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4)

上传人:x**** 文档编号:125693593 上传时间:2020-03-1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4)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4)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4)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4)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医基础理论(4)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4)(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1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四 v主治医师 王雨玉 五 精 气 血 津液的 关系 一 精与气的关系 1 气对精的作用 气能生精 摄精 即 气的运动不息 促进精的化生 气 的固摄作用不能固摄精液 不致无故耗 损外泄 2 精对气的作用 精能化气 即 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化为元气 水 谷之精可化生营气 二 精与血的关系 1 精对血的作用 精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 质 包括水谷之精与肾精 水谷之精通 过心肺的气化作用而化生血液 肾精生 髓 髓可以化生血液 2 血对精的作用 血能生精 三 气与血的关系 1 气对血的作用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气参与并促进

2、血液的生成 气的推动作用是血运行的动力 2 血对气的作用 血能养气 血能载气 四 气与津液的关系 1 气对津的作用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2 津对气的作用 津能载气 津能生气 津能营养和滋润与气生成相关的肺 脾 胃 肾等脏腑 五 血与津液的关系 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成份 血渗出脉 外 便转化为津液 经 络 经络 是人体组织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体气 血的运行 脏腑器官功能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协 调 均须通过经络系统的运输传导 联络调节 等功能方可实现并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学说 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 循行分 布 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 形体官 窍 精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的理论

3、 是中医学 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1 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 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2 组成 人体经络系统是由经脉 络脉 连 属体系三大部分组成 1 经脉 分正经 奇经 经别三类 正经 分布走向有一定规律 与脏腑有直接 连属关系 是人体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 有十 二条 奇脉 有八条 督脉 任脉 冲 带 阴 跷 阳跷 阴维 阳维脉 有统率 联 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分出的较大的分支 循 行于体腔脏腑深部 上出颈项浅部 加 强十二经中互为表里两经之间的关系 2 络脉 是经脉的分支 多数无规律

4、性的 循行路行 包括 别 孙 浮络 别络 是较大的络脉 共十五条 别络主要功能是加强了相为表里两经在 体表的联系 3 连属体系 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 结聚 散络 于筋肉 关节的体系 具有联 四肢百 骸 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皮肤 将全身皮肤划分十二个区域 分 属十二经脉 是十二经络的功能反映于 体表的部位 也是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二 十二正经 循行交接规律 1 走向与交接 手三阳 手三阴 足三阳 足三阴 2 全部流注次序 三 奇经八脉 相对十二经 如江河与湖泊 督脉 循行 见图 基本功能 总督统率 调节阳经气血 阳脉之海 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与 男子性功能有关 任脉 循行 见图 基本功能 担任

5、妊养 调节阴经气血 阴脉之海 调节月经孕育胎儿 带脉 循行 见图 基本功能 主司妇女带下 冲脉 基本功能 调节十二经气血 十二经之海 与女子月经孕育功能有关 女子月经 孕育均以血 为基础 又称冲脉为 血海 阴 阳跷 功能 主司下肢运动 司眼睑开合 经脉循行部位有关 阴维阳维 功能 维系维络 阴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 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 对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作用 而不参与循环 四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1 生理功能 1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2 联络脏腑器官 沟通上下内外 3 感应传导信息 调节机体功能 2 应用 1 阐释病理变化 2 指导疾病 诊断 循经辨证 判断

6、病位 穴位反映 3 指导临床治疗 分经取穴 分经用药 归经理论 病 因 病因 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病因学说形成的过程 内径 对病因进行了最初的分类 金贵要略 将病因分为三类 初步形成中医病 因学框架 为后世 三因学说 奠定了基础 隋 巢之方 诸病源侯论 首次提出 乖戾之气 的病因 将传染病的病因与气候因素加以区 别 病因学说形成的过程 宋 陈无择 三因极 病症方论 创立 三因学 说 六淫 七情 伤 虫 兽 压 溺等 是中医病因学理论更加完善 明 吴又可 瘟疫论 提出 戾气 有别于一般 外感病因 并较深入论述了该病因 另 南宋 朱丹溪 百病皆由痰 作祟 清 王清任 瘀血致病说 进一步充实

7、了病因 学说内容 一 外感病因 来自于自然界 由肌表 口鼻而入 引起外感疾病 包括六淫 疫气两大类 1 六淫 1 六淫 即风 寒 署 湿 燥 火六种外感病 邪的总称 六气 风寒署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 变化 太过 引发疾病 就变成六淫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 季节性 环境性 相兼性 转化性 2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 风为阳邪 轻扬开泄 易袭阳位 风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署邪 署为阳邪 其性炎热 署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 署多挟湿 湿邪 湿为阴邪 易阻气机 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黏滞 湿性趋下 易袭阳位 燥邪 燥性干涩 易

8、伤津液 燥易伤肺 火 热 邪 火热为阳邪 其性炎上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生风动血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挟毒 易致肿疡 2 疫气 1 概念 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又 称 疠气 疫毒 疫疠之气 时行疫气 等 2 疫气致病的特点 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 发病急骤 病情危篤 一气一病 症状相似 疫气不同 发病各 异 致病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具有物种感受特异性 不 同疫气对机体不同病位具有特异亲和力 3 影响疫气产生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气候因素 环境饮食卫生 预防隔离不力 社会因素 二 内伤病因 一 七情内伤 七情 即是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七种情 志变化 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七情内伤 七情在正常情

9、况下不会致病 只有突然 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超 出了人体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 引起人 体气机紊乱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才可 导致疾病发生 成为致病因素 称 七 情内伤 1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 心 在志为喜 肝脏志为怒 脾志为思 肺 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脏腑气血的变化会影 响情志的变化 肝气虚则恐 心气虚则悲 实则 笑不休 情志的变化则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 2 七情致病的特点 1 直接伤及内脏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心主血藏神 肝藏血主疏泄 调畅气机 情志 脾主运化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及气 血生化之源 故情志所属伤 首伤心神 以肝脾多见 肝

10、病尤甚 2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绥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 则气乱 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 过度愤怒可使肝气上逆 喜则气绥 绥和紧张情绪和心气绥散 悲则气消 过度悲忧 可使肺气抑郁 耗伤 恐则气下 恐惧过度 可是肾气不固 气泄 以下 可见二便失禁等 惊则气乱 突然受惊 可使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 思虑劳神过度 可使气机郁滞 脾胃气 机升降不畅 气盛化火 气郁化火 所以情志致病 多火热 气机不畅可使津液凝滞而为痰湿 血行 不畅而为痰 而致梅核气 乳房肿块 癥积 肿瘤等痰凝血瘀相关之病 3 情志异常波动 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情志致病常多情交织 情志致病多见 情志病 如癫狂 失

11、眠 健忘等 也可 与躯体病并见 二 饮食失宜 1 饮食不节 过饥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寒热偏嗜 五味偏嗜 种类偏嗜 肥 甘 精 细 偏嗜饮酒 三 劳逸过度 1 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久作 伤损 2 过逸 可致气血不畅 脾胃功能减退 三 病理产物病因 一 痰饮 1 形成 多由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劳逸失常 使 肺 肾 肝 三焦和膀胱气化功能失常 水液代谢障 碍所致 2 致病特点 1 阻碍气血运行 肢麻 胸闷 丹溪心 法 丹人身上 中 下有块者 多是痰 痰瘀 痰 核 乳房肿块等 2 影响脏腑气机 咳喘 恶心 胁乳胀痛 3 致病广泛多端 痰饮可随气而行 全身上

12、下无所不至 影响气血运行及脏腑经络功能 怪病多痰 百病皆由痰作崇 4 痰多挟他邪 为患 风痰 火痰 燥痰 气痰 食痰等 痰致病多 缠绵病程较长 二 瘀血 1 形成 1 血在脉道运行迟缓 停滞凝而 为瘀血 2 离经之血积 存体内而为瘀血 3 污秽之血为瘀血 痰饮 湿浊 脂液 尿毒入血 起始均为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 劳逸 痰饮结 石等原因 2 致病特点 病机特点 阻滞气机 瘀阻经脉影响新血形成 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病症特点 疼痛 肿块 出血 紫绀 舌紫暗 脉涩 三 结石 四 其他原因 外伤 冻伤 创伤 电击伤 寄生虫 病 机 一 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原因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 件

13、二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经气血津液失调 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寒从中生 津伤化燥 火热内生 经络 病机 气血逆乱 气血运行不畅 气血衰竭 脏腑 病机 治则治法 一 基本治则 早治防变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治病求本 正治反治 治标治本 扶正取邪 调整阴阳 调整气血 调整脏腑 三因制宜 二 治法 汗 吐 下 和 温 清 补 消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是指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 研究诊察病情 四诊 辩识证候 辩 证 判断疾病 综合诊断 为防治 疾病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 四诊 辩证 综合 诊断 诊 法 诊法 是指中医诊察疾病的具体方法 主 要有四种 望 闻 问 切 即 四诊 中

14、医诊察病人是以整体观念为依据 本着 有诸内 必形诸外 视其外应 则知 其内 的原则进行的 望 1 望神 望神包括 有神 少神 无神 假神 神志 错乱 癫 痫 狂 2 望色 望色包括 患者体表的颜色 青 赤 黄 白 黑 和光泽 明亮度的变化 A 五脏应五色的关系 青 肝 木 赤 心 火 黄 脾 土 白 肺 金 黑 肾 水 B 五色反映感邪及病证的性质 青黑为痛 黄赤为热 白为寒 不同的 色 反映着不同性质和不同部 位的病症 而 泽 则反映机体气血的 盛衰和津液的有亡 C 面部的不同区域分属于不同的脏腑 见图 D 正常色与病色 1 正常色 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含蓄而 不 显露 光明润泽 含蓄不露 光

15、明者 神 气之著 润泽者精血之充 2 病色 青色 寒证 痛证 瘀血证 惊风 赤色 热证 戴阳证 黄色 虚证 湿证 白色 虚证 寒证 脱血 失血 黑色 寒证 肾虚 水饮 瘀血 五色以润泽与否为判断其善恶 善色 恶 色 的标准 凡五色晦暗枯槁为恶色 说明脏腑衰败 胃气亏乏 神气已竭等 凡五色光明润泽为善色 说明有胃气 有神气 预后较好 舌诊 1 正常舌象 淡红舌 薄白苔 舌的五脏 分属定位 见图 2 病理舌象 分为舌质和舌苔 1 望舌质 分神 荣枯与灵动 色 白 红 绛 紫 青 形 胖嫩 苍老 胖大 瘦薄 裂纹 齿痕 芒刺 态 强硬舌 痿软舌 颤动舌 吐弄舌 歪斜舌 A 舌色 淡白舌 较正常淡红舌

16、稍浅 主虚 寒 气血两 亏 红舌 较正常舌更红 主热证 虚热 实热 绛舌 深红 绛为红之甚 主热甚及瘀血 紫舌 色紫为紫舌 深紫 暗紫 主热极 青紫 淡紫 主寒甚 血瘀 青舌 舌色如皮肤上暴露之的 青筋 缺少红色 为青舌 主寒极 瘀血 B 舌形 胖嫩舌 虚证 苍老舌 实证 邪实 热甚或血瘀 胖大舌 胖嫩为阳虚水饮痰湿 肿胀深红为心脾热甚 瘦薄舌 阴血亏虚 裂纹舌 阴液亏损 红绛热伤阴 淡白血虚不润 齿痕舌 与胖大并见脾虚湿盛 芒刺舌 邪热 舌苔黑刺为假热 C 舌态 强硬舌 中风先兆等 痿软舌 气血虚极 颤动舌 气血 阳气虚弱或虚风 热极生风 吐弄舌 脾热 歪斜舌 中风先兆 中风等 2 望舌苔 分苔色与苔质 A 苔色 白苔 表证 寒证 黄苔 热证 里证 灰苔 里证 里热 里寒 黑苔 里证 热极 寒盛 B 苔质 厚薄 病邪轻重 润燥 津液变化 腻腐 湿浊 痰饮 食积 剥脱 镜面舌见于胃阴枯竭 胃气大伤 地图舌 见于胃的气阴两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