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647069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9-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09-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09-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09-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09-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9-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蚌埠二中09-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命题人:刘欣注意:所有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该题不予记分。 第卷(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

2、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三足鼎立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

3、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 美学家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刺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

4、、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l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l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 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同

5、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选自文汇报)1、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 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叫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C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D 鼎作为传国重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2、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A 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毫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B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

6、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C 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 D 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 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B “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 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造。 C 认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成为我国最具审 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 D “世纪宝鼎”是体现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其夔龙纹饰、三足鼎立造型 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7、和象征意义。 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种梨 蒲松龄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人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吾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鑱,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问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处。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

8、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人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间尽。已,乃以鑱伐树,丁丁良久乃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把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把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人称素封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倾囊不吝;刀锯临头,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

9、,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注:鑱:一种铁质掘土的工具。 沸沈:热水 素封者:没有官爵封邑的富豪。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 市:买B 肆中佣保者 肆:店铺C 见喋聒不堪 喋聒:吵扰 D 一市粲然 粲然:明白、清楚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 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 若属皆且为所虏C 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D 从容徐步而去 子产而死,其谁嗣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种梨所讲的故事是一个滑稽剧,轻松而幽默。开始说的

10、是一个乡人在集市上卖梨,一个道人万端乞讨而不得。 B 其间,一个伙计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买了一个送给道人,没想到道人吃毕,把核种于地下,顷刻间便生芽、成长、开花、结果,于是道人遍送观者。C 而乡人待道士走后发现自己的一车梨已经化为乌有,进而发觉刚才砍的梨树竟是自己的梨车,而道士早已不知去向了。D 蒲松龄先生在评价中说得很沉重和愤慨,许多人因为去借钱而弄的亲邻关系紧张,兄离亲散,孤立无援。可见先生对吝啬鬼之恨了。7、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5分)译文: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5分)译文: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苏轼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本诗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8、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颈联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答: 9、有人认为,尾联没有扣住题中的“送”字,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4分)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1)人有悲欢离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天下云集响应, (4) ,天下归

12、心。(5)雁阵惊寒, (6)仰观宇宙之大, (7) ,此时无声胜有声。(8)想当年,金戈铁马, 三、(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挑山的男人他原本身体健康,有个美满家。在他40岁那年,妻子忽然得了重病,尽管他竭尽全力四处举债,仍没能把妻子留住。家徒四壁,欠下一身的债,两个孩子还得上学,连债主进了他家的门,都不忍心开口。他反倒安慰人家,人不倒,债不亡,就算拼掉这身骨头,我也要把债还上。 他把孩子托付给父母,去外面打工。他去好几个矿山背过矿,工钱本来就少得可怜,还常常被拖欠克扣。他又去了河南,在一个小煤矿井下挖煤,才干了两个月,出事了,他的左臂被缆车砸断了,只能无奈截肢。出院后,矿主叫

13、他赶紧走人。少了一条胳膊,他连农活都干不了。他第一次给人跪下,哀求矿主让他留下,说家里两个孩子还指望我的钱交学费,求您让我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哪怕看门扫地也行。矿主只好给了他4000元钱,打发他回家。他把钱小心地分成两半,一半缝在内裤里,另一半装在包里,然后回家,没想到那个包还是给小偷划了。 好好的人出去,回来却少了一条胳膊,一家人抱头痛哭。那条胳膊换来的2000元钱,他拿去还了债。乡亲们同情他,劝他出去乞讨,他说不行,我已经丢了一条胳膊,不能再出去丢人。 他独自去了上海。晚上,他就睡在立交桥下,白天也不敢出去乱逛,怕被抓住收容遣送。他胆战心惊,起早贪黑到建筑工地上寻活,可人家总有理由拒绝他。万

14、般无奈,他壮着胆子去了一次残联,残联的人瞟了他一眼,就摇头说你走吧。快一个月了,他依然流落街头,口袋里只剩下几块钱。正是盛夏酷暑,他却浑身冰凉,突然发现这个世界竟那样陌生,无论自己怎样努力总是受到伤害。他想到了死,爬上了高高的立交桥,一阵风把他吹醒,想起孩子,想起了家,他骂自己蠢,你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第二天,他遇到一个老乡。老乡说,咱去华山做挑夫,只要肯卖力气,拿钱实在,还自由。他二话没说,跟着老乡去了华山。第一次踏上华山险道,他背了50斤货物,才走了一小半路已经两腿灌铅,喘不过气来。他想歇不敢歇,想退无路可退,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一脚踏空就要粉身碎骨。他只能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往上爬,天黑时才到山顶。 半夜下了山,领到15元报酬,他想,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