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心术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5762400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心术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心术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心术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心术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心术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心术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心术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课心术1.古今异义(1)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古义:突然出现。今义:兴起。(2)能以兵尝敌。古义:试探(虚实)。今义:辨别滋味。2.一词多义(1)怒(2)为(3)而(4)固3.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而后可以动于险:危险处。此用长短之术也:长处和短处。(2)名词作状语尺箠当猛虎:用鞭子。(3)名词作动词冠胄衣甲:戴着;穿着。邓艾缒兵于穴中:垂下绳索。(4)形容词作动词善用兵者:擅长。4.文言句式(1)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判断句。(2)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判断句。(3)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状语后置句。(4)士以义怒,可与百战:省略句。5.翻译下列句子(1

2、)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译文:用人不用尽他所要作为的,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2)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译文:所以忍耐可以支持百种勇敢,安静可以制服百种行动。(3)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译文:戴着头盔,穿着铁甲,枕着兵器睡觉,就是童子也会拉开弓射杀了他。一、结构图解二、中心主旨这是一篇军事论文。作者从将帅的自我修养,即培养智谋胆略说起,谈到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善于备战养兵才能保证百战百胜,只有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战机,因势利导,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文章分别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战争的战略思想,具有一定的见解。但所谓“士欲愚”的权术思想,则反映了作者的阶级

3、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文章每节自成段落,各有中心,又有着内在的联系,逻辑很严密。1.用文中原话归纳各段的中心,试着用自己的话连缀成文章的论证流程,具体说说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答:答案每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段之间的关系:(1)先后不紊,由治心而养士,由养士而审势,由审势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备,段落鲜明,井井有条,文之善变化也。(2)先解决思想意识的问题,再注重具体的战术和安排;先提出将帅所需的素养与条件,再论述士兵的表现与结果。2.文中所论述的善用兵之道是什么?是如何加以论证的?答:答案第一问:善用兵无所顾,有所恃。第二问:正面设喻,有恃则勇,无恃则怯;反面设喻,“有所恃”而麻痹涣散,其“所

4、恃”将不可恃。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谨烽燧,严斥堠斥堠:瞭望台B.故士皆委己而听命 委己:委屈自己,指主动献身C.彼将强与吾角角:较量D.吾抗而暴之 暴:暴力答案D解析暴:曝,暴露。2.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例句:知理而后可以举兵A.故士皆委己而听命B.使之疑而却C.冠胄衣甲,据兵而寝D.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均表顺承。A项表并列。C项表修饰。D项表转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不一致的一项是()例句: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A.而后可以动于险B.此用长短之术也C.知节则不穷D.兵有长短,敌我一也答案

5、D解析D项为数词作形容词,可解释为“同样”。例句与A、B、D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尺箠当猛虎 B.夫惟义可以怒士C.彼将不与吾校D.善用兵者答案C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B项使动用法。D项形容词作动词。5.下列各句中,句式和例句一致的一项是()例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A.此用兵之术也B.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C.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D.士以义怒,可与百战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C两项都是判断句。D项是省略句。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

6、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

7、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举:起知势则不沮沮:退却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支:对付,支撑B.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辱没吾蔽而置之 蔽:掩盖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阴险C.此用长短之术也 术:方法使之无所顾顾:顾忌知此者,可以将矣 将:出发D.乌获不敢逼逼:逼近冠胄衣甲 衣:衣服据兵而寝 兵:武器答案A解析B项狎:轻忽。C项将:当将军。D项衣:穿着。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B项均为句末语气词,不译。A项巩固自己的阵势/本来。C项爱护/吝惜。D项形势/势力。8.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

8、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答案B解析“暴”是“暴露”的意思。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兵有长短,敌我一也吾之所长,吾阴

9、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A.B.C.D.答案C文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辨奸论(节选)苏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

10、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

11、也。注忮(zh):嫉妒。慝(t):奸邪、邪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B.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C.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D.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答案B解析注意句中的“者”“而”“其”等虚词的标志作用。原句为: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阳

12、”,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联系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B.“公”,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先秦时诸侯为“公”,后来多称谓有官位、有身份的人。C.“臣虏”,古代对地位差、身份低的人的称呼。原指“臣仆、俘虏”之意,后来也指“奴役”。D.“诗”,诗经;“书”,尚书,都是儒家的经书,和礼记周易论语合称“五经”。答案D解析论语应为春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认为事理有其必然性,只要冷静地观察,就能“见微而知著”。B.苏洵引例以说明山涛、郭子仪善于见微知著,认为山、郭之言得以证实是有一定必然性的。C.文中“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一句,说

13、明了某些伪君子、两面派的特点。D.作者认为“今有人”比王衍、卢杞的危害更大,因为“他”行事不近人情,但名声很大,一定会得到重用,这将给天下带来更大的祸患。答案B解析苏洵认为“山、郭之言得以证实”有偶然性,这就是晋惠帝、唐德宗的“鄙暗”,使王衍、卢杞得以逞其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译文:一切事物都有其必然的趋向和终点,任何道理都有它本来具有的正确答案。只有天下最冷静客观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而预知它显著的将来。(2)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译文: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呆子,哪怕仅是一个中等的君

14、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乱呢?(3)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译文: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和王、卢二人所能相提并论的了。参考译文一切事物都有其必然的趋向和终点,任何道理都有它本来具有的正确答案。只有天下最冷静客观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而预知它显著的将来。月亮周围如果出现光圈,预示着将要刮风;柱子的基石如果潮湿了,预示着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至于)世间人与事的发展变化,常理和形势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但)怎能与天地阴阳之事相比?而即便是贤能的人对此也有所不解,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由于

15、爱憎搅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改变了他们的行动啊!从前,山涛见到王衍,就说:“(将来)贻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就说:“这个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孙就会被他杀得一个不留!”今天分析起来,那道理确实是可以预见到的。但是按我的观点来看,王衍这个人,在容貌和谈吐方面,确实具备了欺世盗名的条件。然而,他不忌妒、不妄求,只是随波逐流。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呆子,哪怕仅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乱呢?卢杞的奸险,固然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会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的预言,也可能未必有那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