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东城区第二组.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5628361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东城区第二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东城区第二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东城区第二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东城区第二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东城区第二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东城区第二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东城区第二组.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东城区第二组高中地理1(人教版)第四章教学设计第二节 山 岳 的 形 成一、课标分析: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貌学的所有内容,课标中的要求比较简单,强调用实例来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不过,地表形态的实例非常多,不可能一一列举,课标的意图应该是选取一、两个典型实例来分析。从课标的内容看,强调了内、外力因素的区分。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对于不同的地表形态,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区分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其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

2、生产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课标中选取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也体现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但是,本节所涉及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并且比较抽象,多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和体验。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 影响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形成的内、外力因素2.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难点:1. 背斜、向斜的判断2.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的成因分析所确定的两个学习重点是理论与实际结合,

3、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山岳的形成是前面第一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实际应用,同时,山岳地形对于聚落、交通、工农业生产、旅游等将来要学习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对山岳形成因素、山岳对交通影响的分析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两个学习难点主要是综合性强,比较抽象,学生缺乏实际经验,而且对学生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四、教材分析:1. 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从知识地位来讲,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知识结构基础上强调地质作用的实际应用。2. 本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

4、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教材还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

5、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去。3.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岳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五、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和地质构造示意图,学生能够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学生能够以课本为工具演示褶皱的形成,并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3)学生能够运用图4.10“被侵蚀缺失的褶皱”说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4)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 能力目标:(1)通过演示褶皱的形

6、成,学生能够提高动手演示的能力;(2)通过读图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学生能够提高获取地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3)通过本节活动1和活动3,学生能够增强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活动,学生能够增强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并培养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感。六、教学方法:讲授法、体验式教学法、探究法。七、教学流程:课标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复习前一节中的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填写空白表格(附表)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展示三幅景观图片:喜马拉雅山、华山、

7、富士山,引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2.提问:什么是“褶皱”、“褶曲”?给出褶皱的概念。3.由学生活动引出背斜和向斜。演示“褶曲示意图”。教师依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学生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4.提问:一般情况下,背斜和向斜分别形成什么地貌?5.由课本活动1引导学生判断背斜和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修建隧道时背斜向斜如何选择。6.演示景观图片:喜马拉雅、科迪勒拉山系等。7.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教师强调断块山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教师举例:华山、汾河谷地等。8. 演示日本富士山和火山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火山的成因和构造。图片示例。从外表形态上观察三座山的图片,说出其形态特征。学生以课本

8、为工具演示褶皱的形成。读图观察褶皱的形态,形成感性认识。再进一步从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观察岩层的新老关系。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先判断地表形态,再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学生总结: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方面观察断块山的形成。读图分析火山的成因和构造。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三种山,启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从感性基础上认识抽象问题。锻炼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9.展示地理图册29页景观图片,根据活动3由学生分析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教师总结归纳。观察、思

9、考、讨论:(1)山区交通类型主要是什么?为什么?(2)山区交通线路如何选址?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加工及实际应用能力。10.小结与反馈:利用新案例让学生分析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应用和巩固知识。附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八、板书设计:第二节 山 岳 的 形 成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水平垂直挤压挤压、张力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 响类型位置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课标分析课标内容: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貌学的所有内容,

10、课标中的要求比较简单,强调用实例来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不过,地表形态的实例非常多,不可能一一列举,课标的意图应该是选取一、两个典型实例来分析。从课标的内容看,强调了内、外力因素的区分。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对于不同的地表形态,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区分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其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课标中选取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也体现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

11、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同时,学生对于河流有一定的认识,也都有一点直观概念。初中时学习过一些河流知识,学习过聚落的概念。但是,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溯源侵蚀、河漫滩等,而且本节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对于条件好的学校,学生能力较强的学校,可以指导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对于一般的学校,可以简单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三、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因素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习难点河流地貌形态的变化所确定的两个学习重点是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作为一个实例,

12、河流地貌是前面第一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实际应用,同时,河流地貌对于聚落、交通、工农业生产、旅游等将来要学习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河流地貌的形成因素的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分析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学习难点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学生情况。本节内容是关于河流地貌的,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的直接感知较少。而且,河流地貌的变化是一个较大尺度长时间的变化过程,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有一定困难。要分析河流地貌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一是要对第一节中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有较好的理解,二是河流地貌的两类形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都包含了许多具体形态,要对这些形态进行比较,建

13、立联系也有一定的难度。四、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作为一个实例,与第二节一样,是对第一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运用,只不过第二节是内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而本节主要是外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学生通过第二节和本节的学习,可以学会分析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一部分又包括两个内容: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演变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教材主要介绍了

14、典型的地貌类型:冲积平原。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显然,在第一大部分中,关于两类河流地貌的形成占了最大的篇幅,同时配上了示意图来辅助说明。在第二大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特点,说明了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形态、规模和集散程度的影响。教材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张家界的河谷、黄淮海平原的地貌、聚落发展的预测,还插入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这些是用具体实例来辅助说明,资料比较丰富,同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五、教学目标1、利用景观图片,认识河流地貌的形态,归纳河流地貌类型。2、根据示意

15、图,分析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因素。3、利用北京市地形图,说说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结合北京市实际,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六、教学方法演示法、启发式讲授法、探究法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情景导入(图片、视频、诗歌、音乐)演示欣赏设置情境,激发兴趣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河流侵蚀地貌1、类型2、河谷的演化提出要求演示板图讲解阅读教材列出河流侵蚀的三种类型观察画图理解简单问题,学生自学用多种方法突破难点(二)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1洪积冲积平原2河漫滩平原3三角洲平原指导读黄淮海平原的地形与景观图演示景观图片解释: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讲述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图归纳黄淮海平原的亚地貌类型分析不同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