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5753326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Word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筼筜谷(yn dn)(2)蜩腹蛇蚹(tio f)(3)兔起鹘落(h) (4)庖丁解牛(po)(5)斫轮者也(zhu) (6)持缣素(jin)(7)相蹑(ni) (8)箨龙(tu)(9)曝书画(p) (10)畴昔(chu)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解释成语(1)成竹于胸:原指画竹时心里先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2)兔起鹘落:兔的跃起、鹘鸟(属鹰类)的降落。二者都是迅疾的动作,用以形容运笔的神速。(3)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4)轮扁斫轮:轮扁,春秋时期齐国的造车工人;斫轮,

2、砍木料制车轮。比喻技艺纯熟高超。2.通假字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通“稍”,稍微3.古今异义(1)废卷而哭失声古义:废置、搁下。今义: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2)余因而实之古义:因,于是;而,连词。今义:表示结果,连词。4.一词多义(1)遗(2)诸(3)间(4)乃(5)其5.词类活用(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名词作状语,如剑从鞘中抽出一样。(2)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重)。(3)余因而实之:名词作动词,证实。6.文言句式(1)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判断句。(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状语后置句。(3)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宾语前置句。7.翻译句子

3、(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译文: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一节地堆累勾勒,一叶一叶地堆起来,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译文:所以画竹时,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鹘鸟俯冲降落,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一、作者简介苏轼,详见新城道中(其一)。二、背景展示文与可,北宋著名湖州派画家之一,最擅长画墨竹,既是苏轼的好友,又是其中表兄弟。熙宁八年(107

4、5),文与可任洋州知州,筑亭筼筜谷上,游乐谷中。曾画了一幅水墨偃竹画赠予苏轼。苏轼向文与可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与可极大的帮助和影响,两人结下了深厚友情。文与可病逝后半年,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见到这幅遗作,睹物思人,对画痛哭,带泪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总结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提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主张。三、文体知识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大致可分为四类: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

5、体裁。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文白对照蛇所蜕的皮。这里是用来形容笋的。因为笋外面包着一层层的箨(tu),跟蝉腹、蛇蚹的形状有些相像。蜩,蝉。蚹,蛇腹下的横鳞。剑拔:如剑从鞘中抽出。这里用来形容笋脱箨而成竹,冲霄直上,跟剑出鞘一样。寻:八尺长叫寻,十寻,极言其庄子里的寓言:叙述一个精于斫轮的老木工,他的技艺“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他不赞成齐桓公读死书的办法,说书上所记录的都是“古人之糟粕”。尽管齐桓公最初很不以为然,但终于被他说服了。(详见庄子天道)轮扁,斫车轮的木工叫“轮”,“扁”是他的名。斫,雕斫。读书者:指齐桓公。与:许可,同意。托于斯竹:把精神寄托在

6、画墨竹上面。川。贱如蓬:(竹子到处都是)贱如蓬草。箨龙:笋子。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史记货殖列传:“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用史记的话来比喻洋州多竹。全句是作者诙谐的话,说文同是清贫而贪吃的太守,洋州又盛祀故太尉桥玄文,文中说:“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死去)之后,路有经由(经过),不以斗酒只鸡相沃酹(用酒沃地为祭),脉络梳理1.议论:“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3.文章主旨抒发怀念亡友的沉痛之情1.文章记述了哪三件轶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个性特点?答:_答案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对求画者多不感欣慰而觉讨厌。表现了其脱俗,淡泊的特点。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往

7、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见其风趣、旷达。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与可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无拘、率直。2.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哪些诗文和典故?有什么特点?答:_答案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的“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的祭桥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谓川千亩竹”。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信手拈来,自然贴切,绝无矫揉造作之感。本文既谈了“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叙了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与之有关的琐事,作者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答:_答案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

8、种与之有关的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述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出作者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之情。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不为财物所迷惑运用示例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社会里,人们变得现实起来:有了钱还不够,还要有利;有了权还不够,还要有名;有了名还不够,还要超过别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生观、价值观受到金钱名利的诱惑。难道人生在世就要为金钱、名利、权势所役使吗?宋代著名画家、诗人文与可在出名之后

9、,面对带着贵重的缣素来求画的人说:“我将用这些缣素作袜子底。”可见其视金钱财物如俗物的气节。那些一味获取金钱名利的势利之徒,他们真的快乐吗?未必!生活真是美好,只要淡泊名利,一样能活得潇潇洒洒!2.课外素材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93岁的老人白芳礼静静地走了,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他的事迹这不是神话: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戴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而这些都是他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他每天在

10、外的午饭总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有时候会往白开水里倒一点酱油,那已是他的“美味”了。为了多拉一趟活,多挣一块钱,他几乎到了不要命的地步。一年365天,无论节假日,无论刮风下雨,他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早晨6点准时出车,要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自己苦点累点没有关系,让每一个孩子都有钱到学校,有书可以读”,这是20年前老人的动机,也是20年里老人辛苦蹬车的追求和梦想。点评老人没有被评选上感动中国人物,当人们沉浸在白岩松煽情的语调及令人催情的颁奖音乐里落泪的时候,却遗忘了这个已然离我们远去的平凡老人。但愿在这个善于遗忘的社会里,白芳礼老人的故事不再被人轻易淡忘,他将和那些历史人物一样,永远的被我们记

11、住。在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很多和白芳礼一样善良的老人在默默地奉献着。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为奇迹而生,携坦然而去”,便是你苏轼,一个传奇的名字。你是那样的旷达,在“缺月挂疏桐”之时高唱“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你是那样的淡泊,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你又是那样的坦然,在蛮夷之地惠州竟也能写出谪居三适这样的名作。(1)我知道你也有过“挽雕弓,射天狼”的志向,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放;我知道你的才能百年第一,无人能比;我知道你初出茅庐便名扬天下。你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可你却那样的锋芒毕

12、露,高处不胜寒啊!你成了众人讥讽诽谤的目标,你官居高位却又似乎不那么快活。你是否也会为浮名所累,被卷入世俗无法自拔,在那名利的烟雾中徘徊迷醉?(2)感激上苍,给了你闭目凝神、回眸静思的机会。乌台的烈痛、黄州的孤独帮你驱散了绕在眼前的烟雾,帮你明听了内心最纯真的呼唤。(3)在那样一个月夜,你“举杯邀明月”“起舞弄清影”,慨叹自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呜呼!甚也吾锋芒毕露哉!名利都是身外之物,要它何用?唯有读书养性,引觞独酌,才是人生的乐事。即使寻不得高山流水的知音,谈不得陶公的七弦琴,仅能侣鱼虾而友麋鹿,又有何惭?”(4)你是那样的单纯,单纯到无法适应政局的多变,只得投身于文化的博雅

13、之塔。你追求最自然的美丽,“枝上柳绵吹又少”“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仕途偃蹇,命运多舛。经历了风雨之后的你终于看透了这一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你醉心于饮酒作赋,徘徊于圣人名家之间,你不屑于沾染尘俗,着心于文化魅力。人世的坎坷你已历尽,再多的苦难都已不成牵绊。你已超然。“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古往今来,苏子一直是旷达的代名词。然而现在我才发现,他的旷达来自于他的坦然。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从儒到道的过程,苏子却传奇般的儒道融汇:儒的积极应世,却有道的超然脱俗。淡泊坦然,醉心诗文,便是苏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5)思悟要点提醒

14、巧妙地把诗文名句嵌入文中,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人物性格。仔细体悟画线句子的作用。(1)第段采用排比的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运用排比句表述,表达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心情,表达了对苏轼人生性格的敬仰。(2)第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提示苏轼的仕途经历,说明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3)第段在结构上起怎样的作用?提示承上启下。(4)第段用了引号,其内容并不是苏轼的话,你觉得这样写可以吗?提示可以。作者借苏轼的口吻,既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展示主人公的心声。这样写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5)你觉得用苏轼的定风波中的词句结尾,有什么好处?提示首先呼应题目,结构圆合。其次定风波是苏轼乐观豁达人生的写照,结尾两句更是这首词的灵魂,充分体现了人物鲜活传神的超然性格。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落庭空影许长许:也许B.余因而实之实:证实C.而读书者与之与:许可,同意D.予不能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