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练习(十四).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754319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练习(十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5年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练习(十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5年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练习(十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5年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练习(十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5年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练习(十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练习(十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练习(十四).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年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练习(十四)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1“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是()。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2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A课外活动B班主任活动C教学活动D实践活动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启发性B直观性C巩固性D循序渐进4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科书()制度。A认定B审定C选定D国定5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是()。A智育B体育C

2、德育D美育6实施小学生德育的出发点是()。A德育内容B德育方法C德育目标D德育途径7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是()。A校长B教导主任C科任教师D班主任8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A社会生产力B人口数量C科学技术D自然环境9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A17世纪末B18世纪末C19世纪末D20世纪初1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A学校教育B高新技术的应用C科学理论的产生D完善的社会制度11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群众性活动B个人活动C社会活动D小组活动。12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的问题。A现代化B综合化C系统化D理论化13

3、“明人伦”是我国()社会的学校教育目的。A原始B现代C古代D民国时期14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的是()。A杜威B桑代克C泰勒D赖斯15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的时期。A相对稳定与不平衡B变化与不平衡C相对稳定与平衡D变化与平衡16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A动作记忆B思维记忆C理解记忆D形象记忆17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A管理学生权B教育教学权 C科研活动权D参加进修权18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A人一物关系B授一受关系C道德关系D人一人关系19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是熟练地掌握()的内容。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科书D教学目标20我国小学课程的设计要适合小学儿童()的特点。

4、A知识掌握B能力培养C品德养成D身心发展21教学认识的主体是()。A教师B教学内容C学生D教材22衡量一个人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A认识B情感C意志D行为23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作业交替进行,并在我国农村普遍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班级授课制B分组教学C复式教学D现场教学24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是()。 ,A熟练掌握知识B精心选择教法C设计教学环节D用心备课25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德育方法上B德育规律上C德育内容上D德育原则上26人身心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是()。A遗传B环境C教育活动D个体主观能动性27训练班级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最好

5、载体是()。A小组B班集体C年级D少先队28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A规章制度B集体舆论C生活准则D共同目标29现代教育的特征是()。A生产知识教育B科技教育C人文教育D共产主义思想教育30由“双轨制”向“分支型”学制演变是()的学制改革内容。A中国B美国C日本D英国二、多选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1班会的特点有()。A集体性B诊断性C自主性D评价性E针对性2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即()。A政治教育B品德教育C道德教育D意识教育E思想教育3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为()。A模仿性练习B口头练习

6、C独立性练习D创造性练习E书面练习4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因为()。A所占时间最多B对教育质量影响最大C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D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E其他工作都围绕教学展开5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有显著的不同,其特殊性表现在()。A间接性B交往性C目的性D教育性E简捷性6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用()两种方式。A分解式B整合式C直线式D螺旋式E平铺式7教师应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应主要学习()课程。A教育心理学B教育学C学科教学法D义务教育法E教育法8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态有()。A学校教育B社会教育C闲暇教育D家庭教育E业余教育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A遗传B环

7、境C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E能力10非制度化教育的代表者是()。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库姆斯D伊里奇E洛克11课外活动的特点有()。A自愿性B灵活性C自主性D多样性E强迫性L2建立学生档案一般有四个环节,即()。A收集B整理C鉴定D研究E保管13广义德育包括()。A社会德育B社区德育C学校德育D家庭德育E环境德育14我国目前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原则有()。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E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5从功能上看,教学是()的基本途径。A进行教育B进行素质教育C实现教育目的D实现培养目标E转变学生思想1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A教育目的B教学目标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E

8、教科书17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A教学上的授受关系B保护与被保护关系C人格上的平等关系D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E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8对环境给人的发展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A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人对环境的影响是积极地接受的C环境对人的发展没有影响D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发展方向、水平和速度E有的环境影响是消极的11课外活动的特点有()。A自愿性B灵活性C自主性D多样性E强迫性L2建立学生档案一般有四个环节,即()。A收集B整理C鉴定D研究E保管13广义德育包括()。A社会德育B社区德育C学校德育D家庭德育E环境德育14我国目前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原则有(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

9、固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E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5从功能上看,教学是()的基本途径。A进行教育B进行素质教育C实现教育目的D实现培养目标E转变学生思想1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A教育目的B教学目标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E教科书17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A教学上的授受关系B保护与被保护关系C人格上的平等关系D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E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8对环境给人的发展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A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人对环境的影响是积极地接受的C环境对人的发展没有影响D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发展方向、水平和速度E有的环境影响是消极的19我国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有()。A教科书B参考书C练习册D课程计

10、划E教学大纲20近代社会教育的巨大变化表现在()。A公立教育迅速崛起B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C教育的全民化D教育的世俗化E重视教育立法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每小题1分,共20分)1常规班会是班会活动的主要形式。 ()2秦汉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3宋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4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成立于1949年。 ()5教育教学中只强调统一要求就行了。 ()6因为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可以将学生赶出课堂,不让其上课。 ()7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 ()8教学中教材是富有思想性的,学生学

11、了思想自然会提高。 ()9讲授法就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10柏拉图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 ()11教学原则就是教学规律。 ()12德育就是政治教育。 ()13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14课程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对保证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无意义。 ()15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16弗洛伊德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17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1986年。 ()18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19我国在春秋战国以后就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20不同时期的社会德育的内容不同,所以德育不具有历史性。 ()四、情景题(每道情景题后有4个问题,在每个问题给出的备选答案中,有至少一个或若干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情景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一)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了,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对它仍然有不同的观 点。有的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减少文化课,增加培养学生吹、拉、弹、唱等能力的 技能课;也有的人认为,应试教育要升学率,素质教育也要升学率,两者没有什么区别。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在于()。A应试教育重分数,素质教育重能力B应试教育鼓励单一发展,素质教育重全面发展C应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