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心电图-精品PPT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25628325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PPT 页数:172 大小:5.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常心电图-精品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2页
正常心电图-精品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2页
正常心电图-精品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2页
正常心电图-精品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2页
正常心电图-精品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常心电图-精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常心电图-精品PPT课件.ppt(1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常心电图 1 学习重点 1 心电图各波段的图形 命名以及临床意义 2 各波段振幅 时间和心率的测量 3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2 一 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一 心脏的电激动传播 二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3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希氏束 左 右束支 浦氏纤维 心室肌细胞 一 心脏的电激动传播 4 二 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P波 PR段 PR间期 QRS波群 ST段 T波 QT间期 U波 5 1 P波 P wave nP波是反映心房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n起始部代表右房除极 中间部代表右 左房除 极 终末部代表左房除极 6 2 PR段 PR segment nPR段是从P波

2、终点至QRS波起点之间的线段 n反映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 希氏束 束支的 电活动 7 3 PR间期 PR interval nPR间期包括P波和PR段 n反映从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8 n纵向距离 代表电压 若1mV定准电压 1cm 则0 1mV 小格 n横向距离 代表时间 若走纸速度 25mm s 则0 04s 小格 0 2s 大格 1 心电图记录纸 9 2 各波振幅的测量 n 正向波 从参考水平线的上缘垂直地测量到该波的顶点 n 负向波 从参考水平线的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n 测量P波振幅 参考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 n 测量QRS波群 ST段 T波和u波振幅 参考QRS起始部

3、的水平 10 n 以QRS起始部作为参考水平线 取J点后0 04s 0 06s或0 08s处为测量点 n 报告ST段移位时 应说明ST段移位类型与测量点 ST段移位的测量 11 3 各波段时距的测量 n从该波段起始部的内缘测量至该波段终末部的内缘 12 室壁激动时间 VAT nQRS波群的起点到通过R波顶峰垂直线的水平距离 n若R波有切迹或有R 波 以最后的R波峰为准 13 1 心律齐时的心率测量 2 心律不齐时的心率测量 4 心率测量 14 n 测一个RR间距的秒数 然后被60除 可求得心室率 n 查表法或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 1 心律齐时的心率测量 15 n 测量5个以上连续的RR间

4、距 然后用60除以其 平均值 求得每分钟心室率 若求心房率 需测 PP间距 n 数30大格 共6s 内的QRS波群或P波的个数 乘以10 即为每分钟心室率或心房率 2 心律不齐时的心率测量 16 5 心电轴 cardic electric axis 1 概念 2 正常心电轴与偏移的判断标准 3 测量方法 4 临床意义 17 1 概念 n心电轴常指平均QRS电轴 mean QRS axis 为心室除极过程中各瞬间向量的综合 n 临床上所指的心电轴是指平均QRS电轴在额面 上的投影 n 心电轴方向多采用其与I导联正侧的夹角度数表 示 18 2 正常心电轴与偏移的判断标准 19 3 测量方法 1 目

5、测法 根据 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 估测 心电轴大致方位 心电轴正常心电轴正常 心电轴右偏心电轴右偏心电轴左偏心电轴左偏 导联导联 导联导联 20 2 作图法 0 0 21 n 左心室肥大可使心电轴左偏 n 右心室肥大可使心电轴右偏 4 临床意义 22 6 钟向转位 1 概念 2 正常位心脏 3 顺钟向转位 clockwise rotation 4 逆钟向转位 counter clockwise rotation 23 1 概念 从心尖向心底部观察 n根据过渡区波形 R S 1 出现的位置来判断 24 V V1 1 V V2 2 V V 4 4 V V5 5 V V6 6 V V 3 3 2

6、 正常位心脏 25 3 顺时钟转位 V V1 1 V V2 2 V V4 4 V V5 5 V V6 6 V V3 3 后后 左左右右 26 4 逆时钟转位 V V1 1 V V2 2 V V4 4 V V5 5 V V6 6 V V3 3 左左右右 后后 27 三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28 1 P波 n 形态 多呈圆钝形 可有切迹 峰间距 0 04s n 方向 I aVF V4 V6直立 aVR倒置 n 时间 小于0 12s n 振幅 肢导联 0 25mV 心前区导联 0 20mV 29 n 正常成人PR间期为0 12s 0 20s n 幼儿及心动过速者可缩短 老人及心动过缓者可 略

7、延长 不超过0 22s 2 PR间期 30 1 时间 2 肢导联QRS波的形态与电压 3 心前区导联QRS波的形态与电 压 4 Q波 3 QRS波群 31 1 总时间 n 多为0 06 0 10s n 最宽不超过0 11s 2 室壁激动时间 n VATV1 0 03s n VATV5 0 05s 1 时间 32 1 形态 n I II导联主波向上 n aVR主波向下 2 电压 n RaVR 0 5mV R 1 5mV RaVL 1 2mV RaVF 2 0mV n 任何导联正向波和负向波绝对值相加 0 5mV 2 肢导联QRS波的形态与电压 33 1 形态 n 心前区导联R波自V1至V6逐渐增

8、高 S波逐渐变小 Vl V2导联 R S 1 V3 V4导联 R S 1 V5 V6导联 R S 1 3 心前区导联QRS波的形态与电压 34 2 电压 n n RV5 2 5mv RV5 SV1 3 5 女 或4 0mV 男 RV1 1 0mV RV1 SV50 25 mV 胸导联中 0 2 mV qP波异常高尖 avF导联明显 P 波时限正常 2 5mv RV5 SV1 4 0mv 男 3 5mv 女 R 1 5mv R S 2 5mv RavL 1 2mv RavF 2 0mv 51 2 QRS 时间增宽达0 10S 0 12S 3 电轴左偏 大多在 10 30 之间 4 继发性ST T

9、改变 在以R波为主的导 联 T波低平 双向或倒置 同时可 伴有S T段呈缺血型压低 0 05mv 52 53 左室肥大 54 左室肥大 55 五 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特征 qRV1 1 0mv V1呈qR或Rs R型 且V1 的R S 1 qRavR 0 5mv R Q 或R S 1 qRV1 SV5 V6 1 2mv qV5 V6导联明显出现S波 即R S 110 qST段压低 T波倒置出现于V1 V3导联 有时T波深倒置 56 57 右室肥大 58 六 双室大的心电图特征 q可能因为两侧心室的综合心电向量互相抵消 而呈现大致正常的心电图 q仅表现为一侧心室肥大而掩盖另一侧心室肥 大的存在 q

10、双侧心室肥大 既表现为右室肥大图形如 V1导联R波为主 电轴右偏 又存在左室肥 大的某些征象如 V1导联R S 1 R波振幅增 高等 59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 60 一 心肌缺血的基本图形 1 ST段偏移 qST段下移 为心肌缺血最重要的表现 在 任何导联 ST段下移幅度 0 05mv即有诊 断价值 q ST段抬高 反映透壁性心肌缺血 见于变 异性心绞痛 qST段平直延长 时间 0 12秒 ST段与 T 波升肢交接处变锐 也提示心肌缺血 61 常见的ST T改变类型示意图 A 正常的ST T形态 B 心房复极向量 TA向量 引起假性ST段降低 C 单纯J点降低 D 缺血型ST段降低 下斜型

11、E 缺血型ST段降低 水平型 F 单纯T波倒置62 常见的 损伤型 ST段抬高的形态 A 平抬型 B 弓背型 C 上斜型 D 凹面向下型 E 单向曲线型 63 2 T波改变 主要表现为T 波低平 双向或倒置 典型的缺血性 T 波常呈 冠状T 即T 波双 支对称 顶端变尖 在心肌缺血时T 波改变比 ST 段下移多见 但特异性不如 ST 段高 这是因为引起 T 波改变的因素较多 如心肌炎 电解质紊乱 左右室肥大 心肌病 洋地黄药物 神经 紊乱 慢性心包炎等 因此必须结合临床做 出诊断 64 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 65 一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 特征 66 一 坏死性改变 出现病理性Q波或QS波

12、v病理性Q波是指Q波时限 0 04秒 振幅大 于同导联的1 4R波或Q波有切迹 v在诊断病理性Q波之前 应注意排除位 置性Q波 v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时无病理性Q波 67 二 损伤性改变 表现为ST段抬高和对应性ST段下移 q局限于几个相关的导联 如下壁导联 qST段抬高的形态为弓背向上 q ST段抬高的程度十分显著 且与Q波 T 波共同形成类单向曲线 q ST段抬高呈动态变化 一般于2周左右回 至基线 68 三 缺血性改变 主要表现为T波倒置 当呈 冠状T时 则具有诊断意义 缺血性T波的特点 q升肢与降肢基本对称 波形变窄 q顶端变的高耸 呈箭头状 qT波由直立变为倒置 69 70 71 二 A

13、MI演变过程及分期 72 一 AMI早期 心梗发生后数分钟或数小时 首先出现短暂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在心电 图上产生巨大高耸的T波 以后迅速出现ST 段抬高 ST T也可连成单向曲线 但尚未出 现坏死性Q波 相对应的导联可有ST段下移 及T波倒置的相反改变 73 心电图特点 v巨大高耸的T波 或斜型抬高的ST段 vST T偶可成单向曲线 但尚未出现坏死性Q 波 v急性损伤阻滞 QRS波时间轻度延长 QRS 振幅可增高 上述特征可持续数小时 74 二 急性期 坏死 损伤与缺血的特征在此期中均同时出 现 v开始出现坏死性Q波 并逐渐加深加宽 QRS振幅可降低或被 QS 型波所代替 v面向损伤区导联

14、的ST段抬高逐渐加重 呈 弓背向上状 并与T 波相连呈 类单向曲线 vT波有直立变为倒置 且倒置的程度逐渐加 深 呈典型的 冠状T 75 三 亚急性期 v出现于梗死后数周至数月 v抬高的S 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 v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v主要演变是缺血性倒置T波逐渐变浅 直 至恢复正常或趋于恒定不变 76 四 陈旧期 vST 段逐渐回至基线 vT波由倒置逐渐变为直立或浅倒置而固定 不变 v Q 波较明显或变浅 及少一部分人 Q 波 可消失 v恢复期的心电图图形可长期不变称陈旧性 心肌梗死 77 Progressive ECG changes 78 三 AMI 的定位诊断 79 前间壁 V1 V2

15、V3 前壁 V2 V3 V4 前侧壁 V5 V6 aVL 高侧壁 aVL 下壁 aVF 正后壁 V7 V8 V9 后侧壁 aVL V5 V8 后下壁 aVF V7 V9 广泛前壁 V1 V6 aVL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四 不典型心肌梗塞 90 一 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 以往称为无Q 波心肌梗塞 上述讲的心肌梗塞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以 往称为透壁性心肌梗塞或Q波心肌梗塞 见 于2 3AMI病例 约1 3AMI患者心电图上不 出现病理性Q 波 仅表现为 ST T 改变 以 往又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 91 心电图改变有三种类型 vST 段下移 部分或大部分

16、导联ST 段下移 0 1mv v T波倒置 部分或大部分导联 T 波倒置 0 1mv 单纯T 波倒置者较少见 多与ST 段下移并存 vST 段抬高 部分或大部分导联ST 段抬高 0 1mv 可呈弓背状 多出现于发病开始时 以后转为下移 92 上述心电图改变一般要求持续24小时 以上方有诊断价值 因心电图改变缺乏 特异性 故诊断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 如缺血性胸痛大于30分钟 酶学升高 CPK 及其同工酶增加1倍以上 且峰值提 前 93 二 AMI早期心电图表现可不 典型 AMI早期心电图未见ST 段抬高及 病理性Q波 仅见R波降低或可见直 立 双肢对称与高耸的T波 这时注 意与发病前心电图的比较并结合临 床资料追踪观察心电图变化 94 三 前间壁心梗可不典型 前间壁心梗时 V1 V2并非为 QS 型 可呈rS型 这个小r波振幅不一定 很小 但占时很短 仅0 01秒左右 形成一直线状r波 这时不能排除前间 壁心梗诊断 应结合临床 或做心电 向量图 95 四 正后壁心肌梗死 由于常规心电图导联仅12个导联 易造 成正后壁心梗的漏诊 在发现V1 V2导联 r波增高 R S 1 时限增宽 0 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