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杨老师《散步》说课.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5626819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传杨老师《散步》说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上传杨老师《散步》说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上传杨老师《散步》说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上传杨老师《散步》说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上传杨老师《散步》说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传杨老师《散步》说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传杨老师《散步》说课.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散步说课 新平县建兴中学潘绍昌说课是中小学教学常规中重要环节之一,它能较为全面地考查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驾驭教材和实施教学的能力。下面笔者以莫怀戚的散步为例,谈谈如何进行说课才能有效发挥教学、教研和教育评价功能,进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说教学理念。教学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支撑,即理论指导实践。莫怀戚的散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

2、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先进教学理念的主流。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传统、单纯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师教学一要面向全体学生,符

3、合学生实际,在此前提下兼顾尖子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二要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也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尤其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教学的每个环节。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做到明确、具体,依据单元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说明本节课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目标。本文的知识目标是读准“戚、熬、歧、霎、粼、拆”等字的音,弄清“信服、熬、随意、分歧、各得其所、委屈、粼粼”等词的意思和在文中运用的意义。技能目标是学习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亲情,提高审美情趣。情感目标的定位需要仔细斟酌。第一遍读,觉得它歌颂的是一种亲情,永恒的亲情;

4、第二遍读,觉得它是在强调一种责任,中年人的责任;第三遍读,读到的却是一种珍爱,一种对生命的珍爱;又读一遍,发现它折射的是一种至高至上的人性美。每读一遍,我都有一种新的发现,但每一次发现,都让我既欣喜又困惑:文章的情感目标到底该定位在哪一点上?一个八年级的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他们对这篇文章能理解到什么程度?“永恒的亲情”,同学们是完全可以体会出来的;但“中年人的责任”恐怕是体会不到深处的;“至高至上的人性美”,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对生命的珍爱”,经过引导、点拨,相信他们是可以体会得到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不正是要定位在这样一个高度吗?他能轻而易举摘得的果实,就让他课前或课后自己去摘;他再努力也摘不到

5、的果实,就先搁着,等他长大一点再摘;他若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实,那我们就帮一帮他,让他把果实摘下来。所以,我就把本课的情感目标确定为: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深沉朴实的爱,从字里行间领悟爱生命的道理。这里的“生命”既指直接的亲人(母亲是衰老的生命,儿子是幼小的生命,“我”和妻子是成熟的生命)的生命,又指初春那蓬勃的生命。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散步集自然美、人情美、理性美于一身。语言平白朴实,内容简单,内涵丰富,就如一幅色调淡雅的水墨画,一词一语都像是从作家心里流淌出来的甘泉。歌颂的是一种亲情,珍爱的是一种生命,强调的是一种责任,折射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性美。一个八年级的学生对这篇文章能理解到什么程度?“

6、永恒的亲情”是完全可以体会出来的,“中年人的责任”难以体会到深处,“至高无上的人性美”,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对生命的珍爱”,经过教师的引导、点拨,相信他们是可以体会得到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不正是要定位在这样一个高度吗?因而,教学的重点是进入角色朗读课文,品味揣摩语句,感悟亲情,提高审美情趣。难点是感悟文章蕴涵的责任感和至高无上的人性美。四、说教材。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与学之根本。能否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科学分析、处理教材,是说好课的关键。散步讲述了一个平淡无奇却出奇、看似寻常无比实则感动无穷的故事。故事极尽简约,简约到两个字就能概括无遗“散步”。一家四口,三代同行,在南方初春的田野

7、上散步。通过仔细研读,不难发现,对一家三代散步整个过程的描述,意在讴歌亲情之美、人性之美、家庭和谐之美,这里有“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的母子情,也有“我”和妻子之间的夫妻之情,还有母亲和孙子之间的祖孙情。对南方蓬勃春景的描绘,则意在赞美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社会和谐之美。文章用较多笔墨着力叙述在“去不去散步”、“走哪条路” 时“大家”的表现以及“我”的决断,意在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作为家庭核心力量的“我”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教师教学时,对有助于突破“对生命的珍爱”、“中年人的责任”、“至高无上的人性美”这一重点、难点的,多讲、详讲。五、说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

8、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散步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学习水平存在着差异,因此我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施导,能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进行施教的方法传授。按照“三维目标”要求设计好学习目标、教学环节以及为达成教学目标设置的探究问题。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轻音乐朗诵导语导入新课,揭示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所学知识内容上来。学生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出示探究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播放录音、教师朗诵。要求他们专注倾听、耐心不烦、听懂内容、领会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抓住要点、提出疑问小组探究。力争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9、,如领其情,如明事理的境地。因为听是学生获取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听录音、教师示范读、学生全班齐读、自由读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法的选择和使用则应体现一个“活”字,否则,就会像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

10、力,它不就是不需要教了吗?”学生怎么学呢?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根据课文的学习重点、难点或预习提示,事先拟定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自习时间按提纲要求边读边思,写出预习笔记,做好参与课堂教学的准备。课堂上,教师将预设好的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并与他们一起,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探究,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进行沟通与交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想学;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

11、和技能,让他们会学。在小组成员选派代表展示问题时,应提醒小组长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问题。选思维活跃、善于表达的学生发表开放性的问题;选基础较差一点的学生回答基本问题;选勇于表达、开朗活泼、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回答疑难问题。在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要由浅入深,步步诱导,让学生有抽丝剥茧、拾级而上、豁然开朗之感。优生合理“提高”,中等生逐步“升级”,学困生适当“降低”,既顾及到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又照顾到学习困难的学生。这样既有利于问题的逐步深入,又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还能提高各层次之间学生的思维品质。继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说课的主要内容。要

12、说清各教学环节的名称、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根据本文特点,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可按如下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揭示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熟读课文,体会情感;读后背诵,检测反馈;小结全文,熟记名言。下面就各个环节的设计谈谈自己的做法: 第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卢梭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精心设计的导入语言虽然仅仅三言两语,可谓是“轴转拨弦三两声”,但却可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能渲染、创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中心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这种课前创设的氛围和课文内在情境一旦巧妙结合,学生往往会

13、产生豁然开朗的顿悟,达成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导语设计这一环,是千万不能忽略的。像本课的导语,它不应该是激昂慷慨的动员,也没法设置扣人心弦的悬念,它应该与课文本身的风格保持一致,朴朴素素,却真情满含。导入新课后,可以很自然地揭示目标。目标在课前的展示,可以促使师生克服教与学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第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初读课文的要求是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且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初步印象。在解决两个问题(文章写了哪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三:熟读课文,体

14、会情感这部分是整堂课的重点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先作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要领,真切地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对于模仿性很强的初中学生,多听一些示范性的朗读,也能培养他们对朗读的兴趣。范读时要求学生不看课本,专心听老师朗读,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较为具体地感受文章了。海明威在谈创作时曾经提出过“冰山原则”,即冰山在海里移动非常庄严雄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所以,有人就说,授课者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去理解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去探讨,去想象水面下的八分之七。这就要像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的,“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预先包装好的一批批知识传授

15、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充分参加探索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如何来做呢?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进行筛选,精选几个可以辐射到面上的点,然后取点成面。就本文而言,我精选了四个点,并且把它们化为几个问题。母亲本不愿出来散步的,可后来为什么答应了呢?发生分歧后,为什么要由“我”来做决定?“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母亲为什么又改变了自己先前的主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设计的几个问题呈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步骤,而且几个问题之间注意衔接过渡,以保证整节课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这种做法的关键是找到教材的逻辑结构与教学过程的最佳结合点。探讨第个问

16、题,要让学生明白敢于担当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探讨第个问题时,要让学生逐渐明白至高无上的人性美。在这个环节的实施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发展的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就是认为:“阅读就是思考”,即高度重视思考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创作积极思考的条件,并且成为学生脑力劳动的指挥员,使他们在听、说、读、写时更用心去想,从而养成爱思、会思、深思的好习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此外,在整个环节包括整堂课中,我始终注重朗诵的训练。要想让学生品出文章的滋味,重在朗读。有人曾编了绕口令“不闻读书声朗朗,但见习题如海洋。”其实,有效地读,反复地读,变换方式地读,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中提高多方面的能力。何况,朗读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像散步这样的文章,要舍得在朗读上多投入。形式上过多的条分缕析,会使学生失去在朗读中唤起生活体验、引发联想和想象的“读”书之乐。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只有反复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