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古诗鉴赏.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5636001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古诗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古诗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古诗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古诗鉴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古诗鉴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古诗鉴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古诗鉴赏.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5):古诗鉴赏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第四桥萧立之自把孤樽孹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结合句简要分析人物的心情。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鉴赏意象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描写这一形象?【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第一步,找到诗中描绘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第二步,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技巧运用】第一步,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

2、意。“自把孤樽孹蟹斟”“一江秋色无人管”是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其中“自”“孤樽”等词是关键。第二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可以概括为: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秋天的月夜,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在其中,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心境,虽然孤独一人,并没有茕茕孑立的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结

3、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形象,请简要分析。答: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梦 回林景熙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鉴赏意境型的题型。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第一步

4、,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技巧运用】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诗中描写了“荒馆”、“月”、“砧声”、“莲叶”、“鸥”等景物。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月夜,借宿在驿馆之中,捣衣的砧声撩起了诗人思乡的情绪,夜深却无法入眠,“深夜无风”,何来枯荷的响声,原来未眠水鸥也辗转反侧,弄得枯荷沙沙作响,使

5、人听了倍感孤独伤感。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诗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可概括为:幽寂、荒凉、冷清。情景的氛围特点可概括为:凄凉悲怆。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种环境中的人应是愁肠百结、乡思无限,应是孤独、寂寞、伤感。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诗歌开篇便如愁云乍起,“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物,阵阵捣衣声更是触发起无限的愁肠。尚未入睡的欧鸟在莲叶中辗转反侧,正是愁肠百结、彻夜不寐的诗人的自况。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从而抒发了诗人异乡漂泊的离愁别恨。练习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答题。绝

6、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例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溪 亭林景熙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鉴赏炼字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地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地艺术效果。【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

7、模式是:第一步,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第三步,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第四步,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营造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技巧运用】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评析“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实际就是表明,这两个字用得好,所以表明好与步好的看法这一步实际可以不谈。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二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穿”字是穿梭行走。“数”是细数。第三步,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二字所描述的景象。“穿”字描写了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的情形。“数”形象地道出了诗人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8、地神态。第四步,说说这两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地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第五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迈上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怀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练习3:阅读的诗歌,回答下面问题。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

9、什么?答: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诗眼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第一步,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第二步,结合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第三步,指出该字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技巧运用】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

10、“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绪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第三步,从该字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乱”实际是全诗的纲(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使诗歌内容虽多而集中。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

11、心绪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练习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 例5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赞借问,或恐是同乡。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略加分析。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语言风格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特色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技巧运用】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本

13、诗的语言特色是:朴素率真。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明白道出;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过程何心理展露无疑。感情朴实,流露自然。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朴素直率的船家女形象,蕴涵了作者欣赏、赞许的感情。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犹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率真的船家女形象。练习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春 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 例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问题。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实甫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在这首小令的上阙中,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