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重点(1)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125627708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学重点(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卫生学重点(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卫生学重点(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卫生学重点(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卫生学重点(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卫生学重点(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学重点(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卫生学: 关于确立和维护人类健康、改善卫生保健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预防医学的特点:1. 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和人群2. 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3. 主要着眼与健康与无症状者4. 具有较临床更大的人群健康益5 方法上注重宏观和微观结合环境与人类关系:人类改造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环境影响人类:结构、功能改变,适应环境变化;个体易感性:同一环境暴露人群,个体反应不同,患病危险性差异。基因多态性:一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决定一种遗传性状,一个基因位点上存在一种以上正常等位基因,最少的等位基因频率超过1%,这个基因位点具多态性环境因素与机体内因共同作用导致疾病:遗传

2、因素为主:遗传性疾病,发病率较低;环境因素为主:物理因素:辐射,化学因素:中毒,生物因素:传染病;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慢性病;控制环境因素,对预防疾病:有效、可行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外界环境与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规律;2.探索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学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技术措施;3.研究改善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公害病,职业病,食物中毒等其他疾病。1. 经验预防阶段: 个体预防阶段2. 实验预防阶段: 群体预防阶段3.社会预防阶段:社会及人类预防阶段第一次卫生革命:个体疾病预防扩大到人群疾病预防,卫生学概念提高到公共卫生学。第二次卫生革命:医学模式

3、的转变,由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第三次卫生革命:社区卫生概念的提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现状: 基本上控制了许多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急、慢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因构成下降。 基本上控制了平原地区寄生虫病的流行。 地方病的防治进展显著 职业病防治和劳动保护取得明显成就建立环境污染物监测系统,实施环境质量评价方 法,环境保护法制化。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出生时平均期望寿命延 长)卫生公共卫生工作的逐步法制化“预防为主”-prevention first是我国卫生公共卫生工作的一贯方针;“三级预防”是卫生学的基本策略.一级预防,疾病前期或无病期的预防;二级预防,临床前期,三早预防;三级预防,

4、临床期(临床,康复期)预防。一级预防是针对致病或和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以实现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对尚处于临床前期或早期疾病作好三早(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的预防措施,以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与流行。临床预防,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主要的措施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包括功能、心理)。学习卫生学的目的:建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利用 “ 三级预防 ” 的策略处理与健康相关的问题。了解环境和健康,以及环境主要的有害因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基本理论和技术 预防避免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环境的定义:环境是在特

5、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作用,其影响可以是现时的或远期的。生物圈(biosphere) 是指地球表层适于人类或其它生物生存的立体空间,其范围自海平面以下11km至海平面以上10km,包括其中的生物、地壳、海洋和大气层。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构成环境的因素 生物因素 (biological factor):致病因素或传播媒体(霍乱、痢疾;误食河豚、被毒蛇蜈蚣毒蜂咬伤) 化学因素 (chemical factor):工业三废、农药、煤燃烧不全、火山爆发 物理因素 (physical fac

6、tor):气象、放射性污染、噪音、微波社会心理因素 ( socio-psychological factor ):不良性格、情绪等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构成: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这种生物间以食物形式进行物质转移的关系,叫做食物链。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个环节。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在生物种群间得以循环和流动;食物链对环境中的物质转移和蓄积起重要作用。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

7、彼此联结成网状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能量流动特点:能量利用效率低:“十分之一定律”,“生态金字塔” ;单向流动:太阳光能 绿色植物 化学能 生态系统 热能 环境、 生物蓄积作用:指同一生物个体对某项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因而在生命过程中该项物质在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浓度。也称为生物浓缩作用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污染物随着食物链而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逐级放大,称为生物

8、放大作用。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相对稳定状态则称为生态平衡。动态平衡:包括三方面:结构平衡,功能平衡,输入输出物质数量平衡。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极限。人与环境的统一性,适应性,相互作用。由于人类活动使有害的物质或因素进入环境,造成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及其它生物生存、发展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特点:(1)环境污染区域内的人群不分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病;(2)发病者均出现与暴露污染物相关的相同症状和体征;(3)除急性危害外,大多具有低浓度长期暴露、陆续发病的特点;(4)往往缺

9、乏健康危害的早期诊断指标;(5)预防的关键在于消除环境污染物致病因素、加强易感人群和亚临床阶段人群的保护。公害: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和生态破坏称公害(public nuisance),其突出表现为公害事件与公害病因公害而造成的地区性疾病称作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公害对居民健康的危害很大,严重的公害可以引起许多居民患病或死亡称为公害事件。环境污染来源:生产性污染,生活型污染,其他污染。定义:少量的污染物暂时性进入环境,经过各种自然过程及在生物参与下,仍可使环境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生态平衡不致被破坏,环境的这种功能称之为自净作用. 靶器官:多数情况下污

10、染物贮存的部位就是毒物直接作用部位,称为靶部位(靶组织或靶器官)贮存库:化学物含量高,但不显示明显毒作用的部位;血浆蛋白(白蛋白为主)是暂时贮存库;肝、肾、脂肪组织是多数污染物的贮存库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发生生物浓集的必备条件: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污染物较难分解和排泄;通过食物链进行;在生物体内浓集时,尚不会对该生物体造成致命性伤害。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

11、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生物解毒作用 (detoxication):经过体内的转化,环境污染物毒性降低 生物活化作用 (bioactivation):经过生物转化,环境污染物毒性增加毒性:化学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 毒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机体后就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化学物质。环境毒物:环境中存在的毒物;生产性毒物: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毒物致死剂量:毒物使受试对象死亡所需的剂量;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LOAEL):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低剂量未观察到有害作用量(NOAEL

12、):设定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未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阈值: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产生某种效应的最低剂量或暴露浓度,即低于该剂量或暴露浓度就观察不到或预计不会发生某种效应。安全限值:对存在有害效应阈值的化学物,安全限值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及各种环境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中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所规定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的限制量。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呈金字塔形分布:(1)无效应负荷,(2)生理性波动,(3)代偿状态,(4)患病,(5)死亡高危人群(high

13、 risk groups)是指对环境危害因素易感并具有较高危险性的人群。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特异性损害(急性中毒,慢性中毒,长期危害);非特异性损害(超敏反应,免疫抑制)。急性中毒概念:环境污染物一次大量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机体后,在短时间内使机体发生急剧的毒性损害甚至死亡。来势凶猛,病情发展迅速,后果严重。光化学烟雾(photochcmical smog)是以汽油作为动力燃料以后出现的一种新型大气污染物。它是大气中存在的碳氢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在强烈日光紫外线作用下 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浅蓝色烟雾慢性危害 概念:指环境污染物低浓

14、度长期反复作用于机体时所产生的危害。这是由于毒物在体内的蓄积(物质蓄积)或由于毒物对机体微小损害的逐渐累积(机能蓄积)所致。 慢性作用的潜伏期长,病进展不明显,故容易被忽视。非特异性影响: 在环境污染物长时间作用下, 机体生理功能、免疫功能、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抵抗力将明显减弱,对生物感染的敏感性将会增加,健康状况逐步下降,表现为人群中患病率、死亡率增加,儿童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水俣病: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近而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一会酣睡,一会兴奋异常,身体弯弓,高叫而死;痛痛病:主要症状是骨质疏松,全身疼痛,四肢弯曲变形,脊柱受压也缩短变形;全身多发性骨折,行动困难,最

15、后可因全身极度衰弱和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妇女和营养不良的人群多发。远期效应(remote effect)概念:使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成为某些先天性疾病、肿瘤和畸胎等发生的原因,由于此种作用的后果在数年、数十年,甚至下一代才显现,故称远期作用。(1)致癌作用(2)致突变作用(3)致畸作用(4)非特异性作用(1)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 :不需在体内活化的。 (2)前致癌物(procarcinogen)或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需在体内活化的,其活性代谢物为终致癌物(ultimate carcinogen)。助癌物(cocarcinogen):有些化学物质本身并不致癌,但在致癌物之前或同时应用可显著增强癌症的发生,即可促进致癌作用的全部过程。致突作用(mutagenesis):突变是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突然的、可遗传的改变,并导致遗传表型的变异。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致畸就是母体接触环境有害因素后引起胎儿先天畸形,表现为机体形态结构异常。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