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5761982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皋陶(o yo)2.譬(p)3.弘毅(hn)二、通假字1问知通智,智慧,聪明2举直错诸枉 通措,安排,安置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通向,先前,此为“刚刚”三、古今异义1天下归仁焉古义:称许今义:回来2非礼勿视古义:不合于礼今义:不礼貌的举动3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四、一词多义1归2克3知4济5方6于7举五、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尧舜其犹病诸病:担心,忧虑2请事斯语矣 事:践行,从事3非礼勿视 礼:合乎礼(二)形容词作动词不仁者远矣 远:远离(三)使动用法1己欲立而立人 立:使立2己欲达而达人 达:使达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克己复

2、礼为仁(“为”表判断)(二)省略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于)约,不可以长处(于)乐(省略介词“于”)(三)状语后置句舜有天下,选于众 (“于众”作状语,后置)(四)谓语前置句富哉言乎 (“富”为“言”的谓语,前置)(五)定语后置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可以终身行之”作“一言”的定语,后置)(六)被动句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远”表“被疏远”)课文译注(1)(2)(3)(4)(5)(6)(7)(8)(9)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评析自己不愿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也就是孔子的“仁”。它实际上是告勉学者:欲求达到“仁”的境界,固然“克己复礼为仁”,而

3、居心敬恕与无怨,且展现于外,内外如一,同样亦为“仁”。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评析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的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曾子认为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孔子的仁道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别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济世救人的责任。而曾子在进行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他的这两句名言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的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4、而乐”,这样博大的胸怀与这样高远的志向,都是源自于孔子的论语和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评析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在文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仁者安于仁,智者利用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气节。问题1选文1中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明确强调“仁”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问题2选文2孔子对其学生仲弓谈“仁”,谈了哪

5、两个方面的内容?明确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问题3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种说法区别在哪里?明确二者本质上是相通的,但前者是从否定的方面说(即不要做什么),后者是从肯定的方面说(即要做什么)。问题4选文6中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说明了什么?明确为仁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问题5通过学习选文,要想做到仁,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明确仁不是嘴上的功夫,不是玄想,要落在行动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实践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践仁的方法。做到仁并不难,

6、关键看你是不是有这种追求。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问知。子曰:“知人。”B举直错诸枉C乡也吾见于夫子 D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解析:A项中“问知”的“知”,通“智”;B项,“错”通“措”;C项“乡”通“向”。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为仁由己 (依靠)B在家无怨 (古时大夫的家族)C举直错诸枉 (邪恶的人)D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全部)解析:D项中的“举”意为“提拔”。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天下归仁焉 (句末语气词)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于)C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到)D能使枉者直 (的人)解析:B项中的“于”意

7、为“给予”。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非礼勿言”中的“言”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名之曰褒禅B六王毕,四海一C素善留侯张良 D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解析:例句中的“言”与A项中的“名”均为名词作动词:“言”,说;“名”,命名。B项,“一”,数词作动词,统一。C项,“善”,形容词作动词,对人友好。D项,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长处,以为短处。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

8、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子曰:“其恕乎!”(表推测,大概)B可谓仁之方也已 (方法)C士不可以不弘毅 (广大,志向远大)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节约)解析:D项中的“约”意为“贫困”。答案:D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正确的一项

9、是()A与相同,与不同B与相同,与相同C与不同,与不同D与不同,与相同解析:中“以”,介词,表“用来”;中“以”,连词,表转折;中“而”,连词,表并列。答案:D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解析:D项为一般句式,A、B、C三项为状语后置句。答案:D8下列各项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告诉子贡,看到别人的错误应该终身“恕”,这里的“恕”是指宽恕。B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C曾子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但他又认为奋斗终

10、生,死而后已,道路却很遥远。D“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解析:A项中“恕”,不是宽恕,而是从自己出发,去推想别人。答案:A9“杀身成仁”是什么意思?它对人生有何积极作用?答:_答案: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为信念而勇于献身的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

11、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2、)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C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D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解析:“舜”“造父”均在句中作主语,据此断句即可。答案:A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骖,驾车时在两边的马;两服,驾车时在中间的两马。B寡人,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C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十四

13、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D公,敬辞,尊称男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王、男”五等爵位。解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答案: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B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C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解析:A项,“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原文中未体现。B项,“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同造父一样”与原文不符,原文“造父巧于使马造父不穷其马力”。D项,孔子并未分析颜回的心理原因。答案: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