗中所表达的正是这种价值追求。自由是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为了追求这种超越性需要,不惜牺牲匮乏性需要。所谓超越性需要,是那些有了还想要的东西,是那些能激发人性中最具核心价值的东西。“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奉献者的快乐,而且通过人性本身就会形成激励强化机制。依我所见,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还可加上“第六层次需要”即“自我超越”的需要(包括奉献、利他、信仰等等)。因为自我实现尽管已是高层次的需要了,但它仍带有佛学上所称之的“我执”的意味,离不开一己之我的自我感觉。而自我超越却是人性追求的最高境界爱人即爱己、利己即利他、“佛即

6、我心、我心即佛”,“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了。 回到价值观的本义,“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是其思想的产物”。人身上最活跃的因素是他的思想。一个人的思想、追求,规定了他的价值观,而这一切又离不开物质基础,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会异化为“经济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利人”似乎是一条公共准则。公司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于己无利,公司难以生存发展。于是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的价值追求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变成了天方夜谭,也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的价

7、值追求的异化。 三、以人为本:追求人的本性的回归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本性被异化,人陷入自己追求的悖论中。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合乎人性的发展,才能获得人的本性的回归。“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从一种重负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边包含了以人的本质需要为本,及人的个体需求不容被忽视的内涵。而过去在传统统治者眼里,人民只不过是一个名词,口头上天天喊“为人民服务”,事实上,当农民张三来找他,他认为张三不

8、能代表人民;而工人李四来找他,他又认为李四也不能代表人民。于是乎,他口中的为人民服务之人民被虚化、被泛化了,只成了个空洞的概念,落在缥缈的远处以人为本的本义,是要重视每个实实在在的人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当然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需求,匮乏性需求和超越性需求)。群体的基础是每个个体。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只注重共性而忽略了个性。 四、教育、制度与文化:人性趋善的保障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人之初,性本恶。”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原罪”。这是西方人对人的本性的认知。所以西方人强调制度,以便制约人性恶;东方人强调道德,以便张扬人性善。但科学研究者认为:人的本性既非善又非恶,或者说既有善又

9、有恶“人性的一半是天使,另一半是魔鬼。”它需要我们用真诚、善良、爱心的养料把天使养大,而不是用自私、贪婪、嫉妒的毒饵把魔鬼喂大。魔鬼需要关在法制的牢笼里。“所有的灵魂都有向下堕落的惯性,也有向上提升的本能。”人类容易欲壑难填,如果打开潘多拉的魔盒,欲望之魔就会出来跳舞,人类将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基于人性恶假设的西方国家大都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以制度约束人性恶的膨胀。而基于人性善认知的中国人则注重人文的教化力量,强调以德立人、以文化人。如果两者兼而用之,才是最好的办法以制度约束人性恶、以人文弘扬人性善。对人的教化,教育与文化的作用不可或缺。马克思说:“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

10、一方法。”而文化通过浸染、通过潜移默化,使人养成行为习惯即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而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播种行动,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所以道德教育最应该做的是使人从小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懂得人除了匮乏性需要之外,还有超越性需要。而制度与文化亦是相辅相成的。“制度的背后是文化”指的是某一种制度背后一定存在着形成此制度的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即文化对制度有着影响力和规定性。但反过来,制度对文化、对社会风气的养成亦具有反作用。比如说酒驾,曾几何时,酒后开车大家都不当一回事,认为无伤大雅。而当酒驾入刑的法律出台后,人们的看法也随之

11、改变。“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便成了新的习惯、新的风气。所以说制度具有导善功能,制度的这种功能应该更多地被认识、被使用。 亚里士多德曾说:“对于一般公民而言,不一定都要具有善人的品德,但要恪尽职守(指遵守制度);对于统治者这种公民来说,就需要具备善人的所有品德。”所以领导者应该更具德性。“对人而讲,灵魂对肉体进行统治。对城邦来说,统治者统治国民就是理性对于欲望进行统治。”所以领导者应该更具理性。 康德有句名言:“这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人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他们在我们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愈是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则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天地之间有大美,人性之中有至善”,康德的话为此作了最好的注解。民主与科学2012, No.137(04) 29-31 欢迎您的光临,word文档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双击可以删除页眉页脚。谢谢!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范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